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復興,打造慈城品牌城市——連結手藝人、生產網絡、以及地方產業的創意產業園區(Branding CiCheng for Crafts Renaissance:A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for the Links among Craftsperson, ProductionNetworks, and Local Industries)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9年12月一、前言——慈城是什麼地方?慈城,是杭州灣南邊寧波這一帶區域文化所孕育出來的一個地方。
從唐朝開元26年(西元738年),房玄齡孫房琯在此設立縣治,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根據地方政府提出的主張,慈城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也因此有“江南第一古縣城”的美譽,更在2005年9月,被中國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慈城作為寧波老市區內惟一的古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當前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具有特殊地位。
慈城位於長三角都會區域南緣,寧波市的西北,距杭州約一個小時車程,而經由2008年甫興建完成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至長三角都會區域的全球城市上海,僅需兩個半鐘頭,目前是寧波市區通往上海的西北門戶,也成為寧波與上海陸路溝通的重要節點。
慈城目前分為古城區與新城區兩個部分,古城區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臨慈江,全城有護城河環繞,北邊有唐代即開挖的人工湖--慈湖,整個古城區佔地約2平方公里,擁有約60萬平米的明清時期古建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家及文保點60餘處。
慈城古城的特色是棋盤格子式的街巷佈局,以及水系與路網共同形成的雙棋盤半街半水格局。
基本上半街半水是大概的空間佈局原則,有些地方水道比馬路寬,有些馬路比水面寬,有些河道一米多一點,人可以跨過去,有些河道則有十幾米寬,是從前慈城的交通線。
過去,慈城的水道是仰賴潮汐進行循環流動,因1970年代修築閘門,阻絕潮汐,維護農業生產,潮汐因此不再,水道逐漸淪為一灘死水。
之後,為求符合現代生活需求,河道幾乎全數被覆蓋成道路了。
而新規劃的新城區,則位於古城區南側、慈江以南,沿官山河兩岸,規劃面積5.2平方公里,預計容納4.5萬居民,現今戶籍在慈城的人口約16,000人,再加上2,000至3,000的流動人口。
2001年,為保護慈城古城區和行政區域的外遷,同時對古城進行開發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江北區政府、慈城鎮政府、寧波市城投公司聯合慈開公司,推動古城開發與新城建設之任務。
本構想的主要焦點在於如何能在長三角都會區域形構天工(女紅)1之城?它的要害何在?也就是說,設計它的主要元素與過程為何 (elements and1“女紅”與“女工”諧音,“紅”為“工”的異體,顏師古注曰︰“紅亦工也。
”凡婦女以手工制作的傳統技藝、如紡織、編織、縫紉、刺繡、貼布、剪花、手繪、漿染等等,均稱為“女紅”,在傳統社會女紅所體現的物質載體有衣、帽、鞋、雲肩、肚兜、眉勒、荷包、護書、挽袖、扇袋、隨身小配飾等多項品種。
“女紅”又稱婦功,《考工記》卷上“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就是指女子針線活之類的工作,被視為女子閨中之德、賢淑品行、修養學識的外化表現,是婦女“容、言、功、德”四德中的一德。
它從古至今都是以一種母女、婆媳世代傳襲的模式而傳承,因此也稱之為“母親的藝術”。
