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道家思想对意境论形成的影响

论道家思想对意境论形成的影响

论道家思想对意境论形成的影响
内容摘要:道家的代表主要有老子和庄子,这两位都可以算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就相关我国古代就形成的意境说,而意境说的形成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影响。

正文:道家思想、老子、庄子、意境论、影响
作为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的起源很早,在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师承,广成子,出身更耐人寻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1〕。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道德、知足为美,道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推崇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人就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就是道家中主张“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写照,庄子在他的言论中也曾多次提及此观点,一次又一次地将道家思想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

清晰的向世人展示。

同样的,老子亦是有此主张,老子说“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也间接的表示出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总之,道家的思想自始至终透露着自然、朴素、简洁和清静高远的幽深的因素。

道家遵循“致虚极,守静笃”的观点对待世界,一方面奠定了道教尚自然、去雕饰、和谐统一的美学基础,另一方面成就了道家“虚静”说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的文学本源论中提到“文源于物”和“文源于道”两个观点。

文源于物,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可见,对于“文源于物”这个观点他是认同的,众所周知的是,毛泽东在文学上的造诣是很高的,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把握和理解,这点是少有人可以与其匹敌的。

《易传》中有说到的两个观点在这里可以作为例证“意象以尽意”、“观物取象”,这里面就渗透了观象以天和观法于地的思想,处处都透露着文源于物的“物感说”〔3〕。

文源于道,这个说法最早见于《文心雕龙·原道》篇,讲的是文与道的关系,刘怨认为文源于道二对于这尸点,向无异辞〔4〕。

但是,对于刘肥所讲的“道”的涵义,对于刘艇提出的文源于道的思想实质,历来的研究者,却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
第一篇,刘勰在里边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文原于道”的原则。

他之所谓“道”,实际就是客观规律,是宇宙间的真理。

这个真理或规律,他称之为“自然之道”。

所谓“自然”,就是客观存在;“自然之道‘就是从客观存在里综合得出的真理,是符合于客观存在的规律。

他认为一切思想意识,一切学术文化,都来自客观存在;文学创作也不例外,都必须服从于客观规律或真理,所以他称之为“道之文”。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天道论的自然规律的体现。

中国道家思想处处透露着洒脱的气息,在这里套用苏轼的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者也。

这里就体现出了言意矛盾,《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老庄认为思维和语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

”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我十分赞同老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观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并不是思维唯一的工具,有时还要靠别的东西。

同时,有时候无声也胜于有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阮籍的诗,说他们的诗“境玄意淡”,并提出“文外之重旨”、“余味曲包”等重要问题,在这里可视为文学意境论的萌发。

我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意境论的说法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密切,意境论的四个艺术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

情景交融是情景论里面的重要观点,对于言、象、意、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言描绘形象,形象里蕴含着思想、内容和意义,意义中包含了规律和本质”。

虚实相生的观点道家思想中就更为明确了,“无为”到底是虚还是实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哲学范畴,道是宇宙的本原,同时又是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其发展变化所遵循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说道按着道的法则演化成一种混沌状态,进而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合而生成和气,阴阳二气再加上和气,共同生成了宇宙万物,“有”和“无”本就是相伴相生的。

生命律动,《庄子·应帝王》:“体尽无穷而游无朕”,由于宇由本身便是一种生命形式,所谓“体用无穷”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便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游无朕”,原意是对“道”的审美把握,是一种“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庄子·齐物论》)的自由境界,这里是指意境追求的最高审美效果,“无朕”兼有无我、无形、无迹之意,即在一种“超以象外”的生命律动(如阴阳、虚实)中,体味到生命节奏--道的本真状态。

韵味无穷,庄子“重神不重形,精神与道合一”,刘安《淮南子》:“以神为形之君,又不否定形的作用;以神为主者,形而从利;以形为制者,神而从害”。

重在其貌离神合的境界,以离形得似得到变形传神的效果。

道家的“虚静”之说对意境论的影响也是十分的深远的,《庄子·人世间》中有说到“虚而待物,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主张以“忘我”、“丧我”、“虚己”的深刻体验去替代社会纷繁的追求。

“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中表现出“忘”和“化”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忘为外在适然融合而无心”,“化”为随变化而变化,参与大化流行而安于所化〔5〕。

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提到“中国诗人、画家确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去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

”只有内心足够虚静,才会有如此的体会,才可能把思想升华到如此的高度〔6〕。

道家哲学是对文化的反思和理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深处体现的精髓。

我们处于一个纷繁而忙碌世界,但是,与匆忙之中也不忘老庄,他们引导我们体验着一种别样的人生的方法境界,一种不拘小节得意忘形的艺术境界。

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形理论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庄子的言意理论在魏晋被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文学传统,并且为意境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