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中国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

7中国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

中国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西夏碑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自清代以来,凉州先后出土、收集、保存了大量的西夏珍贵文物,其中有的保存完整,被视为国宝,闻名中外;有的为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凉州大量西夏文物的出土及一些早期学术成果,为今天研究西夏文化、政治、经济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众多西夏文物中,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当属之最。

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俗称西夏碑。

该碑原被封闭在城北隅清应寺(今钟鼓楼旁,毁于1927年大地震)一座砖砌的碑亭内,清嘉庆九年(1810),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

此碑高2.5米,宽0.90米,两面刻文,一面刻西夏文,计28行,每行56字;一面刻汉字,计26行,每行70字。

碑头为篆字题名西夏文碑额,两侧各有一线刻伎乐菩萨,作舞蹈状,上头刻云头宝盖。

碑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一些离奇的故事来宣扬佛法无边,并给统治者歌功颂德。

在其叙述中,反映了西夏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西夏国名、帝后尊号、纪年和官制等方面的情况及当时的民族关系、佛
教活动。

此外,碑上的线刻伎乐菩萨、云头宝盖、卷草纹图案等,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较好的西夏艺术品之一。

由于西夏文书资料遗存甚微,当时几乎无懂西夏文者,故无法识辨被称为“天书”。

1908年我国发现西夏文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编于1190年)后,才逐步知道了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

我国近代著名文字学家、金石学家罗福成在1932年全文发表了西夏碑的汉文和西夏文以及西夏碑的译文。

西夏碑是迄今全国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

西夏曾仿唐、宋翰林体制,建立“蕃字”、“汉字”二院,在国中将两种文字一道推行,并将前者尊为“国字”。

西夏碑正面用西夏文,背面用汉文,实际上就是这种体制和国策的反映,对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土地制度、阶级关系和西夏国名、帝后尊号、官制纪年以及当时凉州的佛教盛况等方面都是丰富而珍贵的资料,特别是近乎两千个西夏文字被中外学者称为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的活“字典”。

1961年,西夏碑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武威西夏博物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