當“女工”一詞異體為“女紅”時,它本身由于具有文化意義與藝術價值的轉型而獲得了重生,在閑操針線中借萬物漫寄所思,托親情愛情、友情于絲縷之上。
引自:潘健華(2009),《女紅——中國女性閨房藝術》,北京: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
process)?圖一、慈城古城區(褐色)與新城區(彩色)區位圖以下,以手藝復興,連結創意產業,打造慈城品牌城市做為目標,研擬創意產業園區的策略與執行過程:二、營造手藝塾(crafts teaching institute)——這裡是手藝人修行、展演、傳承、復興的地方1.漢聲雜誌社負責安排與組織資深老手藝人,首期列出廿人。
在漢聲雜誌從事中國民俗調查所建立的的網絡之上,詳列20項手藝,其中以女紅為核心,說明手藝類型與特徵,如剪紙、泥塑、編結、縫紉、漿染、紡織、刺繡、吃食、紙藝、風箏、童玩、陶瓷、木工、補缸、獨輪車、製鎖、版畫、捕魚、樹皮、古琴等。
這些手藝人與其身上的技藝,在漢聲雜誌長期的工作成果中已經積累出對手藝技能與過程的紀錄、整理、分類,甚至確認競爭對手特色,等等基本資料,這些是慈城營造手藝塾,傳承與復興的基礎。
在慈城,這些老手藝人需各自承擔著不同手藝傳承的使命工作,有了手藝傳承的成功基礎,才能進一步討論手工藝的復興,手藝的傳承是工藝復興的必須,沒有手藝的傳承,就沒有機會在日趨激烈的商品競爭新世界裡自創品牌。
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個部分的工作十分艱難,然而,因為慈城是大規模的長三角都會區域裡,因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興建而貼近上海,卻規模很小的古鎮,地方政府態度十分積極,所以又比較具備可以執行的希望。
2.漢聲雜誌社長,也是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退休教授級專業教師,黃永松,必須特別要關注要害,如何協助聯繫起失落的連結(link the missinglinks),關注主客體間的微妙互動,有似人劍合一的狀態與環節。
在漢聲雜誌社編輯蠟染一書時,走過黔東南到黔西、北,在這個過程中,曾有過一段動人的插曲,這段插曲展現了蠟染的主人與蠟染的作品之間微妙的關係與特殊的情感,可清楚看見主體與客體間的特殊關係與情感,將其節錄如下:青平村繞家多長壽老人,其中有一位曹汝講老太太,今年一百零二歲,她的曾孫龍幫平和她住一起。
老人至今耳聰目明,雖然佝僂著腰,可身手敏捷,不需年輕人照顧。
她翻箱倒櫃找自己的蠟染作品給我們開開眼界的,是件揹扇,九十歲時的點蠟之作。
畫面以螺絲花為主紋樣,四周配置狗牙板。
螺絲花宛轉流暢,左顧右盼;她又在中心花頭上略加三刀,形象似花似鳥。
鳥鳴花香,滿福春光,就是這位滿臉寫盡滄桑的百歲老人內心世界嗎?她的曾孫子和她商量同意轉讓了一件揹扇給我們之後,戲劇性的情節就出現在此時,我突然看見她佝僂著腰,嘴裡嘰哩咕嚕著直衝過來。
她雖然顫顫巍巍,目標卻是鎖定了我,因為我的手上正拿著那件揹扇!我不明所以,只有後退。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她的曾孫一個箭步衝到她身旁,嘴裡同樣說著什麼,一邊用力把她扯過身去。
我們急忙轉身就走,不料她竟掙脫曾孫又顫顫巍巍的衝來,情急之中也不知何人提醒:她不肯賣了,快上車!我掉頭一看:她還是沖著我來。
她的曾孫疾步趕上,又是一番言語一番拉扯,她才回轉,我們也才得以安全上車。
曹汝講老太太將蠟染視為生命相關連的珍貴物品,三番兩次的搶了回去再由她曾孫送來,最後,剪下邊緣的小塊布留存,才不捨的離去。
她的曾孫告訴我們,曾祖母已經102歲了,這件是老人家90歲時繪製的。
他的曾祖母說:“剪下一塊,把靈魂留下來,其餘身體給你。
”貴州蠟染,是手藝,蠟染作品上的圈圈點點都不是憑空想像的幾何圖案,而是河,是道路,是太陽,是星辰,是黃瓜仔,是狗牙板,是蠟染手藝人真實生活的紀錄與展現,是生命的一部份。
這是活的主體的手藝,不是死的客體與物件,更不是被生產、買賣、消費的商品。
因此,如何協助聯繫起失落的連結,關注主客體間的微妙互動,有似人劍合一的狀態與環節,保持手藝的生命,這才是必須特別要關注的要害所在。
圖二(漢聲,貴州蠟染百歲老人:“剪下一塊,把靈魂留下來,其餘身體給你。
