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产金属针布历史演变的回顾

国产金属针布历史演变的回顾

国产金属针布历史演变的回顾发布时间:2006-11-10 11:04:00 文章出处:针布系纺织机械梳理纤维最为关键的心脏器材。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国际上前后推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高产梳棉机,发展很快。

纵观其特点除结构设计、制造质量精良外,其共性均选用了新型金属针布,从而保证了它的高产优质的良好声誉,由此也更体现针布在梳理机的重要地位。

回顾我国针布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50年代弹性针布一统天下,60年代以引进日本的SR为代表的半硬性针布与金属针布相峙的局面。

70年代逐步取代了弹性针布,尤其是在上海衡山饭店召开的全国针布会议后,通过金属针布测试选型,有力地将金属针布推广运用达到了历史性的高潮,80年代初引进各国优质金属针布,有瑞士Graf公司、瑞典ABK、英国ECC、德国Peter wolter、日本.Ka-nai,以及声誉较高的美国Hollingsworth等公司的针布,通过与国产针布相对照,看到了国产针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按纺织厂试用后的评价,认为国内少数制造厂水平较高者也仅相当于ABK的水平,这还局限于梳理工艺质量,而针布的制造质量还要差一些,究其主因,是国内金属针布制造厂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特别在制造工艺、技术装备方面都较为落后。

因此在引进各国针布的同时,又引进了Graf公司的设备与工艺,经消化吸收和移植,在80年代中,国内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试点取得成功,然后逐步推广全国,直至九十年代广泛采用新工艺新设备,促进我国金属针布发展逐步趋向成熟,产品质量基本上赶上或初步达到引进的Graf针布的水平。

金属针布的应用和发展,对改进提高梳理工艺的作用是巨大的,当今老一辈的梳理技术工作者几乎费尽半个世纪的时间,长期探索研究协作,发挥了国内三结合的作用,并为推动我国金属针布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就主要改革发展回顾简述如下。

1 齿形技术参数的改进设计锡林针布在50年代引进的苏联与日本的FCl7为代表的齿形均为直齿型,由于当时的齿较高较深,梳理与转移的性能平衡尚不理想,从与使用厂的一起研究分析实践于60年代末试制了弧背负角的齿形,相应减矮减浅了针布的高度和深度,使梳理转移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SC3型的锡林针布曾在70年代的上海全国会议被作为推荐产品,弧背负角有一定特点,释放转移性能好、抗轧性强,一时受到各使用厂欢迎,使用的历史期较长,直到现在还受到不同用户的青睐。

自80年代引进的齿形大都均采用直齿形,主要是齿深和齿尖密度的参数均改进了,故直齿形又体现出穿刺性更优越等特点,又被广泛采用。

道夫针布采用直齿形者居多,弓1进针布中在齿侧面也有采用阶梯轧纹形的,以增强握持提高转移率,少数也有大弧背负角的,其设计思想是抗轧与提高转移率为主,均有参考价值。

1.1 针布总高和齿深(H和A)针布总高H与齿深A和齿形设计有关,A要深H就得高,50年代锡林针布和道夫针布的H均为4.5mm,A也在3mm左右,当时的设计思想是梳棉机产量越高,A就要加深,主要想增加容纤量,但实践证明,梳棉机产量高低与齿高齿深非正比关系,主要还是平衡好梳理与转移的关系,60年代设计弧背负角针布,大大提高了梳理度和转移率,其h从3mm左右一下减到1~1.2mm,H从4.5mm减到3.2mm,梳理质量明显改善,自80年代以来得到引进针布的启发通过研究实践,锡林针布的A已减浅至0.8~0.5mm左右,H也减至2.8、2.5、2,甚至1.8mm,把梳理、转移、高产优质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

道夫针夫的H从5mm减至4.5mm甚至4mm,道夫针布减矮趋向对抗轧是有利的,但齿高时的h较深对梳理与转移有益,在道夫防轧自停装置措施落实可靠的前提下,国外个别针布公司设计总高H为5mm的也在采纳中。

1.2 工作角(a)锡林工作角。

是金属针布主要技术参数之一,当然也与齿形及H、h有关,随着梳棉机产量锡林转速的不断提高,被梳纤维的离心力加大,如何平衡好梳理与转移的关系,a趋向越来越小,如50年代引进的日本的FCl7其a是80°当时曾被称为金井万用型针布,至60年代我国自己设计的SC3的弧背负角采用75°,为了纺好化纤不绕锡林曾采用78°(还有与盖板针布的配套型号问题以解决锡林绕花问题),从80年代引进针布以来,随着国产梳棉机的发展,工作角。

的设计也越来越小,从70°→65°→60°这些针布由于梳理和转移性能好,在纺棉细号纱时被广泛采用,但在纺化纤时。

应比棉适当增大。

道夫工作角。

一般采用58°、60°、65°,三种并存,a小转移性能好不易垂棉网,a大易剥取,一般用60°者较多,国外用65°也不少,上海用58°感到效果不错。

1.3 齿尖宽和厚(a和b)齿尖凸和凸的设计,关系到齿尖锋利度,齿尖锋利对纤维穿刺能力强、梳理效果好、齿尖锋利度与制造水平有关,50、60年代的针布,a和b的设计均为 0.15mm,齿尖锋利度差,使用后经磨针,齿尖(a和b)越来越大,则梳理效果越来越差,势必采用平磨与侧磨相结合的手段,到70年代已意识到减小a和 b的重要性,从而齿尖改为0.1和0.15mm,这样齿顶面积就缩小了1/3。

