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环保”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慧环保”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慧环保”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智慧环保”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10)1.1响应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必然选择 (10)1.2有利于促进环境管理职能的转变和效率的提高 (10)1.3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品质的客观需要 (10)1.4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有力支撑 (11)2 “智慧环保”的技术要求 (11)2.1软件系统技术要求 (11)2.2环境监控设备要求 (12)2.3硬件环境要求 (13)2.4系统运行要求 (13)2.4.1并发性能 (13)2.4.2系统响应时间 (13)2.4.3数据保存周期 (13)2.4.4灵活性 (13)2.5数据存储要求 (13)2.6应用系统性能要求 (14)2.7系统稳定性要求 (14)2.8网络传输性能要求 (14)2.9系统可靠性要求 (14)2.10系统可扩展性要求 (17)3监控中心建设 (18)3.1总体设计 (18)3.1.1设计特色及理念 (18)3.2建设依据 (21)3.3设备概述 (22)3.3.1网络平台 (22)3.3.2安全防护 (23)3.3.3服务器集群 (23)3.3.4灾备系统 (23)3.4服务器拓扑图 (23)3.5网络安全设计 (24)3.5.1防病毒技术 (24)3.5.2入侵检测技术 (24)3.5.3流量控制技术 (24)3.5.4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技术 (25)3.5.5网络安全管理技术 (25)3.6 LED大屏建设 (25)3.6.1LED显示屏简介 (25)3.6.2 LED显示屏各项技术参数 (26)3.6.3 LED显示屏系统设计与施工方案 (28)3.6.4 LED显示屏系统概述 (30)3.6.5系统软件组成及功能 (31)4视频监控设备建设 (34)4.1企业排口/治理设施工艺点视频监控 (35)4.1.1红外摄像机 (35)4.1.2品牌简介 (35)4.1.3产品特性 (36)4.1.4产品参数 (36)4.1.5镜头 (38)4.1.6防护罩 (39)4.1.7支架 (40)4.1.8硬盘录像机 (40)4.1.9室外防水箱 (42)4.1.10三合一防雷器 (43)4.1.11其他配件线材 (43)4.1.12 2M光纤 (43)4.2 5公里区域视频设备清单 (43)4.2.1摄像机 (43)4.2.2产品简介 (43)4.2.3特性描述: (44)4.2.4技术规格: (44)4.2.5镜头 (45)4.2.6厂商简介 (45)4.2.7防护罩 (46)4.2.8云台(内置解码器) (48)4.2.9支架 (50)4.2.10硬盘录像机 (50)4.2.11室外防水箱 (52)4.2.12三合一防雷器 (52)4.2.13其他配件线材 (52)4.2.14 2M光纤 (52)5 “智慧环保”软件平台建设 (53)5.1建设目标 (53)5.2建设原则 (53)5.3建设依据 (54)5.3.1行业法律法规及标准 (54)5.3.2 地方法规及标准 (55)5.3.3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56)5.3.4应用支撑标准 (57)5.3.5 应用业务标准 (57)5.4总体架构设计 (60)5.4.1 智慧环保应用对象 (61)5.4.2 智慧环保的作用 (61)5.5 技术架构设计 (62)5.6系统集成设计 (63)5.6.1数据集成 (63)5.6.2业务数据集成 (63)5.6.3空间数据集成 (64)5.6.4系统集成 (64)5.6.5权限集成 (65)5.6.6界面集成 (66)5.6.7集成的三条线索 (67)5.7界面设计 (69)5.7.1 Web 2.0技术的应用 (69)5.7.2规范化 (69)5.7.3简洁化 (69)5.7.4模块化 (69)5.7.5易用性 (69)6“智慧环保”地理信息系统支撑软件建设 (70)6.1设计思路 (70)6.1.1空间业务监控分析展示“一张图” (70)6.1.2空间数据与业务应用数据一体化 (72)6.1.4面向融合、共享的集成化 (72)6.1.5空间数据的二三维一体化 (72)6.2系统框架 (72)6.3建设内容 (73)6.3.1空间数据库建设 (73)6.3.2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 (73)6.3.3遥感影像数据库 (89)6.3.4元数据库 (90)6.4系统功能设计 (90)6.4.1地图基本操作和查询功能 (91)6.4.2 GIS在线监控 (95)6.4.3专题图展示分析 (99)6.4.4环境信息查询分析 (105)6.4.5地图多媒体显示 (114)6.5系统特色 (116)6.5.1多源数据的集成 (116)6.5.2环境GIS与环境模型集成 (116)6.5.3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 (116)6.5.4系统整体功能设计的可拓展性 (117)7“智慧环保”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117)7.1设计思路 (117)7.1.1提供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 (117)7.1.2实现数据统一质量控制 (118)7.1.3确保数据资源高效整合 (118)7.1.4提供统一的环境数据共享服务 (118)7.1.5提供统一的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 (118)7.1.6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数据深挖掘分析 (118)7.1.7建立集中数据发布信息门户 (119)7.2系统框架 (119)7.3建设内容 (120)7.3.1标准体系规范 (120)7.4环境数据中心数据分类编码体系 (122)7.4.1数据分类编码原则 (123)7.4.2空间数据分类编码标准 (123)7.4.3业务实体分类代码建设 (123)7.4.4空间数据分类编码 (124)7.5专业数据分类编码 (124)7.6信息分类代码 (125)7.7环境数据中心数据字典及E-R图编制 (126)7.8数据采集设计 (126)7.8.1数据填报 (126)7.8.2信息定位 (127)7.8.3数据汇总加工 (127)7.9数据交换平台 (128)7.9.1数据定义 (129)7.9.2数据映射 (130)7.9.3数据转换 (130)7.9.4消息路由 (131)7.9.5适配器(SOA接口) (131)7.10数据仓库管理 (132)7.10.1元数据管理 (132)7.10.2性能监控和管理 (133)7.10.3数据仓库运行时监控 (133)7.11信息服务系统 (134)7.12数据查询系统 (134)7.12.1污染源台帐 (134)7.12.2建设项目审批数据查询 (134)7.12.3排污申报管理 (134)7.12.4污染源监控管理 (135)7.12.5污染源监察管理 (135)7.12.6排污许可证数据 (135)7.12.7污染源普查数据 (135)7.12.8污染源其他数据信息 (135)7.12.9 地表水数据 (136)7.14系统特色 (136)7.14.1规范的环境数据的元数据 (136)7.14.2完善的环境数据的资源目录 (136)7.14.3环境数据和空间数据一体化 (136)7.14.4多层次多角度组织环境资源数据 (137)7.14.5 切合实际,多种数据入库手段 (137)8“智慧环保”环境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建设 (138)8.1系统总体设计 (138)8.1.1五个层次 (138)8.1.2三个体系 (139)8.2 建设内容 (140)8.2.1环境风险监管系统 (140)8.2.2应急预防管理系统 (141)8.2.3环境应急指挥系统 (148)8.2.4应急总结评估系统 (150)8.2.5环境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151)8.3系统特色 (156)8.3.1完善的系统功能设计 (156)8.3.2先进的环境模拟技术 (156)8.3.3采用先进的3D建模及展示技术 (157)8.3.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环境风险源监控 (157)9. “智慧环保”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及发布系统建设 (158)9.1环境质量数据 (158)9.1.1空气质量数据 (158)9.1.2地表水数据 (158)9.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模块 (159)9.2.1数据查询 (159)9.2.2数据分析管理 (159)9.3环境空气质量发布模块 (159)10 “智慧环保”污染源全过程监管系统建设 (160)10.1污染源数据管理 (160)10.2污染源企业综合管理 (162)10.2.1工业企业管理 (162)10.2.2污水处理厂管理 (163)10.3 污染源企业历史数据查询 (165)10.3.1监控仪器启停历史数据 (165)10.3.2历史曲线 (165)10.3.3历史专题图 (165)10.3.4单项指标查询统计分析 (165)10.3.5区域日均值查询统计分析 (165)10.3.6污染源企业统计分析评价结果查询 (166)10.3.7异常情况查询统计分析 (166)10.3.8智能查询统计分析 (166)10.3.9对比分析 (166)10.3.10时段统计分析 (166)10.3.11趋势分析 (167)10.3.12设备查询统计 (167)10.4 污染源企业视频监控系统 (167)10.4.1状态巡检 (168)10.4.2实时远程调用 (168)10.4.3历史资料远程调用 (168)10.4.4安全管理 (169)10.4.5系统管理 (169)11“智慧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建设 (170)11.1特色与创新 (170)11.2总体架构 (172)11.3前端移动执法终端系统 (174)11.3.1信息查询 (174)11.3.2现场执法 (174)11.3.3执法作业指导 (174)11.3.4任务管理 (175)11.3.5队伍管理 (175)11.3.6数据同步 (175)11.4后台支撑管理系统 (175)11.4.1一厂一档管理 (175)11.4.2执法管理 (175)11.4.3数据交换 (176)11.4.4信息查询WAP服务 (176)11.4.5系统管理 (176)11.4.5指挥调度 (176)11.4.6 GIS网格化管理 (176)11.5环境管理数据库 (176)11.6系统整合集成 (177)12“智慧环保”机动车污染防治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177)12.1 机动车尾气监测数据管理 (177)12.2机动车尾气监测站点和机动车车主信息综合管理 (178)12.2.1机动车尾气监测站点管理 (179)12.2.2机动车车主管理 (180)12.3机动车尾气监测站点视频监控系统 (181)12.3.1状态巡检 (181)12.3.2实时远程调用 (181)12.3.3历史资料远程调用 (182)12.3.4安全管理 (182)12.3.5系统管理 (183)13“智慧环保”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系统建设 (183)13.1总体设计 (183)13.1.1设计原则 (183)13.1.2总体框架 (184)13.1.3网络架构 (184)13.1.4任务流程 (185)13.2功能设计 (186)13.2.1监测业务管理 (186)13.3监测计划管理 (190)13.4监测流程管理 (190)13.5任务管理 (191)13.5.1质量监督检查任务自动下达 (191)13.5.2监测计划自动下达 (191)13.5.3仪器检定/校准任务自动下达 (191)13.5.4仪器期间核查任务自动下达 (191)13.5.5仪器维护/保养任务自动下达 (191)13.6实验室管理 (191)13.6.1采样管理 (192)13.6.2采样任务分配 (192)13.6.3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192)13.6.4采样统计 (193)13.7样品管理 (193)13.7.1样品登记 (193)13.7.2条码管理 (193)13.7.3样品交接管理 (193)13.7.4留样管理 (193)13.7.5样品清理 (194)13.7.6样品质控交接 (194)13.7.7样品生命周期图 (194)13.8分析管理 (194)13.8.1分析任务指派 (194)13.8.2待取样任务及扫描取样 (194)13.8.3待分析任务 (195)13.9样品分析 (195)13.9.1编号扫描入工作台 (195)13.9.2试剂/标准溶液配制记录 (195)13.9.3结果数据录入 (195)13.9.4增加质控样品 (195)13.9.4原始分析记录录入 (195)13.9.5原始分析记录结果自动计算 (195)13.9.6分析仪器数据自动提取 (196)13.9.7分析人员资质判定 (196)13.9.8分析结果智能提醒 (196)13.9.10原始分析记录管理 (197)13.10数据审核 (197)13.10.1分析校核 (197)13.10.2主任审核 (197)13.10.3质控审核 (197)13.11质控管理 (197)13.11.1质量管理 (197)13.11.2数据质控 (197)13.11.3质控样品管理 (197)13.11.4质控报表 (198)13.11.5质量控制图 (198)13.11.6质保指标管理 (198)13.11.7质控考核 (198)13.12报告报表管理 (198)13.12.1报告编制 (198)13.12.2报表编制 (199)13.12.3报告/报表三审 (199)13.12.4报告发放登记 (199)13.13查询统计 (199)13.14仪器设备管理 (200)13.14.1设备管理 (200)13.14.2现场仪器 (202)13.14.3记录录入 (202)13.14.4标准曲线 (203)13.14.5物资管理 (203)13.14.6标准/方法管理 (205)14“智慧环保”环保综合业务办公管理系统建设 (207)14.1环保综合业务办公门户系统 (208)14.1.1内网工作门户 (208)14.1.2公众服务门户 (213)14.1.3数据接口 (217)14.1.4文档管理中心 (218)14.1.5建设项目管理模块 (219)14.1.6环境信访投诉管理模块 (224)14.1.7环境行政处罚模块 (226)14.1.8减排管理模块 (229)14.1.9投稿管理模块 (230)14.1.10污染源管理系统 (231)1“智慧环保”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1.1响应国家环境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必然选择《国家环境信息化2009-1015年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智慧环保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到 2010 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国家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性较强的环境保护业务应用系统、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初步实现环境政务/业务信息化、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和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满足为实现我国“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服务的目标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