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导演基础讲义修改黑体版

影视导演基础讲义修改黑体版

影视导演基础讲义第一讲创造银幕世界的人本讲要点:一、电影导演的由来二、电影的综合艺术特征三、电影导演的工作程序成千上万的观众来到银幕前,对于他们来说,电影的魅力来自什么?是电影对各种艺术形式巨大的包容力吸引了他们,这种兼收并蓄的能力使观众享受着看绘画、听音乐、观赏戏剧演出、读小说和诗歌等全部加在一起的审美快感;是电影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纵横驰骋的无限可能性迷住了他们,借助种种技术和艺术的手段,观众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在相对时间内接收到最丰富的、瞬息变化的信息;而在这一切中,真正打动了他们心灵的,还是影片所展示的那个世界,那些或熟悉、或陌生、或未曾经历却渴望感知、或无法预见却心中神往的人生。

每一部优秀的影片,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按一种特定的框架创造了一个世界,它们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精彩,因为创造它的,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的人。

电影放映完毕,我们刚刚认识了几个有趣而可亲的人物,领略了一段曲折而动人的生活。

我们看到了演员的劳动,为他们形象的风采和演技的精湛而倾倒;我们看到了摄影和美工创造的画面,听到了录音师采制的各种音响和作曲家的音乐,也许,我们还能看出剪辑师对于这些视听形象精确而富有感染力的剪接……可是,导演在哪里?这位在所有电影创作中最重要的人,他干了些什么?(观看电影《英雄》拍摄花絮)一、电影导演的由来“一部理想的影片是觉察不到导演存在的。

”一位著名的美国导演奥拖·普莱明格这样说道,“是从来不会感觉到导演在那儿指手画脚的……而实际上他对一事一物都渗透了自己的心血。

这就是导演的艺术。

”最初的电影几乎就是导演一个人拍成的。

一百多年前那些原始的影片,大多只是把摄影机架在院子里或扛到大街上就拍摄出来了。

第一批奠基作品中,只有一个镜头、在短暂瞬间中记录生活原状的影片,仅仅靠着技术手段机械地复制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还未有创作者艺术意图的介入。

观众对它们的兴趣,也还是对这种复制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谈不上是在欣赏艺术。

随着拍摄内容的扩展和拍摄技术的改进,当另一个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搭建起第一座采用日光照明的摄影棚,那些法兰西大剧院舞台上的优秀剧目走上了银幕,电影也开始了制作上的分工,出现了专职的摄影师、美工师、演员等越来越多的行当,梅里爱被后人们尊称为“第一个电影导演”。

然而,他那永远不变的全景视角和仅仅因为换景才换镜头的被动拍摄观念仍然没有产生电影自己的叙事语言,因此可以说,梅里爱还只是在分工的意义上体现了导演的职能。

1900年以后,英国、美国和法国的一批电影先驱者在各自的实践中朝着建立电影自身语言的方向前进。

他们不仅自觉地挪动摄影机以改变它和被摄对象的空间关系,从而发现了不同景别镜头和运动镜头的美学功能,而且探索了镜头的分切和组合可以按创作者主观意图重新编排时间、空间的巨大可能性。

威廉逊的《中国教会被袭记》把一场城里教会遭劫、海边援兵来救的争斗分成四个场景穿插组接,跳动的空间使时间过程实现了省略;斯密士的《祖母的放大镜》在一间屋子里交替使用特写和全景,观众看到的是经过镜头重新组织的空间和局部。

在美国人埃德温·鲍特的经典作品《火车大劫案》里,14个镜头分别表现了车站票房、行驶的邮车和火车头、中途停车点、树林、乡村小酒店等若干场景中发生的一个惊险故事,第一次创造出“话分两头”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和由这种叙事方法带来的时间重现。

这批作品中出现的分镜头观念和蒙太奇语言,把导演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创造主体作用大大推进了一步。

到了20世纪第2个10年电影工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完整体系。

这时的电影,由于各国制作者的大量探索,特别是以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些艺术大师的创造性实践,逐步完善了一整套电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叙事模式,使电影终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格里菲斯的影片中,不仅具备了从大远景到特写、从固定镜头到各种形式运动镜头的完整镜头分类,而且以镜头作为电影基本的构成单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镜头剪辑手法,如平行、交叉、并列、闪回、复现等等。

通过剪辑,创作者把客观现实中的时间和空间能动地改造成为银幕上自由变幻的时间和空间;由单个镜头的形态到镜头之间的对应关系,构筑起每个片段乃至一部影片的结构和节奏。

这些电影表现的基本规律,从那时起一直沿用至今。

1916年作为导演的格里菲斯拍摄巨片《党同伐异》时所担负的全部职责就是:指挥群众和演员,指导布景、服装、摄影和音乐的设计,规定影片的蒙太奇,最后编写了一部作为影片内容提纲的剧本……事实上,由于当时格里菲斯的地位和他的超前性艺术构思,他还担当了这部巨额成本影片的主要投资人。

尽管那样超规模的巨片后来并不多见,但是,今天每一位电影导演所要做的事却大体跟格里菲斯相似。

一部故事片组建的摄制班子包括着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作曲、剪辑、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制片、特技、烟火等10多个艺术、技术和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又不可或缺地按照一定的程序运转,这套程序的编纂者就是导演。

二、电影的综合艺术特征要进一步了解导演的职能,还须认识电影的综合艺术特性。

电影是迄今唯一可考生辰年月的艺术,这一历史机遇带给它得天独厚的复合品格。

电影从文学吸取了通过事物的一切表象及其联系来反映生活的能力,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文学的风格特征和叙述结构都能融化在电影中。

