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谈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第二中心小学李春朝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提出高年级学生“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作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有利于他们自身作文素质的提高。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习作训练中,我有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自改作文的能力。

一、领会修改意义,激发修改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

每次作文我都坚持与学生一起写作,并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品评。

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会给学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到差距,从而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2、教师除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外,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 ,如:北宋诗人王安石喜欢改诗,他的著名作品《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多次修改,初作为“春风又到江南岸”,后又改为“过”、“入”、“满”,最后才定为“绿”。

这就是他修改自己作品的著名例证。

我国现代作家杨沫,花费了六年时间,重
写修改六七次而写成了著名的小说《青春之歌》。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修改了七遍……
美国当代作家柯德说过:“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品味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事例,无不说明自己修改文章对提高作文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要反复修改,这样文章才能更加完美,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也才能更利于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传授修改方法,学会修改技巧
修改作文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在指导学生自改作文时常用的方法: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自我感悟,独立修改。

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的敏锐度,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说明了这点。

因此,学生习作完成后,首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通过大声朗读,感受到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不通顺的词句。

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再进行全面的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一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方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别人听没,让别人帮助改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有句著名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的是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站在庐山之中,眼界受到了局限,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让别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章,自己没有发现的不
足之处往往容易被别人发现。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读给别人听,虚心征求意见。

如果没有更多的机会征求别人的意见,不妨变换身份,把自己当作读者来读评作文,这样也会客观的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修改出好的文章来
3、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

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的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

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

4、要善于比较,对比着改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文写完后,不妨看看别人的文章,找找范文,对照自己的文章去找毛病。

教师在学生作文完成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好的文章要多给他们读一读,以便于学生对比联想,更多的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三、严格修改标准,多给学生示范
教师的示范,不仅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做统一的要求,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规定。

如果教师平时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也不规范。

小学语文课本中,就已经开始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六年级就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

因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

除了书本上的一些符号外,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佳句等。

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
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结合课文教学,促进自改。

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同学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无趣。

在讲读课文时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

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文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学生知道这段话是描写作者面对好友邱少云被大火活活烧身时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我有意识的把其中一些词句删掉,换成了“我想看他,又不敢看他,只好让火在他身上燃烧。

”让学生作比较,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就十分明了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作文的能力将会突飞猛进。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初学自改作文的学生,可降低要求,只做某些方面的修改,如字词的修改,病句的修改,或某一段落的修改,再逐步达到全面修改的要求。

高年级学生,要求在局部修改的基础上,做全面的修改。

真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理真情切而意达”的境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