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分析作者:班级:学号:日期: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早在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由此可见,我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视程度。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未成年人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案数居高不下,且呈低龄化发展和逐步趋于暴力犯罪的趋势。
如何阻止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中的成因,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点预防正文: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据资料显示,1998——2002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人犯占全国刑事犯罪犯的比例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从犯罪手段看,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智能化。
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交通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
而且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根据近年来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中,抢劫罪居于首位,占到46.3%;盗窃占18.7%;故意伤害罪9%;此外还有寻衅滋事、纵火、敲诈勒索、绑架等。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一)年龄特征(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是在青年初期,即14至18岁,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生理上发生显著的改变,且直接影响着心理的发展,但是,心理发育水平往往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等。
(2)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是一种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内部诸因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少年由于心理诸因素发展尚未成熟,其矛盾更为突出,如:认识与情感的矛盾;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矛盾等。
(3)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未成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既可能收到外界积极因素的影响,又可能收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和个人需要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二)行为特征(1)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未成年人很容易模仿他人或受他人暗示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一是对电影、小说等传播媒介中的暴力、色情情节进行模仿,二是受到成年人或是团伙的暗示而进行犯罪。
(2)情境性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引起的。
因此,当外界存在适宜的犯罪环境和机遇时,容易促使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动机。
(3)戏谑性富有新奇性和刺激性的游戏,对未成年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以成为他们的行为动机。
不少未成年人对于正当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活动缺少兴趣或不能持久参加,往往觉得精神空虚,生活无聊,为了追求刺激,他们会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顾,不计后果的去实施犯罪行为。
(4)冲动性未成年人犯罪常常可能由冲动所致,在冲动性犯罪行为中,某种强烈的情绪体验起着动机作用。
(5)反复性未成年人犯罪的反复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往往会连续作案以及在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后,由于意志薄弱和经不起不良因素的刺激而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等两个方面。
(三)人生观人生观就是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每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堕落的总根源都能从他们的人生观那里找到答案,人生观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1)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的形成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结果,这些思想侵蚀了一部分思想意识不健康的未成年人,使他们狂热的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
在统计的案例中因受享乐主义而犯罪的占22.7%。
(2)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意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侵蚀是相当深的,当他们满足不了对金钱的欲望时,他们就去盗窃、抢劫,所以在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盗窃占案件总数的45.4%,抢劫、抢夺占案件总数的34.3%。
(3)哥们义气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道德上是非颠倒、善恶不分,把哥们义气关系奉若神明,受哥们义气的腐朽观念危害极大,极易使未成年人因哥们义气而步入犯罪。
(四)生成犯罪心理的人性基础(1)需要:心理与行为生成的基础需要是指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层。
从犯罪心理的的生成过程和机制看,无论是犯罪动机的生成,还是犯罪意识和犯罪心理的形成都是与追求需要的满足有关。
(2)人性:人类需要的特征马克思曾指出:“直接属于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性实际上是人的各种基本需要的总和。
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的需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需要的内容不断生成,永无止境,需要总是处于永不满足的状态。
而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满足需要的方式要受到人类社会文化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因此,在人类的人性基础和社会的道德法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五)犯罪动机的生成机制动机是与需要紧密相联系的,当愿望或需要激起人实施某种行为并维持这种行为时,需要就成为行为的动机。
上面提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来看,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动机最主要的是追求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当然,也有一部分动机仅仅是因为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上都得不到满足。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一)从未成年人自身因素看主要表现为:(1)文化程度较低。
几乎90%的未成年人仅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他们辍学步入社会后,由于没有技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无所事事,惹是生非。
(2)受腐朽思想影响。
他们大多追求个人吃喝玩乐,妄想不劳而获,从而驱使他们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法制观念浅薄。
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受过普法教育,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加上自控能力差,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从家庭教育看主要表现为:(1)单亲家庭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单亲离异家庭,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
由于单亲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对子女娇宠溺爱,有的对孩子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
(3)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给子女以不良暗示。
由于孩子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从社会方面看主要表现为:(1)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潮,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
(2)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影视剧充满色情、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产生间接的教唆和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
还有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吧,夜不归宿,没有钱了就去抢劫、盗窃,走上犯罪道路。
(3)缺乏有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
未成年人为弱势群体,当他们因种种原因失学和无法就业时,缺乏有效的监管,使之处于“学校不管了、家庭管不了、社会没人管”的状态,使之成为违法犯罪的生力军。
据统计,此类人员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80%以上。
(四)从学校教育看主要表现为:(1)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育管理不力,动辄把有轻微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推向社会。
(2)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
学校应是“一片净土”,但部分地处县城乡镇的中、小学校周边环境依然十分恶劣。
许多中、小学校周围布满了网吧、电脑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卡拉OK厅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使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接受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
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因此,家庭、学校、政府机构等均应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工作。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遵循三项原则:1.教育和保护的原则2.从小抓起的原则3.及时的原则(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法律教育1.学校要担负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切实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学习工作。
3.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
并积极制发司法建议,建议社会有关部门堵塞工作漏洞,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净化文化领域环境能影响人、教育人和造就人,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是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之策。
1.加强出版物市场的监管。
2.加强广播影视市场的监管。
3.加强对游戏娱乐市场的监管。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加强帮教1.健全帮教和管理机构,正确对待违法的未成年人。
2.打造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1.郭玉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预防》2007.11.22/view/4e2a55f9fab069dc50220142.html论文天下论文网2.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083. 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第五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4. 《未成年人犯罪深层原因量化分析》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人民法院/law/txt/2008-09/12/content_16442731.htm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