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染色法
2、抗酸染色方法
• 染液组成: 石碳酸复红、3%盐酸酒精、碱性美兰 • 染色方法:
石碳酸 复 红 初染
染5分钟 冷却后水洗
3%盐酸酒精 脱 色
0.5-1min
水洗
碱性美兰 复 染
1~3min
水洗
影响抗酸染色的关键步骤是脱色
干燥
注意事项
• 1、加温染色时:在火焰上方保持一定高度, 加热至出现蒸气(注意不能使染液沸腾), 如此反复2~3次(约5min)。在加热过程 中要防止将染液烘干,应及时添加染液。 • 2、脱色时: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到流 下的液体无色为止,进行水洗。
3、鞭毛染色结果及意义
• 结果:
菌体--红色 鞭毛--红色
• 意义:
观察鞭毛的形态特征以及可鉴定细菌。
四、荚膜染色法
1.实验原理:
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会 向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粘性的多糖类物质—— 荚膜。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 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 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 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 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 免荚膜皱缩变形。
2、芽胞染色方法
染液组成: 5%孔雀绿水溶液、 0.5%番红水溶液 染色方法:
加数滴 微火加热至染 孔雀绿 料冒蒸汽 染液于 维持5分钟 涂片上 待玻片冷却后 水 洗
用缓流自流水冲洗
至流出水无色
番红染 液复染
2min
水洗
干燥
注意事项
• 1、加温染色时应及时添加染液,防止染液 干涸。 • 2、进行水洗时,用细水流冲洗菌膜上方, 让水流淌过菌膜,避免将菌膜冲掉。
• 结果:
3、抗酸染色结果及意义
红色--抗酸染色阳性菌 兰色--抗酸染色阴性菌
• 意义:
用于鉴定分枝杆菌属细菌以及某些放线菌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
(二)芽胞染色法(P70)
1、原理
★芽胞是细菌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休眠体。细 菌能否形成芽胞以及芽胞的形状、芽胞的位置、是 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由于芽胞壁厚,通透性差,不易着色。为了能使芽胞 着色便于观察,特用芽胞染色法。 其基本原理是:用着色性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石炭酸 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 体也可进入芽胞内,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 色,而芽胞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 的复染剂染色后,芽胞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 体和芽胞囊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使芽胞和菌体更 易区别。
(一)抗酸染色法(P67)
1、原理
★抗酸性细菌如结核杆菌等分枝杆菌属细菌, 细菌细胞壁有很多脂类物质,石碳酸复红加 温染色后,其中的分枝菌酸与石碳酸复红结 合成牢固的复合物,能够抵抗盐酸酒精的脱 色,使菌体保留红色,故称抗酸染色法。
★其他非抗酸菌和组织细胞因不能抵抗盐酸酒 精的脱色,被脱成无色,后经碱性美兰染色 后染成兰。
实验四
特殊染色法
实验目的要求
• 了解抗酸染色法、芽胞染色法、荚膜染色 法、鞭毛染色法的原理 • 熟悉抗酸染色法、芽胞染色法、荚膜染色 法、鞭毛染色法的方法以及意义
实验材料与方法
• 材料: 菌种:卡介苗、蜡样芽孢杆菌培养物 染液:抗酸染色液、芽胞染色液 其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无菌生理盐水、显微镜等 • 方法: 细菌涂片的制作:涂片、干燥、固定 染色:抗酸染色法、芽胞染色法 油镜使用:观察染色结果并记录
2、鞭毛染色方法
• 染色方法: Leifsion氏染色法 • 染色液: Leifsion氏染色液
• 制片:用记号笔在载玻片的反面将玻片分 成3~4个等分区,在每个小区的一端滴一 小滴菌液,将玻片倾斜,让菌液流到另一 端,用滤纸吸去多余的菌液。室温或37℃ 温室自然干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鞭毛染色过程
加Leifsion 染数分钟 氏染色液于 第一区 加Leifsion 染数分钟 加Leifsion 氏染色液于 氏染色液于 第二区 第三、四区 10 分 钟 干 燥 镜 检 直接用水轻 轻冲洗(不 要先倾去染 液再冲洗) 整个玻片表面 都出现铁诱色 沉淀、染料表 面现出金色膜
3、芽胞染色结果及意义
• 结果:
芽胞--绿色 菌体及芽胞囊--红色
• 意义:
用于观察芽胞的形态特征以及鉴定细菌。
破伤风芽胞梭菌
(三)鞭毛染色法
1、原理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 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量是细菌的一项重要 形态特征。由于细菌鞭毛很纤细,一般不能用 光镜直接观察,须用电镜。要用普通光学显微 镜观察鞭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的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 使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进 行染色。
2、荚膜
产气荚膜杆菌
肺炎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荚膜)
实验安排
• 每人制备芽孢染色和抗酸染色各一张,油 镜观察,记录结果。 • 完成实验报告一份,可以写在一起。 • 清理自己桌面。 • 值日生打扫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