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词来答复:胜利——不惜 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决不投降。 我没什么可以奉献, 有的只是热血、辛劳、 眼泪和汗水。 ——英国首相丘吉尔
英国的对德 政策此时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变化?
放弃绥靖政策,进行坚决战斗
想一想
第10课 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 一、二战的扩大—不列颠空战(英国) 海狮 计划 1、德国制定在英国登陆的_______ 丘吉尔 出任首相后,英国对法西斯的态度发生了什 2、_______ 么转变?转变的原因? 放弃绥靖政策,进行坚决战斗 法西斯侵略威胁到自身利益 3、不列颠空战的结果及意义 结果:德军失败 意义 :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 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 战的困境。
损失重大,对日宣战 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 力不如美国,为失败埋下祸根。 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整个战局 太平洋战争爆发,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美国参战, 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加速了二战的胜利。
巩固练习
基础 知识
能力 拓展
基础知识
1.莫斯科保卫战的领导者是( B )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从何时何地爆发的经济危机的 状况?
(2) 材料二是谁发表的演说?表明了他的什么意 图?他所实行的政策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何作用?
(3)材料三,日本经济危机发生后对中国发动了 哪两次重大的侵华事变?
(4)面对同样的困难,美国和日本采取了不同的 解决方案,给世界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对此你有何启示?
三、“巴巴罗萨计划”的破灭
1940年4、5月间
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
挪威
丹麦
建 立 东 方 阵 线
绕过马奇诺防线
1940年6月
1939、9月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扩张疆域
波 兰
英 国
法 国
1939、9月对德宣战
德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芬 兰
1941年10月莫斯 科保卫战开始
列宁格勒
1941年6月到11月,德军占 领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平方 公里的土地,控制了苏联大 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以及大 部分工业区。
1941年6月22日德 军闪击苏联,第二次世 界大战进一步扩大,苏联 初战失利,大片领土沦陷。
芬 兰
1941年10月莫斯 科保卫战开始
列宁格勒
1941年6月到11月,德军占 领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平方 公里的土地,控制了苏联大 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以及大 部分工业区。

莫斯科

波 兰
斯大林格勒
罗马尼亚 1941年夏,白俄罗斯地区一 栋房子被德军击中燃烧
三、“巴巴罗萨计划”的破灭
1940年4、5月间
比利时
荷兰
卢森堡
挪威
丹麦
建 立 东 方 阵 线
绕过马奇诺防线
1940年6月
1939、9月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扩张疆域
波 兰
英 国
法 国
1939、9月对德宣战
德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的破灭
“巴巴罗萨” 是中世纪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 腓特烈大帝的 外号,意为 “红胡子”。
• 同意。 • 说它是战术上的胜利: 是因为日本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 平洋舰队;
• 说它是战略上的失误(1)增强反法西斯力量。 是因为日综 合国力不如美国,珍珠港事件把美国卷入了大战,加强了对 手的力量,为日本法西斯失败埋下祸根。 (2)推动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影响
对美: 对日: 对亚太:
“巴巴罗萨计划”进攻示意图
“巴巴罗萨计划”
该计划主要内容有: 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 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前苏联; 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前苏联西部各军区的 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 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前苏联腹 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 实施时,全世界将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

莫斯科

波 兰
斯大林格勒
罗马尼亚 1941年夏,白俄罗斯地区一 栋房子被德军击中燃烧

保加尼亚

四、日本偷袭珍珠港
亚 洲 各 国
增 加 援 助
“大东亚共 容圈”计 划
严重损害了英美 这一地区的利益
1940年 确 立
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
珍珠港事件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 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 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 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 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 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 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温斯顿· 丘吉尔
一、德军进攻西欧
1940年4、5月
在敦刻尔克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士兵 敦刻尔克撤退
(1)1929年 ;美国 ( 2 )罗斯福;实行“新政”;力图用国家干预 经济的办法,使经济尽快复苏。 作用:罗斯福新政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 力;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 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3 )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1937 年,七七事变 (或卢沟桥事变)。 (4)面对困难,应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运 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只能是饮鸩止渴,自取灭亡。
2、希特勒拟定了________计划。
3、在______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取得了 _________ 的重大胜利。 4、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四、日本偷袭珍珠港
亚 洲 各 国
增 加 援 助
“大东亚共 容圈”计 划
严重损害了英美 这一地区的利益
1940年 确 立
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
太平洋战争爆发
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占领波兰后德国为何停 止了向东进攻?
德法边境“静坐战争”
不到一个月,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就已完全地从地图上消失。
一、德国西线进攻 1940年4、5月
荷兰
敦刻尔克
比利时 卢森堡
“二战”初期,纳粹德 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 攻势凌厉,27天内征服了 波兰,4小时征服了丹麦, 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 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 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 “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 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 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 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
这是英法推行什么政策的结 果?
1940年,德国 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 军队进入巴黎 一批爱国者流亡英国 ,组
织“自由法国”运动,坚 持抗德斗争。
英法在二战爆发前及战争初期, 推行绥靖政策,一再纵容德意 法西斯的侵略,结果法国被迫 投降,所以说 法国是自食其果。
二、不列颠空战
1940年7月10日—10月 秋德军空袭英国,企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 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 图迫使英国屈服。
荷兰
敦刻尔克
比利时 卢森堡
马奇诺防线
二、不列颠空战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 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 也要争取胜利;也要去争 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 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 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 遭空袭的伦敦街道 1940年7—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 图迫使英国屈服。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课程标准
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 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 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 的主要事件。
重点: 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 战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
综合分析苏德战争初期, 苏军节节失利的原因。

保加尼亚

德国入侵苏联的影响?
对苏: 损失惨重,但顶住了德军的压力 对德: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从而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整个战局:
使二战进一步扩大,同时美英调整对苏政策,从而推 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第10课 猖狂肆虐的法西斯铁蹄 二、二战进一步扩大—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卫国战争) 1、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标志,影响?
1941年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 港
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6时,日军第一波飞机183架起飞,7时15 分 ,日军第二波飞机171架起飞,整个袭击持续约两小时, 只遇到轻微抵抗。日军以损失飞机29架、潜艇1艘和特种 潜艇5艘的微小代价,击毁击伤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 内的全部8艘战列舰和10余艘其他主要舰只,击毁美机232 架,毙伤美军3681人。日军在太平洋上掌握了制海制空 权。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山本五十六 (1884—1943), 日本帝国海军大将,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 指挥官
高兴得老泪往下淌,他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之后的 第一句话就是“好了!我们总算赢了”
丘吉尔
中国蒋介石抑制不住心间的喜悦,口里哼起了一段 京剧的唱腔。
蒋介石
日本山本五十六:面对络绎不绝前来祝贺的官兵们,他
A.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B.意大利加入德方参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5.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A )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
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
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
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Βιβλιοθήκη D.①③④能力扩展
6. 材料一: 20 世纪 30 年代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 写道“夜间敲门讨饭的人,可能是几个月或一年前在 银行里爽快地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是在你所读的报 纸上写过社论,或者是某家大地产公司的副经理……” 材料二:“值此我就职之际,同胞们肯定期望我 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要求坦率、果断来发表演说。 …… 我们的国家过去经得起考验,今后还会经得起考验, 复兴起来,繁荣下去……” 材料三: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沉重,日本 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农民大批破 产,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 迅速抬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