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辩证施护
郁翠玲
(云南省易门县中医院,云南易门651100)
“呃逆”中医称之为“哕“,指胃失和降,气逆上冲,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另人不能自制的疾病。
临床分为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制、胃阴不足、脾肾阳虚五个证型。
现代医学认为膈神经受到某种刺激后兴奋性增强而导致膈肌痉挛所致。
其病理因素主要为受寒与食积可使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恼怒伤肝,气机不利,以至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资料,辨清症候属性。
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证型实施相应的护理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30-68岁。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施护,呃逆症均得到改善。
2.一般护理
2.1情志护理:忧愁思虑过度或抑郁恼怒,致情志不和,气机郁结而胃气上逆致呃逆。
针对诱因开导患者,调畅情志,少思静养,保持心情平静,切勿大喜、大怒等。
因呃逆症
状比较顽固,病程较长医护人员要多关心、诱导、爱护患者,多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宣教心理因素与呃逆的关系,改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2饮食护理:进餐时取舒适的体位,放松紧张情绪,缓慢进食,液体和固体食物交替。
饮食宜有规律,有节制,不偏食偏嗜,宜进易消化的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少量多餐,如进食米粥、面片之类,并加姜汁适量,忌辛辣、肥甘厚味等食品。
2.3生活起居护理:过冷、过热均可导致各种疾病。
故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被,以预防感冒,多注意休息,适当活动。
2.4教会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配合引体向上运动每天2次每次10-15分钟,以使痉挛的膈肌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呃逆。
2.5 中医学一贯强调“治未病”,应用中医学这一独特理论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环节进行提前干预。
预防本病应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犯胃。
注意饮食调节,忌生冷、辛热煎炸之物。
保持情志舒畅避免肝气逆乘脾胃。
若呃逆为并发于一些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3.辩证施护
3.1胃中寒冷型: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致使中阳
被遏,寒蕴于中,或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加重,食欲减少,口淡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施护原则:温中驱寒止呃。
施护要点:(1)室温不宜过低,忌直接吹风;(2)注意保暖,胃脘部及脐部可裹以毛巾被或加以中药湿热敷;(3)饮食宜温热,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饮温开水,生姜、丁香、红糖水或鲫鱼汤、羊肉汤等,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禁食或在呃逆间歇进上述流质饮食:(4)中药宜温热服用;(5)隔姜灸中脘、神阙穴。
(6)闪火坐罐取膻中穴,每次15分钟,1天2次,。
3.2胃火上逆型:辛热温燥导致燥热内盛,胃火盛或进食过快过饱致食滞于胃,皆可致胃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呃逆。
临床表现为呃声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施护原则:清降泄热止呃。
施护要点:(1)病室空气新鲜,寒暖适宜,光线柔和,环境安静,舒适。
(2)饮食稍凉,稀软清淡,如鲜菜藕汁,竹茹汤,丝瓜饮、柿蒂芦根瘦肉粥等,忌食生硬,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之品,忌烟酒。
(3)针刺天突,内关、足三里,太冲等穴,每天1-2次,每次5-15分钟。
3.3气机郁制型:患者多因忧愁思虑过度或抑郁恼怒,导致情志不和,气机郁结,而使胃气上逆扰膈,膈间之气不利而致呃逆。
临床表现为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呜矢气,苔薄白,脉弦。
施护原则:疏肝解郁,和胃降
逆。
施护要点:(1)对此类患者应多与之交谈,掌握病人的情况,讲明疾病与情志的关系,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消除易怒、烦躁、忧虑的心理,改善心理状态。
(2)饮食宜温食,以软烂、细和少食多餐为原则。
(3)忌生冷瓜果;(4)艾条隔姜灸太冲、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
(5)按摩翳风、中脘、膈俞、肝俞穴。
3.4胃阴不足型:由于脾胃受损或脾胃亏虚致胃阴不足,胃虚失降,上逆于喉而呃逆,或久病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逆,引动胃气而上逆。
临床表现为呃声短促无力而不得续,烦躁不安,脘腹不舒,不思饮食,面色咣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施护原则:缓中补虚,益气安胃。
施护要点:(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肢体感觉情况,观察呃逆发作时间、诱因,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并作好记录。
(2)足三里穴位注射甲氧氯普安注射液10mg,每天1次。
(3) 柿蒂5-6个煎水代茶饮一天3次;或用石斛、麦冬煎汤代茶饮。
(4) 对此类病人更应注意饮食调节,以求正固本,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食青菜,水果,如梨汁、橘汁。
用橘皮、生姜煮水代茶饮,以温脾胃、降逆。
(5)中药汤剂宜稍凉服。
3.5脾肾阳虚型:由于阳气素虚,或劳倦伤中,饮食失宜,使脾胃阳气受损,久则伤及肾阳致虚气上逆。
临床表现为呃逆声低长,气不接续,泛吐清水,脘腹不适,喜热喜按,
面色少华,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调护原则:温补脾肾,和中降逆。
施护要点:(1)室温应暖和适宜,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注意保暖,可常用热水袋温敷胃脘及脐部,或用中药吴茱萸15g补骨脂30g干姜20g艾叶30g红花10g煎汤足浴30分钟,每天1次。
(3)饮食宜服用富营养易消化之品。
可适当服用温中补虚之中药黄芪、大枣、肉桂、龙眼、茴香等。
或用姜、蒜、胡椒炖鲫鱼汤、鳝鱼肉、羊肉等服用,以增强温中和胃之效。
4.体会:临床上呃逆可偶然单独发生,也可见于与中风、胃脘痛、尿毒症、肝硬化晚期等疾病同时出现。
呈连续或间隙性发作,临床上比较常见。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做好辨证施护很重要。
针对本病在实施一般护理基础上,应用传统中医的治疗护理原则: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相因相宜、调整阴阳等方法进行辩证施护。
对本病实施针刺、艾灸、穴位注射、按摩、闪火坐罐、中药足浴及食疗等综合中医护理技术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充分体现中医整体护理观念,具体运用于临床护理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