”)因此,此處值得引用黃永松對宋應星《天工開物》的看法做一註腳:“在人與自然界、人力與自然力的相互關係中,強調二者之間的配合與協調,但在‘開物’的過程中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為人能通過技術和技巧自覺地作用於自然,並使自然力與人力相協調。
宋應星也對自然界給予人的恩惠加以賞讚,因大自然施惠於人,提供各種有用的天然物產,滿足人的生活生產需要。
萬物‘巧生以待’,但必須合用人力與自然力二者來開發。
《天工開物》由這個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手工藝跟手工業。
”23.慈城經營管理者則要注意態度,如何待之以禮,待進駐的手藝人以禮,而非商品。
至於居住空間,清道觀是很好的地方。
手藝塾可讓手藝人在此把技藝傳承下來,有了老手藝人的名氣,就會有老師帶著學生來,可能的對象為慈城附近地區:如上海、杭州、紹興、寧波等地學校的設計科系,這些設計學校的老師們比起學生,更有能力在手藝人身上學東西,並將其轉換為商品,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手藝人並非商品,要區分清楚,應給予應有的報酬並待之以禮,切勿急功近利,殺雞取卵。
清道觀位於慈城老城區的東南角,始建於唐天寶八年(西元749年),歷史悠久,是江浙最負盛名的道觀之一,後廢。
至南宋紹興三十年(西元1160年),由道士葉景虛重建,在道觀右側建東嶽行宮,請尚書樓鑰題匾額,名為“列仙遊館”。
明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時,道士王智靜將鄰近列仙遊館的“至道”與“崇壽”兩宮併入,將之改稱為“清道觀”,之後,清道觀一直保存完整,直至文革時期被拆除。
作為慈城古縣城保護開發建設的重要工程,清道觀於2004年至2007年重建,所用的建築材料,皆為木材、石材、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並全部採用傳統工藝施做;在對原清道觀的建築格局及風格進行大量考證的基礎上,恢復了山門、儀門、雷祖殿、東嶽殿、東嶽退居殿、戲臺、玉皇殿、三清殿、關聖殿、十王殿等建築。
清道觀的重建著眼於對中國傳統道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和展現,力圖體現時代精神,也從傳統的道教敬神祀仙,道士齋戒禮儀、修身養性的場所,進化為新時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之所。
目前,清道觀的部分空間提供了的住宿與餐飲的服務,可讓手藝人們在慈城時住宿於此。
其實,這也是讓目前修復的清道觀恢復活力的機會,讓主體與客體結合的機會。
2黃永松(2009),“居良善上——從手工藝開始”,“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文化組論文,台北,11月14日。
圖三(清道觀圖)圖四(清道觀圖)三、設計園區(design park)營造設計產業的園區,目前是炙手可熱的話題,甚至可以說是明星產業的營造,但是在目前上海,95%的設計園區因接下來的發展太快與房地產掛勾,過於利益導向而失敗,一旦租金高,設計師就很難進駐,這個形勢提供了慈城機會,但是,這也是同樣想成立設計產業園區的慈城所需要自覺與警惕的。
1. 長三角都會區域各學校師生(Designers and their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around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of 長三角)不定期或短期駐留學習,與名匠師互動。
因地利之便,東南大學藝術學系與文化創意學系、南京大學建築系、杭州中國美院、上海復旦大學工業設計系、寧波大學裝設計系等,甚至因兩岸之間(如寧波、杭州、上海)的直航交通便利,不少的台灣的建築、設計學系等,皆可以由老師帶領學生至慈城的手藝塾中與手藝人學習與互動,藉此,不僅手藝得以延續傳承,甚至在熟悉傳統手藝之後,可嘗試在傳統的基礎上再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