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判定盗窃罪和诈骗罪是侵犯财产罪中的传统犯罪,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难区分,但如果在犯罪活动中既有盗窃罪的行为又有诈骗罪的行为时(如上述的几个案例),不论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存在对相同的案件事实作出不同的定性意见的现象。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我国现行关于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立法法规出发,找出盗窃罪与诈骗罪的首要区别。
我国刑法对盗窃罪和诈骗罪都有明确的定义与其做出的相应的司法解释,下面进行对比分析: 由此可以得出,诈骗罪与盗窃罪最主要区别在于客观行为方面的不同。
盗窃罪的客观方面一般表现为行为人采取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并非法占有的行为。
因为盗窃罪的本质特征在于犯罪行为的秘密窃取性,所以如何理解秘密窃取行为,在对盗窃罪与诈骗罪进行区分时就显得非常重要。
就盗窃罪的秘密性而言,是指犯罪分子采取的主观上自认为不为财物所有人、管理人或经手人发觉的方法将公私财物非法据为己有。
一般认为盗窃罪的秘密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特定性。
是指行为人在窃取财物时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不在场,或虽然在场,但是是在其未注意、察觉或防备的情况下实施的。
因此,盗窃罪之所谓秘密是针对于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来说的,是一种隐藏性行为,至于其他人是否发现并不影响其行为性质。
②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行为人主观方面所认识到的秘密性是针对财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而言的并不包括其他人,对其他人而言盗窃行为有时可能是公开的。
③主观性。
即行为人自以为财产控制人不知道或没发觉其窃取财物的行为,至于客观上财产控制人是否发觉行为人的窃取行为,对秘密窃取的成立并无影响。
定义 客体 主体 盗窃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司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公私财产权利 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公私财产权利 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盗窃罪 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动机如何,不影响认定。
表现为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动机如何,不影响认定。
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行为④时间性。
即不要求行为人在整个窃取过程中都是秘密的,只要行为人在窃取财物的当时采取的手段自认为是秘密的,就应当认为是秘密窃取,而不论其进入、离开盗窃现场的方法、手段是否秘密。
就盗窃罪的窃取而言,是指行为人以秘密的非法的手段破坏他人对财物的支配关系,而建立起自己或第三人对财物的一个新的非法的支配关系。
由于窃取的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在实践中常会出现盗窃与诈骗手段同时并用的情况,这往往给定性带来困难。
诈骗罪的客观方面一般表现为行为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将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并非法占有的行为。
因此诈骗罪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行为人设法使被害人在认识上产生错觉,以致‘自愿地’将自己所有或持有的财产交付给行为人”.因此,诈骗罪客观表现的三个特征为:①欺诈行为与目的。
目的反应需求。
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而为交付财产的行为,即实施欺诈行为与对方陷于错误而为交付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对方陷于错误认识而交付财产是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实现了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目的。
但如果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并不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对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的性质就要结合整个案件事实后予以分析认定用虚构事实。
②对方错误认识。
指使受骗人产生处分(或交付)财产的动机错误,反之,则不构成本罪。
基于错误认识为处分(交付)行为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是要让对方陷于错误认识然后交付财产。
因此,对方的错误作为完成诈骗罪的必备环节,在许多国家的刑法中有明文规定,即必须是由于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从而交付财产,才成立诈骗罪。
也就是说,不仅对方的错误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而且对方的错误与交付财产之间同样要有因果关系,否则,即便对方交付了财产,也不能构成诈骗罪。
③对方处分行为。
指受骗人基于认识上的错觉而自愿地”交付财物或处分财产上的利益。
由于受骗人是基于受骗而产生处分财物的意识,因此要求受骗人不仅要对转移财产占有或财产性利益及其所引起的结果有认识,而且还要求受骗人对其正在处分的对象的具体性有较为清楚的意识。
在盗窃罪和诈骗罪客观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通过以下几则案例来进一步解决盗窃罪和诈骗罪的定性问题。
