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中提问技巧

语文课程中提问技巧

浅谈语文课程中的提问技巧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

即在一节课中,讲求提问的技巧,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避免随意性和无效性。

一、提问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马克思说:“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也应该如此。

下面我就以自己在教学《雨霖铃》时的提问为例来谈一谈。

师:刚才同学们诵读时都十分认真,也读得十分有感情,很好!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下,这首宋词体现的是喜情还是悲情?
师:那你能说一说这种悲情看似什么原因引起的吗?
1、低起点:教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中下学生。

无论哪个班总存在相对的中下学生,如果那20%的中下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思索不到
教师提问的答案或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必定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甚至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成绩。

以上几个提问看似简单,却十分地重要。

首先,它是为中下学生而设置的,通过中下学生的回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这几个问题也需要有一个搜寻与思考答案的过程,它并不是一个想当然的结果。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重点是在描绘凄清的风景吗?
师:那么是在写谁呢?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词人柳永、词人的恋人、还有“兰舟催发”的艄公)
师:知道柳永的词风吗?能用几句话来评价他吗?(板书:婉约派的代表)
2、渐深入:教师的提问必须启发于大多数的学生。

毕竟班级中60%的学生都处于相等的学习水平,所以老师的提问应该由关注中下学生转变到照顾大多数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语文学习的思维。

这几个提问是以上答案的延伸,它对问题的答案更需要有一个复习旧知、概括语言的过程。

师:是啊,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那么这首词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老师。

3、高要求:教师的提问必须深入于优秀学生。

一个班级总有20%的学生表现出活跃的语文思维,所以要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应该提出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道:“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这个问题的设计需要学生高度的语文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是很重要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课文中的景和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吗?(指中等学生回答)
师:你再说说看。

(指一中下学生回答)
师:你能说吗?(再指一中下学生回答)
4、落重点:优等生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回答,也必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维,这时候再让他们(尤其是中下学生)去回答那些较有难度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教师的提问并不是说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来带动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做到让每一个人都豁然开朗。

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带着重复的问题再次提问中等生、中下学生,让你说、我说、他也说,说到每一个人的心里,真正落实教学的重点。

由此可见,提问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二、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教学《合欢树》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作者写自己与母亲的感情,为什么结尾写另外一个小男孩,写他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回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
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主体叙述的两个人物和情节,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探索性的思考和回答,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用富有点拨性的提问,引起共鸣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那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

如我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这课引导学生质疑时,有一学生提出“黛玉去外祖母家里为什么还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样的提问真是太精彩了,它包含了有效问题的诱因,我在大加赞赏学生的同时,及时抓住并进行点拨提问:“是啊,为什么黛玉要如此谨小慎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各叙自见,在同学们思想的碰撞与感情的共鸣中,课堂也自然亮点闪烁、精彩诱人了。

自然也就把握了作者在文字中要表达的多层含义。

四、提问要注意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

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人生的境界》这篇课文我安排了一个实践拓展:冯友兰老先生认
为人生有四重境界,那么,文学、美学;工作、人际交往……又有几重境界?据此,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引用名人言论,也可以说出自己的体会。

这一问题的设计,打破了课文对人生这个宽广题材的限制,让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大胆发挥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像有的同学就马上想到了王国维的境界说一样!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提问,适时地质疑提问,及时地反馈提问,从而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