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建筑的空间艺术

公共建筑的空间艺术

公共建筑的空间艺术第1章绪论1.1 的概念及性质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处理作用,也可以是建筑功能的外延,同时他还承载很多文化和观念上的作用,这些都是可以作为一项专题深入探讨的。

建筑作品也必然要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涵义,或者说是某种象征,这些都属于艺术的范畴。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公共建筑中空间的关系配置源于头脑的排序能力和空间秩序之间的某处,社会的关系正是内在地通过这种方式,才在空间中得以领会。

建筑是一种文化,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以富有多重文化属性,成为大学校园中最具有个性的建筑,并且是校园中最能引起师生瞩目的场所之一。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不同于休闲娱乐场馆及竞赛体育场馆,它具有强烈的文化教育内涵和个性,并且有很强的时代感。

它既要强调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文体建筑的时代特点。

作为社会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既要满足师生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需要。

作为学校文体活动、竞赛交流的一部分,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也是一种艺术行为。

既是使用功能和美感的统一,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它并不描写具体的生活实践,而是通过综合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构成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审美感受。

同时,其本身的内容及由此延伸的文化内涵,都可能给学生多方面的教育、熏陶和启迪。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发展,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得到空前的发展和重视,文体建筑型式也发生了转变。

1.3 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公共建筑空间艺术创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出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分类,创作形式和手法。

并提出一定的见解。

第2章公共建筑空间的艺术分类2.1 空间的层次与序列空间的关系配置源于头脑的排序能力和空间秩序之间的某处,社会的关系正是内在地通过这种方式,才在空间中得以领会。

这样,如在形体中一样,我们在空间中也发现了房屋的物质本性和更加完善的构形本性之间的分离,虽然前者已显示初步的关系特征,但与后者相联系的是精神和社会体验,而不是物质和个人体验。

2.1.1建筑尺度与空间建筑的尺度和空间应该是进行建筑研究的最基本的标准。

而这最基本的又是最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无数的建筑大师为了追求自己心中想要表达的空间和尺度而呕心沥血。

现在我们就跟着前人的脚步来探索这最简单而最复杂的东西。

文化中心是人们交流和学习的场所,也是一座时代性、文化性、艺术性的建筑,有很强的标志性。

要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需求和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在满足当前适用需要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留有发展余地。

要求建筑符合安全、卫生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文化中心作为艺术、技术、功能相结合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文化了解文化建筑对一个城市的影响,更能进一步培养我们对文化建筑的认识,深化我们现中心建筑更能反映出环境与建筑,人的关系。

通过本文化的中心的设计,不仅可以深刻阶段的知识也让我们学会用现阶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功能,形式与工程技术经济的能力。

2.1.2封闭与开敞性传统的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是一种筑高墙,围大院的建筑,它的外部空间是冷漠的,对建筑的外部空间没有足够的重视。

有开敞,流动的特点,意念空间的设计也是限定区域的重要手段。

例如美国的福特希乐学院的外部空间设计,建筑师采取了独特的空间布局,强调了不同的功能分区,空间的延伸和渗透内外空间及外部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

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手法的运用。

人们向往户外环境的诸多优点,回归自然。

特别是强身健体和愉悦身心更需要充满自然气息的室内环境。

复归自然,不仅有不可估量的精神作用,也有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学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品质问题生活的追求,复归自然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空间本是人为,既要求避开自然界的不利影响,也应保持于人有利的因素,如阳光、空气、景观、气息等。

2.1.3 内外部空间的延展建筑物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独立空间,它与周围的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筑的内外部空间与室外环境相融合是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以建筑大师库哈斯的空间艺术手法来解读这个问题。

2.2 空间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和地域性,各种环境、各种文化状况下的文脉和条件,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反映,同时这种文化特征又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但对于从事这个专业的人来说,艺、术这两个字对建筑设计应该是极为完美的概括,因为从完成的建筑作品上讲,的确融入了创作者精神世界的很多丰富内容,同时建筑作品也必然要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涵义,或者说是某种象征,这些都属于“艺”的范畴。

建筑空间环境所凸现的外部特征作为建筑师将情感与气氛传递给使用者的工具,应该在其内在属性上符合、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由于建筑空间环境的外显形象在人的运动和感知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线型的、连贯的、延续的状态,其本身在实体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成为人形成合理的整体感知以及形成生活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特质。

