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利用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2

如何利用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2

如何利用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摘要:面对日趋全球化的城市建设,如何吸收国外文化之精髓,同时保留地区文化特有的品质,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文化,打造城市自己的品牌,是一个讨论很热的话题,但真正拥有自己城市文化的城市并不多。

如何利用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化建设;城市品牌;巴蜀文化一、引言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所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活动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创造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认同和共有的成果的总和,是以先进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情感、观念、价值、审美等意识形态的综合。

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范畴系统,既包括构建城市的物质空间,如规划的物和所有的建筑,更包涵着隐藏于物质世界背后的反映城市精神、城市气质、城市性格的一切观念形态的精神要素。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

一个城市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口的集聚。

相反,城市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底蕴及建设力度。

无形的、充满丰富内涵的文化建设,才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魅力所在,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1。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首先涉及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尽管经济发展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但它并不会自发生成正常、健康的城市文化体系和发展机制,需要各城市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和引导。

作为城市社会的两大支柱,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经济基础的城市文化是空中楼阁,没有文化的城市经济则是缺少灵魂的畸形产物。

然而,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却表明,人们所高度重视的往往是“有形”的建设,而城市文化建设这一“无形”层面却被严重地忽视了。

二、文化传统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所谓文化传统,“一般说来,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

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现于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或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贮存。

文化传统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形成的。

”2一座城市,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实文化都是其价值所在。

一个城市若抛开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就会给人以轻飘浅薄的感觉,其知名度、凝聚力和辐射力也因此会大打折扣;任何一座历史名城,若不注重创新和发展,1朱锋华:《城市文化自由空间的构建》,载《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戴逸:《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抱什么态度》,载《文史知识》1987年第1期。

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因此,现代城市必须从传统和现代化两方面吸取精华,使文化内涵得以提升。

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对文化传统进行积极提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合理借鉴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城市文化作为一种软竞争力,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软环境,文化软环境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明显。

为增强城市文化的辐射力,必须增强城市文化的创新力。

全球化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是创新性与传统性的统一。

它既有创新的视角,又有注重传统的眼界;既有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优秀成果的广阔胸襟,又有坚持民族独立的坚定立场。

它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

这是一种具有全球化时代特征的文化3。

“全球化决不等于一元化,更不等于殖民地化。

恰恰相反,全球化是要求各个不同民族都以自己璀璨的民族精神加入到全球化的行列中,来丰富全球化。

越是有益于人类的民族品格、民族情操、民族韵味,全球化越是欢迎,越是高举。

”4三、从外延和内涵来看城市文化的发展所谓“文化的外延发展”,也就是指外观上或器物层面上的文化的发展。

所谓“文化的内涵发展”,主要指城市的内在精神品格和市民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发展。

“文化的内涵发展”至少应该具有如下的标志:一是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学术流派、思想家和理论家。

无庸讳言,一个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的城市是不可能高瞻远瞩的。

二是应该拥有不同风格的文化沙龙、文化艺术流派、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作品等。

尽管对国外的文化艺术作品采取拿来主义的政策还是必要的,但市民更需要的是体现我们自己的民族性和独创性的文化艺术作品。

应当让更多这样的作品来占领舞台和荧屏。

三是教育事业应该获得更大的投入和发展。

四是法权人格意识和道德实践意识的普遍确立,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市民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

五是富有自己特色的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市民的普遍认同。

5四、如何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城市文化从中国城市文化的现状来看,中国有那么多延续千年以上的古都,拥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大量的名胜古迹以及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可是,没有一个城市被列入联合国所设的‘世界文化名城’范围,中国沿海城市到内地的城市建设,从原来的古代名都的发展到现代新兴城市的建成,其规划与建设大体上都采取了类似西方式风格的城市发展原则,而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整体风格定位和城市特质形象定位6。

文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俗,比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从东西方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差异中体现出来。

一个地区的文化,不论是自然长成的还是从外界植入的,它一旦产生,就需要有人来作为这一文化的参与者和3贺善侃:《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载《城市与城市文化》,2006。

4邓伟志:《和谐社会笔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45页。

5俞吾金:《城市文化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6期。

6倪志娟:《中外城市文化比较》,载《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执行者。

不论文化在物质上比如建筑、雕塑上的体现多么丰富,文化都需要人的认同和承担,才能得到长久的传承和发展,否则文化就会消亡。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主导的生活意识形态,是与城市居民同生共亡、共同进退的。

文化聚集的人口即该文化的认同者和承担者,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城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建立大学城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始终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伴随,大学和城市的这种关系,使得大学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是她所在城市的一颗明珠,而且始终是这座城市骄傲的名片7。

可以这么认为,高校是一个城市的人才储备库,是汇聚文化精英和高科技人才的大本营,是构建城市人才高地的基础。

成都是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四川大学作为西南地区的领头羊,政府应该以此为中心,其他高等院校相结合,多方位的开展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力助四川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高校越多,规模越大,在校生越多,人才层次就越高,所在城市从中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这个收益绝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而往往更深刻地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大学对城市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上。

它能促进城市学习风气的形成,能培养高雅的市民文化8。

(二)通过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的素质和能力,高素质的市民是城市繁荣的基础;市民素质的高低也可以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

目前中国城市市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市民虽然居住在城市,生活也不错,但很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仍然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这种状况在一些“城中村”和城市郊区表现得尤其明显。

市民素质不高、城市高水平劳动力缺乏,影响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形象,不利于新生事物、新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在当代中国城市,城市文化可以通过国际流行的商业文化形式来相互融合(如会展活动等),可以使该地区的市民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朝向良性方面发展,这很可能极大地改变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从而加速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9。

(三)城市文化创造品牌效应争取政府的财政和管理投入城市文化是城市精神、城市价值的体现。

鲜明、独特的城市文化会大大提升城市的综合质量,创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世界上是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高的、辐射力强的城市,无不是有着独特的有活力的城市文化的城市。

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传统与现代的相作用下产生的千差万别的城市化,塑造了城市的个性。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这种资源经过开发会对城市现化产生巨大的推动。

城市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

(四)城市文化构建城市旅游资源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持续升温,国内游、出国游成为普通国民的休闲方式。

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中国国民消费的重要部分,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诞生于城市,是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催生了旅游业。

城市首先为旅游业提供了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的支持。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

各种方式的旅游,不论是在城市购物、观光、休闲,还是到风景区游览、住7王宗光:《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助推作用》,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年第7期。

8庄若江:《“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载《江南论坛》2003年第8期。

宿,都是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消费,并且城市居民是主体消费者。

城市文化是城市旅游的天然资源,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的城市才能成为旅游城市。

城市文化构建城市旅游资源,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同时,各地旅行者的到来也有助于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国际化。

(原段此处删除)五、结束语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城市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

城市文化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存亡。

城市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正确认识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积极发展城市文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建设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目]①蔡和:《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申维丞:《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结构》,载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③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田园城市文化事业,1998。

④郑杭生:《社会转型加速期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结构的划分》,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2期。

⑤郑杭生:《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结构”的含义辨析》,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2期。

⑥周毅:《论城市社会结构变迁》,载《云梦学刊》2003年第5期。

⑦郑杭生:《关于我国城市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2期。

⑧邱国盛:《论中国近代城市社会结构的演变》,载《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

⑨张鸿雁:《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复兴的社会意义——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一种表现形式》,载《城市问题》,200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