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情况分析内容摘要:第三产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2008年GDP增速保持在9%左右,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同步发展。
本文重点就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人口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测算,量化第三产业及内部主要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为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对劳动就业的带动情况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建设成就显著。
随着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新兴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服务形式方兴未艾,房地产开发、商品房买卖迅猛发展。
会计和审计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积极发展,加快了会计师、律师等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
规范发展了典当、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稳步发展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了保险经纪代理等中介人制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2008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71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3.2%。
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站GDP的比重为40.1%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 300670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0.1%就业人口77480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717万人第三年产业从业人说占总就业人数比重33.2%上述数据参照《中国统计年鉴(2009)》对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情况的回归分析下表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1988年~2008年第三产业生产值与第三产业就业情况年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万人)Y 第三产业生产值(亿元)X1988 9933 4590.31989 10129 5448.41990 11979 5888.41991 12378 7337.11992 13098 9357.41993 14163 11915.71994 15515 16179.81995 16880 19978.51996 17927 23326.21997 18432 26988.11998 18860 30580.51999 19205 33873.42000 19823 38714.02001 20228 44361.62002 21090 49898.92003 21809 56004.72004 23011 64561.32005 23771 73432.92006 24614 84721.42007 24917 103879.62008 25717 120486.6对以上数据做简单的散点图散点图显示第三产业生产值X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Y间存在强烈的依赖关系。
随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加设第三产业就业人数Y受到1个自变量X的影响,这种影响关系可归结为线性关系:Y=β_1+β_2 X+ε其中β_1 、β_2为待定参数,ε为随机误差,且Eε=0。
图1 模型综述表模型综述中给出了调整的判定系数R ?^2=0.838,一般来说R ?^2?0.8就表明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可以接受。
图2 方差分析表残差分析表给出了SSR、SSE以及SST、F统计量的值与对应的P值,由于Sig.=0.000,可以判定回归方程是非常显著的。
图3 系数分析表系数分析表给出了常数项β_1与回归系数β_2的估计,由此得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Y关于第三产业总产值X的回归方程为:Y=12930.464+0.135X三、影响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主要障碍尽管近年来第三产业发挥了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
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发展第三产业的主要障碍:(一)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一个产业,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
无论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不高。
说明第三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通过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第三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近年来加大了对基础服务设施如社区服务设施、劳动力市场设施和农产品流通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投资主要靠政府主导,靠市场带动的机制尚未完善。
投资结构也不甚合理,第三产业中用于科研、技术服务和金融等方面的投资不足,再加之地方财力有限,相关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大,其就业的潜力难以发挥。
(三)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理想一些新兴服务领域,如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行业是就业弹性较高的领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
由于对第三产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人才培养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难以对接,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的要求,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劳动就业的对策措施要继续发展和提高传统第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加快优化行业结构,全面扩展第三产业规模,增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继续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仓储、批零贸易、餐饮和邮电通信等传统行业的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生产性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加强对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管理和监督,通过制定规划,引导第三产业发展方向,鼓励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一)大力优化环境,促进健康发展第三产业大多属于竞争性行业。
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经营性第三产业,这些行业只需政府创造一定的发展条件,而无需直接投入,就可以得到迅猛的发展。
一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摊派、收费、罚款,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二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政府从县级财政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吸引更多银行信贷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
三是出台重点行业的扶持政策。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对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商贸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完善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政策、机制上对各种新兴的服务行业加以扶持和引导,加快其发展。
四是制定积极的消费政策,优化服务消费环境,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二)加强劳务输出,扩大异地就业扩大劳务输出是提高劳务输出的整体规模和效益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步伐,实行劳务输出的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和一体化服务。
一要规范和强化劳务输出管理,依托现有就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培训,积极探索以市内培训、市外就业的方式扩大劳务输出的途径,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二要进一步健全劳务输出管理体制。
(三)逐步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的集散地,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商品经济。
经过培养和完善规则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重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行现代化营销方式,调整内部结构,增强企业活力,构建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与经济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商品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各类市场,主要依靠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要敞开大门,让自治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我市。
首先,各级政府要在经营场地、筹集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简化登记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以促进各类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要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利用地区的种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品、农副产品等消费品市场等。
其三是要发展、开发消费市场,改革传统商业的运营模式,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为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产业是以城市经济繁荣为特征、以城镇经济为基础载体的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至定居的门槛,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发挥其规模小、成本低、经营机制灵活的优势,给予有效的经济政策,在税收方面大力扶持,可以有效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
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引导农民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第三产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第三产业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造就一支素质高、作风硬、懂经营、善管理的第三产业的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需要的服务专业人才。
活化用人机制,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县内外高级人才。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 如上岗培训 ) ,提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和业务水平,增强其就业、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