住宅建筑所表现的是生活的艺术,工业建筑则表达出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美感,而按照此类说法,园林建筑大概要给人一种幽静、怡然自得的休闲体验。

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等等。

北京在不同的文化的交汇中,在不同体制文化的塑造下形成了独特的面貌。

2.2.1 现代建筑的传统空间意境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

而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列,有高潮和过渡。

外部空间的序列通常表现为“开门见山”和“曲径通幽”两种。

多元化设计思潮的今天,文化性的介入已不可避免,其介入的方式是多重性的。

通过环境艺术概念的设计、空间设计、色彩设计、材质设计、布艺设计、家具设计、灯具设计、陈设设计,均可产生一定的文化内涵,达到一定的隐喻性、暗示性及叙述性。

由于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局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文化是一种社会状态的反映,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表现出的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种性质是指文化在发展中的强化与弱化的关系。

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些文化现今一直在使用甚至比过去更加崇尚,而有些文化现今已经成为历史只是在生活中偶尔拿出来品味一下其中的意味。

设计过程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不仅是对尺度的感悟,空间的感悟,对人性的感悟,而对待文化依然是一个感悟的过程。

必须把满足空间及人的功能需求放在设计的首位。

明白文化氛围是建立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环境艺术设计中文化渐进的特点是通过人对功能需求的变化而形成的。

所以在设计时不仅应尊重人及空间,更要懂得设计的目的是诠释空间而不是创造空间和改变空间。

2.2.2 空间与整体环境协调建筑环境的整体艺术成为新的追求,是要用城市的观念看建筑,要重视建筑群的整体和全局和协调。

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动态的建筑发展中追求相对的整体的协调美和次序的真谛。

建筑的价值在于空间的舒适度,建筑的意味在于空间的交错开阖,景致丰富的庭院,贯穿其中的连廊,是空间交流的语言,站在二层的连廊俯视一层的庭院或于一层的院落仰视层层的外廊,都是我们渴望达到的空间与人的交流互动。

勒·柯布西耶提出,城市空间中,分为劳动空间,居住空间,休闲空间这三个实体概念,还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交通关系概念,这是根据空间的使用功能来划分的。

我认为,还可以根据空间的独立程度来区分空间类型,城市空间的营造,不仅包括街道开敞空间,建筑封闭空间,也包括建筑与街道之间的半开敞空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共享空间,甚至是建筑屋顶,广场和街道之间的或连续,或跳跃的空间。

多种多样的空间是构成趣味城市的一个重要要素。

结论建筑是一种文化,怎样更好地发挥多功能文体建筑的综合效益;怎样营造融入校园文化之中的具有个性的多功能文体建筑是建筑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多功能”是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发挥综合效益所必须具备的首选条件。

探究建筑的文化结构和空间布局合理方式,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创作指导思想,提出以“功能为依据”、以“环境为依托”的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1] 龚锡雨:《探讨学校多功能体育馆的设计》,《湖北工学院报》,2001.9[2]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3] 胡仁碌:《休闲娱乐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4] 鲍家声,杜顺宝:《公共建筑设计基础》,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5] 刘芳,苗阳:《建筑空间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4[6] 詹姆斯.斯笛尔:《剧院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7] 诺伯格.舒尔茨,尹培桐译:《存在、空间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6[8] 刘俊彦:《校园建筑和校园文化初探》,《江西建筑》,1999. 10[9] 李道增:《博观,制宜,场所精神》,《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10] 日本建筑学会著:《学校建筑设计计划与实例》,大佳出版社,1982[11] 梅季魁:《大空间公共建筑发展趋势与设计对策》,《建筑学报》,1996.3[12] 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建筑学报》2000.6[13] 张棋:《承燕园百年风貌展建筑时代特色》,《建筑学报》,1998. 5[14] 古蓉:《多功能厅堂视线浅析》,《成都建筑》,第19卷第4期[15] 左玫:《彰显建筑的历史风采》,《时代建筑》,2001.4[16] 张鹏举:《创作与定位》,《新建筑》,2001. 1[17] Brian Edwards,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Great Britain, Spoon Press,2001.5[18] Mary Ann Steane, Sustainability Anyon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Design, World Architecture,2004.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