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可驯化吃食冰鲜鱼块或配合饲料)1、翘嘴红鲌:生活习性:中、上层大型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拉网时可“飞”越1米多高的屏障。
野生成鱼经驯养培育为成熟亲鱼后,人工繁殖出来的子一代原种鱼苗,野性大减,成鱼完全能以活鱼状态进入市场。
生存环境: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撮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最佳生长水温18~30℃;翘嘴红鲌适应性与抗病力极强,生存水体能大能小,湖泊、水库、精养鱼池、水泥池、网箱都可以饲养。
抗逆性强,病害少,耐低氧,同一池塘的四大家鱼即使缺氧浮头而死,翘嘴红鲌也不一定死。
水体溶氧高,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加快生长速度,可增加养殖密度与增强抗病能力。
适合水深0.5~10米,水质清新,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体酸碱度pH值6.5~8.5之间的水体。
生长特性: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0斤以上,常见野生个体2~20斤,人工养殖的鱼苗,一周年可达1.2~2斤,两周年可达4~6斤。
苗期至体重2两期间生长较慢,2~4两期间生长稍快,4~6两期间生长较快,6两~5斤期间生长最快,6斤以上生长速度逐渐降低。
同一批翘嘴红鲌鱼苗,其生长速度相对一致,雌雄鱼常年摄食(含严冬季节),个体差别不大,雌鱼在繁殖季节,也照常摄食,其生长速度不会因繁殖而减慢。
食物食性:以活鱼为主食,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1两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人工繁殖出来的原种鱼苗,从内营养时期转向外营养时期开始,一直到商品鱼出售,全过程均可投喂人工饲料。
如豆浆、黄粉、鳗料、蚕蛹粉、花生麸、黄豆饼或鱼糜、鱼浆、鱼粒等。
3~4厘米以上可投喂全价人工配合饲料,最好是浮性料,以及水生植物如青萍、红萍、嫩草、嫩菜等。
经重新驯化,可重新吃活鱼。
投喂优质人工饲料与投喂活鱼的生长速度无差别。
经济价值:淡水水产品中一种高档的经济鱼类,个体大、生长快、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为鱼中上品。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摄食冰鲜鱼块和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市场需求量大、池塘养殖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2、蒙古红鲌:生活习性: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较大河湾、湖泊。
食物习性:肉食性,野生状态下性凶猛,日间常成群奔腾跳跃围捕小鱼和虾于水草边,1.5市斤重的个体可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
生长特性:中型鱼类,生长较快,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
天然产量较大,口感稍逊于淡水红鲌,渔业上有一定地位。
5~7月在流水中产卵。
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摄食冰鲜鱼块和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摄食冰鲜鱼块和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
3、黑尾近红鲌:形态特征: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
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
侧线鳞65~70。
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
胸鳍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其部。
臀鳍条23~28。
生活习性:中上层鱼类,主食小鱼。
个体不大,常见者体长150~300毫米。
数最不多。
分布于长江上游。
营养价值:黑尾近红鲌是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含肉率达70.74%,蛋白质15.92%,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
黑尾近红鲌与翘嘴红鲌相比,该鱼具有四个优点:1)、较强的耐低氧能力,捕捞出水后并不容易死亡,且易捕捞;2)、运输成活率高,可以采用活鱼上市,提高了销售价格;3)、该鱼既可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等,又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能在池塘、水库等各种水体进行主养或混养,不会危害主养的经济鱼类;4)、经济价值高,目前,该鱼市场销售价为12~15元/斤。
池塘主养亩产值可达1.2~1.5万元,亩利润可达0.5~0.7万元。
人工养殖技术:1)、池塘条件:面积2~5亩,水深1.5~2.0米,保水性能好,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光照好。
2)、池塘主养:每亩放体长5厘米以上黑尾近红鲌鱼种800~1000尾,搭配鲢鱼20尾,鲫鱼50尾,不套养草鱼、鲤鱼、鮰鱼等抢食能力强的鱼类以及鳙鱼。
3)、池塘套养:每亩放体长10厘米以上黑尾近红鲌鱼种50~100尾。
4)、饲料投喂:初期投喂含粗蛋白35%的浮性饲料,个体重达50克以上时可投喂含粗蛋白30%的浮性饲料,日投喂2~3次。
5)、水质管理与病害防治:黑尾近红鲌较耐肥,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25~30厘米,平时定期施肥,池塘养殖每亩水面每米水深施发酵的猪粪或鸡粪100~200公斤,每30天1次。
夏季水温高时也可施无机肥,每亩水面每米水深施尿素2~3公斤,过磷酸钙5公斤,每15天1次。
每月用20毫克/升生石灰或0.5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在寄生虫病高发季节,用0.5毫克/升敌百虫或0.3毫克/升菊酯类杀虫剂全池泼洒。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摄食冰鲜鱼块和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