案例【案例一】被告人王某在超市购物时将贵重物品藏于便宜商品的外包装内,骗取收银员按外包装标明的价格结算,从而取得藏于外包装内的贵重商品。
对王某其罪如何定性,有不同认识。
【案例二】行为人以手机没电、有急事等为由向他人“借”打手机,取得手机后佯装打电话并借机离开手机主人的视线,继而携手机迅速逃离。
对于类似案件,司法实践中有的以诈骗罪认定,有的以盗窃罪认定。
而理论上对此也有争议。
【案例三】2004年6月11日,陈某伙同朱某把事先准备好的假利群香烟藏在身上,然后到某烟酒店假装购买利群烟,并递给店主人人民币200元,之后趁店主人转身找零钱不备之机,将事先准备好的假利群香烟与店内购买来的真利群香烟对换,并称店内香烟太贵而要求退钱,于是将假利群香烟递给店主,成功获得该店真利群香烟。
二人以此方式作案十余次,共获利1705元。
当对陈某的犯罪行为定性时,意见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陈某为盗窃罪,有人认为其罪为诈骗罪。
【案例四】某甲夜晚乘某银行关门之机,在该行外面的自动取款机插卡槽内放入一个小钩,并在该取款机上贴了一张内容为:如发生吞卡现象,请与银行联系,联系电话xxx的纸条(电话号码实为公用电话号码)。
后甲到该电话旁等待。
不久,乙去该自动取款机上取款时,其信用卡被吞,遂按字条上的电话号码与银行联系。
甲接到乙的电话,自称为银行工作人员,以核对身份为名,骗取了乙的信用卡密码,并让乙等待银行通知其领卡。
甲在乙走后,用小钩将信用卡钩出,并将卡上的一万元钱提走。
本案在审理中,对甲某定性产生了两种意见,盗窃罪与诈骗罪。
对于案件我们可以简要的分成几部来进行分析定性:首先,进行案件分步。
我们可以按照行为人的犯罪步骤来把整个案件进行分步处理。
例如案例一,①王某将贵重物品藏匿与便宜物品的外包装内;②营业员以便宜物品价格计算;③王某取得贵重物品。
其次,进行案件分析。
案件的定性是基于案件分析的基础之。
在进行案件分析时须从三个方面:1.分析行为人所采取的行为的性质2.分析受骗人在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影响下的主观认识3.分析被害人是否实施了处分其财物的行。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案件的步骤进行逐步的分析定性,根据步骤①来看,王某是处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秘密的窃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所以在此时王某已经构成了盗窃罪,而后向收银员结账,只是为其实现对其该物品的占有起帮助作用。
并且,收银员对其所交付的财产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收银员对贵重物品并没有交付行为。
最后,进行案件定性。
由以上可得,王某犯有盗窃罪而非诈骗罪。
根据以上三步我们对剩下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二】①行为人以手机没电为由借手机②受害人借与以手机③行为人携手机逃离;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像受害人借手机,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将手机“借”与他人。
因此受害者对其“借”手机的行为不仅具有处分(交付)意思,且对行为本身有认识,因此,符合处分(交付)行为认定的要件,成立诈骗罪。
若对受骗者的交付作狭义解释,即以受骗人没有转移占有的意思、没有认识到自己失去占有的结果为由否认受骗者“出借”手机的行为是处分(交付)行为而对本案以盗窃罪定性,则这样的认定不仅否定了诈骗罪的本质特征是“骗取”行为,且与盗窃罪以秘密窃取为客观行为特征的理论不符,况且诈骗罪应以受骗者对损害结果无认识为必要,否则如果意识到自己的交付行为将导致损害结果即失去占有的发生,就不可能会发生“自愿”交付的情形。
所以本案定性为诈骗罪。
【案例三】①陈某藏假烟于身②陈某假装购烟,给店主200元③店主给烟,收钱,找零④店主找零同时,陈某将真烟换成假烟⑤陈某称其烟贵,将假烟退与店主⑥店主退钱;根据案例,陈某采用隐瞒真相和秘密掉包的手法来谋取财物,同时具有诈骗和盗窃的行为;分析店主,店主自始至终都毫不知情,信假烟为真烟,没有处分其真烟的意思,也没有处分其真烟的行为,对他而言掉包实质上等于隐瞒着他的秘密窃取。
因此,本案对陈某定性为盗窃罪。
【案例四】①甲夜晚乘某银行关门之机,在该行外面的自动取款机插卡槽内放入一个小钩,并在该取款机上贴了一张内容为:如发生吞卡现象,请与银行联系,联系电话xxx的纸条(电话号码实为公用电话号码)②甲等于电话机旁③乙取款,卡被吞,打字条上电话④甲接电话,称己为银行工作人员,骗取乙信用卡密码⑤乙走⑥甲取出信用卡,并利用密码取出钱;甲取得卡及密码的手段均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甲在采取骗术获得乙的卡及密码后,所对乙银行存款非法的完全支配权,其后的提款行为是前述行为的必然发展或称后续行为,不是秘密窃取。
而且本案中乙对信用卡的密码的告之是基于认识上的错觉而自愿地”交付财物或处分财产上的利益的行为。
因此,本案定性为诈骗罪而非盗窃罪。
由于许多案件都同时具有盗窃和诈骗的方面,因此是否有竞合现象也引起了争议。
实际上,处分(交付)行为之所以是诈骗罪区别于其他财产性犯罪的标志,并成为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键所在,是由盗窃罪与诈骗罪固有的本质及刑法规定处罚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目的所决定的。
因此交付行为的有无,划定了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被害人交付财物时是诈骗罪而不是盗窃罪;被害人没有交付财物时,即行为人夺取财物时是盗窃罪。
诈骗罪与盗窃罪处于这样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不存在同一行为同时成立诈骗罪与盗窃罪,二者处于观念竞合关系的情况。
因此对于某个案件的定性不能既定为诈骗罪,又定为盗窃罪。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系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只是介绍某些判定的方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标准仍在客观行为方面的不同。
或许,问题还是老问题,但以后会有更新的研究角度和解释视角。
希望上述讨论能有助于我们对简单的盗窃与诈骗行为交织财产性犯罪的行为定性有更好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