80年代从引进针布中得到启发,a和b分别达到0~0.05和 0.07~0.10mm,就其齿顶面积几乎缩小了5倍以上,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对制造设备、工艺技术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从使用厂磨针来推算,如磨针每次磨削量为0.02mm,其齿顶面积逐步增大,当齿顶(a×b)达到0.1×0.15mm时,就可多磨2~3次,这样就相对延长了使用寿命,但在制造上要解决齿尖淬火技术,并能保证好齿尖的硬度及金相,国内对该项技术的提高与解决是在老设备得到全面技术改造后才得到解决的。

1.4 齿尖密度(齿距P、基厚W和齿密N)为了保证金属针布的梳理度以确保梳理纤维的能力,针布的密度N齿尖数/(25.4mm)2是针布的重要设计参数,它取决于户和W,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W 为lmm即横向为25.4行/英寸,P为2mm即为纵向12.7齿/英寸,则N=25.4/P×25.4/W=12.7×25.4≈323齿,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横向可加密至31.75行/25.4mm,纵向可达20齿/25.4mm,则N=635齿,从我国多年实践研究与引进针布看,设计趋于横向加密甚至达到50.8行/25.4mm也可制造,若户仍取20齿,则N可达1016个齿,从梳理角度看其密度提高近两倍,将对提高分梳能力有利,当然密度的选用应与纺纱品种产量等综合考虑,一般采用中密度者居多如600~800齿,但纺化纤时比棉应适当降低密度。

2 精度的改进提高从针布的制造质量分析,原来国产与进口差距较大,随着不断改进提高逐步得到了改善。

2.1 缩小制造极限偏差值齿高H的偏差值原来一律±0.02mm,基部厚W为0.01mm~-0.02mm,工作角a为±1°,齿顶厚b为±0.025mm,齿顶宽a 为±0.07mm,虽然在70年代订过标准,但在执行时存在较多问题,没有严格要求,直到新工艺新设备制造新型针布开始,重新组织修订标准,除W和n没有重大改变外,H、b、a的精度都分类考核,偏差值略有变化,差异虽然不大,但在制品中开始严格考核了,由此带来了针布的内在质量的提高。

基部与齿侧平面的的垂直度是保证针布上车包卷操作和包后平整度的重要因素,进口的垂直度好,包卷平整度好,而原来国产针布垂直度有差距,普遍反映包卷后平整度差,特别在基部厚度改薄后反映包卷困难容易倾倒,这些也在技术改造中采用高速轧机一并得以解决了。

2.2 清晰的棱边棱角齿的锋利度是梳理质量的生命,为提高其原始全面锋利度,除齿顶面积要小外,齿的四周的棱边棱角的清晰度是关键要素,它与冲切齿的精度有密切关系,原国内制造冲齿的设备陈旧落后,模具精度不高,因此冲切齿尖及齿的成形不良,切口棱边棱角都带有圆角,与进口针布的棱边棱角差异明显,自80年代初在消化移植翻新制造设备工艺中,开始重视轧片冲齿等质量,优选模具冲具的材质,提高模具的精度,才得以冲齿的棱边棱角有了清晰保证,故对模具的质量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并辅以在线质量检验,以确保其轧冲齿的清晰优良完美。

3 材质选用的逐步升级对进口针布的材质分析、锡林针布大多采用高碳工具钢,其含碳量在0.7%~0.8%之间,如瑞典ABK的1142和1138,英国ECC的212和 415,日本金井的CF9等,也有少数的采用碳量在1%以上,瑞士Graf的T2525采用了低合金钢。

我国针布的材质随着耐磨要求的提高,也趋向于优质碳素钢及合金钢的探索之中。

3.1 材质的优选我国材料选择的认识过程也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50、60年代持续采用的是45#钢,至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才开始改用了60#钢,80年代起,随着国际锡林针布材质选用的步阀逐步发展提高,为了提高金属针布淬火质量,提高其耐磨性能,达到延长针布的使用寿命,实践证明Graf的低合金钢针布耐磨性最好。

道夫针布的材料选用尚停留在45#钢或50#钢上,原因是道夫针布的作用除梳理外,主要是梳理凝聚转移的作用,远不如锡林针布负担着主要梳理的作用,这样的选择原则应该说是正确的。

目前国产针布大部分采用进口或国产的72B钢种,80年代上海金属针布厂曾研制过80WVRe低合金钢针布,试用情况良好,锡林针布使用寿命长达8年之久,由于钢厂不能批量生产(当然还有价格因素)影响了推广。

近年来又有一些厂在研究开发耐磨钢种,这是明智的举措。

3.2 重视金相组织和提高硬度国内金属针布制造对齿尖淬火后的金相组织是不够重视的,在与进口针布对比试验时,分析进口针布为什么优越的特点时,发现国产针布淬火马氏体粗化,又据上海六棉的报告,有同样两台相同材质相同规格的针布,一台用了3年,另一台只用了半年,经电镜分析其齿尖金相组织有很大差别,前者齿尖金相为马氏体1.5级,后者为3级,由此可见金属针布齿尖金相组织细化的重要性,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