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51-100)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51-100)

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00题(51-100)5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

窃:私下里。

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B.祖: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D.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5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时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略有变化。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干支纪年循环往复,易造成混乱,古人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一郎就是以行第称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

D.“杀青”指写定著作,完成作品。

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和便于书写,先把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

5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

“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56.下列选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下”也是谦称。

5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59.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6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6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6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6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65.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

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

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

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

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

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

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6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6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

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6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的谦称,指寡德之人。

)B.晋侯、秦伯围郑(侯与伯都是爵位名称,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

)C.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