电影从造型艺术中吸取了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电影的镜头画面包含着光影、色彩、线条所组成的构图、色调和影调,这就是对造型艺术各种规律的创造性应用。

电影从音乐吸取的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音响形象,从而获得感染力和节奏感的各种方法,声音在银幕上的运用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跨领域延伸,电影剪辑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又借鉴了音乐在时间支配上的技法和经验。

电影从戏剧中吸取了通过动作和情景展现戏剧冲突的特长,在舞台上诞生的演员表演艺术更直接地搬用到了银幕上。

然而,这些吸取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和混合,各种艺术进入电影,又都经过巨大的变异而获得了一种新的质,它们在银幕上的每一点滴效应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而只能发生在由它们的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艺术机制之中。

比如:“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这句话,很生动地说明了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

作家写下来的文学形象是由文字组成的,只有通过读者的想象才化为具有音容笑貌的“活人”。

到了银幕上,每一个人物再不是单纯的文学形象,他一出现就是文学和表演的结合,演员固然要根据文学剧本规定的动作和台词来扮演,但这个形象不可避免地带有演员本人的外貌、气质乃至说话的声调等细微而具体的特征,再加上各种非表演的电影手段对人物的塑造,就更超越了文学原作的范畴。

于是,电影中的林黛玉就变成了“这一个”,她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体,又带有只此一家的规定性。

再如,贝多芬的作品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是百听不厌的,不厌的原因在于每一次听都随着自己当时的心理情绪获得不同的感受。

这种内涵和美感的宽容度正是纯音乐的审美特征。

但当音乐一旦跟电影里特定的画面相结合,某个乐段甚至某一组合弦都会变的指向性十分鲜明,对所有的观众发生同一效应。

每一部影片都有自己的综合艺术机制,它由导演精心选择的各种艺术元素构成,并按特定的规范组合在一起。

探究这种选择和组合的规律,是认识导演艺术的一把钥匙。

从银幕上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画面的构图、采光和色调,声音的匹配和组织,演员的形象和表演风格,镜头的形态和组接……无不渗透着导演对一个特定世界的把握。

由导演提出的艺术构思和形式规范,成为各创作部门创造发挥的前提和准则,任何超越规范的元素,即便单独看来有某种效果,但由于脱离了有机的整体而失去真正的生命。

假如把拍一部影片比作打一场战役,导演就是指挥三军的统帅,每一支部队,每一方阵地和每一场局部战斗,都必须服从统帅的战略部署。

从综合性的意义上说,电影是一种通过集体创作实现个人风格的艺术,当代每一部优秀的影片,都鲜明地印记着它的导演的思想、知识结构、美学观念和创作风格。

三、电影导演的工作程序导演在拍摄一部影片时,大体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是这样的:一、选定文学剧本。

根据文学剧本产生导演构思,即对未来影片的各个方面提出创作设想。

二、组成主要创作人员班子(其中首要的合作者是摄影师、美工师和录音师)。

选演员,选外景,商定内景方案和确定人物造型,商定影片的音乐、音响构成。

三、通过跟主要合作者的讨论写出分镜头剧本,这是对导演构思的具体落实,也是对影片声画构成和叙述形式的全面设计。

四、根据分镜头剧本,和制片部门一起拟定摄制计划,写出并向全摄制组成员宣讲《导演阐述》。

五、实拍。

包括排演、技术掌握、正式拍摄和补镜头。

六、剪辑和后期配音。

完成画面“样片”和对白、动作效果、资料效果、音乐声带。

七、混合录音。

最后完成影片的声画合成。

在这七项工作中,前四项成为前期;第五项为中期,或称实拍期;六、七两项为后期。

由于每部影片情况不同,七项内容的顺序有时会颠倒,或交错进行。

例如歌舞片、戏曲片和插曲份量较重的故事片,在前期要先录好音乐、唱腔;采用同期录音工艺的影片,声音在实拍期跟画面同时制作等等。

三个大阶段各占的时间也因片而异,一般说来,前期应该最长,因为电影的实拍是化整为零、又按经济规律分段跳拍的,前期的总体设想和各方面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影片的面貌,导演在这一阶段必须做到通盘考虑、成竹在胸,并使各部门对自己的创作任务清晰而明细。

在实拍期,导演作为总指挥和总调度,要在充分发挥全体创作人员智慧和能力的基础上,一点一滴地落实原先的设想,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即兴的修正和补充。

后期阶段是全部创作劳动的总成,导演和剪辑师、录音师一起,在若干遍镜头剪辑和声画合成中逐步完善影片的最后面貌。

整个摄制过程就象一件产品的生产工序,先设计,再施工,最后装配,导演在这全过程中介入最早、结束最晚,始终把握着全局,肩负着最重的责任。

一位美国导演说:导演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作成百上千次的决定。

事实上,导演创作一部影片作出的决定何止成百上千!当他站在摄影机旁发出“预备--开始!”这声口令之时,他已经决定了关于一部电影的构成。

这是专属于他的世界,他必须用全部的心灵和智慧去创造它。

第二讲电影导演成材之路本讲要点:一、导演的基本素质二、导演与摄制组成员的关系三、导演的品格一、导演的基本素质概括地说,一位称职的电影导演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熟谙电影艺术专门规律和导演专业技能;2.具有领导组织和创作合作的才干;3.较深厚的生活阅历和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4.独特的艺术创作思维个性。

四个方面的素质相得益彰,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缺欠都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格。

在某种意义上,电影导演是世间唯一的这样一种职业:他永远不可能掩藏自己,他身上的每一点东西,他的意识、知识、人格、秉性、情感、趣味,都会毫无遗漏地显露在他所创造的银幕世界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