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关系(4)相关检查:①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②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

8.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邪气的偏盛行痹——痛痹游走不定——属风邪盛痛痹——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寒邪盛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湿邪盛热痹——关节肿胀,肌肤锨红,灼热疼痛——热邪盛痰——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见皮下结节瘀——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者瘀斑等(2)辨别虚实实——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虚——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虚实夹杂——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证9.治疗原则:基本治疗原则:驱邪通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10.分证论治(1)风寒湿痹①行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兼症: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征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代表方:防风汤加减。

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加减: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于肾气虚有关——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②痛痹主证: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兼症: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脉: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③着痹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兼症: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①薏苡仁汤加减。

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得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祛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加减: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木通以利水通络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小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痰湿盛者——加半夏,南星②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盛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常用药: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散寒当归,川芎,乳香——养血活血止痛,行血除风寒湿(2)风湿热痹主症: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屈伸不利。

兼症: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证机概要:风湿热邪雍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宣痹汤加减。

本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明显者。

常用药:防己——清热化湿,通络止痛滑石,薏苡仁——干寒淡渗,以助清热化湿之力杏仁——宣肺利气,使之气化则湿亦化蚕沙,半夏,赤小豆——除湿化浊连翘,栀子——清泄郁热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 ·加丹皮、赤苟、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勞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 -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如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3)痰瘀痹阻主症:痹证日久迁延不愈,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

兼症:面色黯黛,眼脸浮肿,或胸闷痰多。

收藏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不懂证机概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治法:化痰行瘀,痹通络。

代表方:双合汤加减。

本方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作用,适用于痰瘀痹阻筋脉,关节重着疼痛者。

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生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健脾化痰加减痰浊滞留,皮下有结节者加胆南星、天竺黄;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畸形,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脉涩—- 加我术、三七、地鳌虫;痰瘀交结,疼痛不已者 ·加穿山甲、白花蛇、全蝎、娱蛟、地龙搜剔络道;有痰瘀化热之象者,加黄柏、丹皮。

11.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c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

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12.预防调护(1)平素应该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2)痹证初发,应该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3)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得饮食,有利于疾病得康复13.病理变化1.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2.病久使气血耗伤,因而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和肝肾不足的证候;3.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14.治疗原则:治疗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祛邪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为主,扶正以和营卫,健脾胃,养气血,补肝肾为主,通络以活血,涤痰,搜风为主,15.预后:与感邪得轻重,患者体质得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颐养等因素密切相关。

若虽初发而感邪深重,或痹证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往往可使病邪深入,由肌肤而渐至筋骨脉络,甚至伤及脏腑,病情绵延难愈,预后较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