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限塑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限塑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限塑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总的来说,限塑令颁布的这几年时间,大中型超市的执行情况令人比较满意,而农贸市场却不容乐观,甚至情况越来越糟。

那么,到底为什么限塑令会遭到如此“尴尬”的局面,白色污染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我们又应该怎样从公共政策这个角度来分析、把握这个问题,
问题分析:
(1)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考虑不周全,缺乏对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以及遭遇的阻碍作必要的预测分析,缺乏对政策的长远性、整体性评估
实行限塑令毕竟是好事,但它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一些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

替代品跟不上,是限塑令遭遇尴尬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突然让人们离开塑料袋而没有一种替代品作为补充,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并且,塑料袋已经成为许多家庭装垃圾的盛装食物或放垃圾的必备东西,如果让人们为个塑料袋而花几毛钱或专门去商店买一卷垃圾袋,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和接受的。

限塑令的实行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众所周知,塑料制品产业是一个“薄利多销”的产业,企业依靠低成本和低利润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庞大的市场需求因而成为企业唯一的生存基础。

限塑令的颁布,对那些大型企业或许影响不太大,但对这些中小企业就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这些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转产、转业,结果必将有一大批中小企业无法摆脱破产的厄运,塑料制品行业的大洗牌不可避免,而由企业倒闭所带来的,必将是许多人的失业。

由以上可见,政府在政策制定及其合法化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活习惯,也没有及时的替代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同时,缺乏对限塑令实行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阻碍的预测与考虑。

(2)政府在执行政策时,仍存在权责不明,监管力度与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菜市场是限塑令执行最薄弱的环节,它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限塑”的成败。

然而“限塑”涉及质检、工商、物价等多个部门,虽然国家相关文件大致确定了每个部门的分管内容,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每个部门责任权利还是不明确,特别是对于违反“限塑令”的行为由谁来监督检查处罚,此前一直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政府部门权责不明,肯定会使得执法工作疏忽、怠慢,执法效果不明显,导致政策执行不力。

由此可见,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管理,没有明确目标,权责、计划和考核监督。

(3)政府在“限塑”方面的投入还不够
首先,我国目前在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方面还做得不够,未能对数量庞大的废弃塑料制品进行专门的统一分类、回收、管理与利用,未能使之成为一个产业,因而大量的塑料垃圾“散落人间”;另外,消费者不应该全部支付环保费用,而政府并未实行塑料袋的有偿回收,并未对回收行为进行物质鼓励,因而回收效果不佳;再者,国标塑料袋的价格不能让人接受。

解决对策:政府,企业,以及公民应该携手奋进,共同努力
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应该明确权力与责任,划清权限,并加强合作,协调内部关系,加强内部互相监督,确保执法工作协调有力。

要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切实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责任。

二、政府应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大资金、科技的投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努力开发塑料袋的环保型替代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逐步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步引导人们过环保新生活。

三、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型塑料制品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困难企业顺利实现转产,促进塑料制品企业的产业升级。

四、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鼓励支持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强对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
管理和处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废弃塑料制品回收与利用的产业化,以加强对白色污染的控制,实现塑料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五、政府应该一方面控制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成本,一方面加大对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的经营户的财政补贴,减轻经营户的成本压力,努力促进可降解塑料袋的推广使用,达到限塑和环保的目的。

六,政府应该加强环保宣传和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环保活动,在人们心中形成坚定的环保理念,传播和普及防治白色污染的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七、企业应该化“危”为“机”,抓住国家实行“限塑令”的机会,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尽快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限塑令”的精神,合法经营,不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袋,坚决支持国家限塑政策。

八、公民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坚决维护国家政策,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在购物时自备布袋或菜篮,积极参加各种环保活动,逐渐形成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