4、鱤鱼:生长特性: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迅速,行动敏捷,生长快、肉质鲜美、生长十分迅速,自然状态下2龄鱼体重可达7斤,个体大,病害少,市场价格极高,性成熟以后,体长还在持续增加,最大个体长达2米,重可达120斤。
食物食性:是一种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凶猛鱼类。
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就开始吞食其他鱼苗,也食浮游动物。
池塘精养可用人工驯化后投饲冰鲜鱼块将3cm左右的当年夏花鱼种当年养成平均1.8~3斤/尾规格的商品鱼上市。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杂、适应能力强、饲料来源广、可驯化摄食冰鲜鱼块和商品配合饲料、生长迅速、病害少、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极高。
5、鳜鱼:生活习性:鳜鱼为底层鱼类,生活在静水和有一定流水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尤以水草丰盛的浅水湖泊为多。
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处活动觅食,有打穴作窝习性,不喜群居,生活适宜水温为15~32℃,在水温7℃以下时不大活动和摄食。
池塘养殖中,鳜鱼常卧于水底,隐藏于较浅的穴中。
因此,主养鳜鱼的池塘用地拉网捕捞时,应注意拉第一网后再隔一段时间,待池水平静、鳜鱼出窝后再拉第二网,提高拉网起捕率。
翘嘴鱖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50公斤;大眼鱖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能长至重2公斤。
品种区别:常见鱖鱼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鱖: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440个;大眼鱖: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
食性特征:鳜鱼是肉食性凶猛鱼类,终生以小鱼、小虾为食。
刚孵化出的鳜鱼苗即能捕食其他鱼苗,体长0.7厘米的鳜鱼能捕食体长0.35厘米的其他鱼类,体长31厘米的鳜鱼可捕食体长15厘米的鲫鱼。
鳜鱼食量较大,通常饱食时食量可达自重的10~15%。
在养殖鳜鱼过程中,投喂饵料鱼有一定的选择性,即鱼苗阶段以鳊鱼为主,鱼种阶段以鲫鱼、鲮鱼为主,成鱼阶段以易得和适口的小鱼为主,基本上用小鲫鱼、小泥鳅、鲮鱼等作为鳜鱼的饵料鱼。
生长特性:鳜鱼在江河中生长较慢,在长江流域,据测定1龄鱼平均体长17.5厘米,体重119克;2龄鱼23.6厘米,300克;3龄鱼32.8厘米,812克;4龄鱼42.5厘米,1526克。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大大加快,当年鳜鱼苗在池塘或网箱中养殖可达商品规格(500克以上),相当于大水面天然生长2~3龄鳜鱼的体重。
在相同的人工饲养条件下,以翘嘴鳜的生长速度最快,大眼鳜次之。
易人工养殖的特点:食性简单、饲料鱼来源广、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病害少、市场需求量大、市场经济价值极高。
6、斑鳜:生活环境: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栖息于多石砾的流水环境。
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300毫米,产量不高。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
经济价值:肉质细腻、嫩滑、刺少,有“淡水石斑”之美誉,其蛋白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及韩国等地消费者的喜爱。
规格在250g/尾左右的商品鱼出口价格在80~120元/斤左右,国内市场价格也在45元/斤左右,属高档经济鱼类。
食物食性:斑鳜主要捕捉小鱼、小虾为食。
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可驯化吃食冰鲜鱼块,一龄鱼体长可达200mm,体重150~250g左右;二龄鱼体长可达250mm,体重250~500g左右;三龄鱼体长可达300mm,体重500~750g左右。
养殖单产可达400~600斤/亩。
斑鳜与翘嘴鳜相比,斑鳜有它自己的特点:成鱼个体较小,生长速度稍慢,但味道较好;虽为凶猛鱼类,但并不局限于只吃活鱼,也能吃新鲜“死鱼”,饲料易解决;成熟个体的怀卵量较少。
人工池塘养殖:1)、养殖池条件:养殖池面积以1~2亩为宜,稻田开挖的池子最佳,池深1.0m 以上,池底平坦、不渗水,水质良好、无污染,灌排水方便。
2)、养殖池准备:放养前1个月左右,进行池子整理,检修好进排水系统,护好池埂、池坡;放养前半个月,进行池子消毒,每亩用生石灰200Kg、带水5~10cm 全池遍洒,杀灭致病菌和水蜈蚣、青蛙等天敌;放养前一周,打好“过水”后注入新水,并培肥水质,培育好适量的浮游生物,提高池塘基础产量和自身净化能力。
3)、进排水系统设置:进水口靠中上部设置,用40目的聚乙烯网袋系好进口,为了避免冲水时脱落,网袋长度不少于1.5m,这样做有几个作用:①、减少因进水带入野杂鱼;②、增加进水与空气的接触,尽可能增加溶解氧;③、降低进水时带来的声响;④、避免进水直冲,损坏堤埂。
排水口尽量设在池子靠底部,用20目的聚乙烯网片系住口子,避免排水时鱼种逃逸。
4)、驯化区域围拦:用40目左右的聚乙烯网片把池子一角围起来作为驯化区,面积约占整个池子的10%左右,高度为0.8~1.0m,底部埋入泥中20cm,每隔2.0m 用竹杆打桩支撑。
5)、鱼种放养:5月中下旬鱼种达3cm以上(最好5cm以上)即可放养,一般每亩放1000~2000尾。
放养时,先把鱼种放在网箱中,用喷雾器喷洒硫酸铜液进行消毒,主要杀灭鱼种身上的寄生虫。
然后把鱼种放入小范围的驯化区,进行吃食驯化。
6)、吃食驯化:斑鳜虽然与鳜鱼一样为肉食性鱼类,但其捕食、抢食的能力较差,只有当目标靠近它时才会去捕食,如捕食不成功,也不会像鳜鱼一样去追赶,所以驯化它吃“死鱼”这一点很关键。
这一过程在驯化区内进行。
开始时,把饲料鱼“浆”成半死,能动但不会逃跑再投喂,等到斑鳜能聚拢来自动摄食后,再把饲料鱼全部杀死投喂,直到斑鳜能习惯吃死鱼,才把驯化区的围拦设施撤除,有意识地在池边设几个点引食,到斑鳜能主动到设定的点上来觅食,整个驯化过程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