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

第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

第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第13课发展变化的西方世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2)了解欧洲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3)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转化的必然性,认识两者建立的历史影响;了解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主要原因,知道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感知这种动向的现实影响。

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对“欧盟”成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透过现象提示本质的能力;通过分析评价日本经济复苏的原因,锻炼学生利用数据、资料等来解说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总结欧日经济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史料,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培养独立地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识读《2004年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将地理学科的知识融入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整合跨学科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重点和难点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欧共体与欧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教法建议【问题提示】说一说: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采用有效的财政政策。

说一说:欧洲是怎样走向联合的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欧洲钢铁联营”,迈出了从经济上联合的第一步。

1958年,六国正式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这三个组织机构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个欧共体成员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就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1993年,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建立。

从此,欧洲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的目标稳步发展。

议一议:在日本经济复苏中,美国起了什么作用美国对在政治上迫使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经济上采取扶持政策,客观上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温故知新:战后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美国:美国直接参战时间较晚,本土也未燃战火;在军需物资的供应中获得了巨额收益;战后的亚欧国家经济凋敝,为美国商品和资本的涌入提供了条件。

日本:客观上:美国对在政治上迫使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经济上采取扶持政策,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主观上:日本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问题探究:欧盟是怎样形成的欧洲的联合对于欧洲的崛起有何重大意义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欧洲钢铁联营”,迈出了从经济上联合的第一步。

1958年,六国正式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这三个组织机构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个欧共体成员国首脑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就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达成协议,1993年,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建立。

从经济上看,由于实现了多项经济要素的一体化,使成员国之间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从政治上看,极大促进了成员国的社会进步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有助于维持欧洲稳定与和平。

从国际上看,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助于在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国际格局的形成。

【图画说明】美国经济的象征——帝国大厦帝国大厦耸立于曼哈顿(Manhattan)市区,高达443米,它既是有900多个商业租位的摩天大楼,又是纽约的标志。

它完工于1931年,建筑过程仅花了1年零45天。

它的建成是美国历史性的里程碑,是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象征。

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场面纽约证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NYSE) 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

自20世纪20年代起,它一直是国际金融中心,这里股票行市的暴涨与暴跌,都会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起波动。

图中交易的场面,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缩影。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参加会议的首脑合影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

经过两天激烈辩论,终于通过并草签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2年2月7日欧共体12国外长和财政部长正式签订了该条约,按计划1992年底前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月1日起生效。

这是参加这次会议首脑的合影。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这是总部大厦。

2004年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到2004年,欧盟成员共25个。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盟;1981年,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个成员国;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盟;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世纪70年代日本繁华的商业街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神话。

图中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潮如流,反映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日本新干线新干线不仅速度快,而且比其他交通手段安全、稳定。

1964年10月1日,日本东京至新大阪间东海道超高速铁路(新干线)剪彩通车。

此后山阳新干线、东北新干线、上越新干线等也先后开通,新干线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

【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上、中、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世界经济年鉴》(1990—2002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郑伟民等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任正德、吴建新编着《国际风云300问》,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推荐网站《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年鉴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百度搜索(关键词“美国经济”)初中历史素材库/初三世界史/参考资料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

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

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

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

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

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

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

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其中美国的汽车工业下降最甚,下降幅度达到32%。

其次,股市跌幅大,企业破产严重。

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

第三,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失业人数创战后最高纪录。

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 448万人,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

第四,危机造成了绝大部分西方国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并且使国际贸易状况恶化。

然而,这次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除了有上述几方面的特征外,还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

所谓“滞胀”,是指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在1980年11月美国的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压倒多数获胜,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

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国情演讲中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

里根政府“经济复兴计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通货流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