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胚后期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1.仔鱼期此阶段仔鱼全长0.8cm~1.7cm。
从出膜到卵黄囊完全吸收为止,在养殖上称此期为嫩口鱼苗(sac fry)另外,因它具有卵黄囊,故又称卵黄囊仔鱼期,但有些鱼类如鰕虎鱼的胚胎在出膜前卵黄已完全吸收,故无仔鱼期。
2.稚鱼期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以至全身被鳞,全长1.7cm~7.0cm。
鸟仔、夏花和7cm左右的鱼种属于稚鱼期。
从卵黄吸收完毕到奇鳍褶开始退化,软骨性鳍条开始形成为止。
此时鳞片尚未形成,称此期为稚鱼期又称仔鱼后期(postlarval stage) 。
3.幼鱼期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
全长7.5cm以上的鱼种属于幼鱼期。
4.性未成熟期具有成鱼的形态结构,但性腺未发育成熟。
南方1龄~2龄、北方2龄~3龄的家鱼属于此期。
5.成鱼期性腺第一次成熟至衰老死亡属成鱼期。
本章重点介绍主要养殖鱼类的苗种生物学及其胚后期的生长特性。
15.1 鱼苗、鱼种生物学鱼苗、鱼种的培育,就是从孵化后3d~4d的鱼苗,养成供食用鱼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的鱼种。
一般分两个阶段:鱼苗经18d~22d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此时正值夏季,故通称夏花(又称火片、寸片);夏花再经3个月~5个月的饲养,养成8cm~20cm长的鱼种,此时正值冬季,故通称冬花(又称冬片),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秋片),经越冬后称春花(春片)。
也有分三个阶段培育的:鱼苗经10d~15d饲养,养成1.5cm~2.0cm的稚鱼,称为乌仔;乌仔再经过10d~15d饲养,养成3cm~5cm的夏花;再由夏花养成10cm~20cm的鱼种。
15.1.1 食性刚孵出的鱼苗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
当鱼苗体内鳔充气后,鱼苗一面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取外界食物;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就完全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
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动物,其主要食物是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
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
总之,鲢、鳙、草鱼、青鱼、鲤等鱼苗到鱼种的发育阶段,摄食方式的转化是:鲢、鳙鱼由吞食过渡到滤食;草鱼、青鱼、鲤鱼则始终都是吞食,其食谱范围逐步扩大,食物个体增大。
15.1.2 生长在鱼苗、鱼种阶段,鲢、鳙、草鱼、青鱼的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鱼苗到夏花阶段,它们的相对生长率最大,是生命周期的最高峰。
在鱼种饲养阶段,鱼体的相对生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明显下降。
在100d的培育时间内,体重增长的加倍次数为9d~10d,即每10d体重增加一倍。
15.1.2.1 鱼苗鱼种生长的特点(1)生长具阶段性前期的相对生长快、绝对生长慢;后期的绝对生长快,相对生长慢。
(2)体长体重增长不同步一般,前期体长增加倍数大于体重增加倍数。
(3)生长具季节差异夏季生长快、冬季生长慢,春秋季居中,主要与各季节的水温差异有关。
15.1.2.2 影响生长的因素(1)食性鱼类的增重(生长)与摄取食物的类别有关,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
(2)纬度鱼类摄食量与其代谢强度有关,低纬度地区周年平均水温高,生长周期长,摄食量大,生长自然快。
(3)其它因素生长还受到水温、溶氧等水质状况、放养密度、食物组成大小及丰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5.1.3 在池塘中的分布情况鱼苗培育都在池塘等小水体中进行。
初下塘时,各种鱼苗在池塘中大致是均匀分布的。
当鱼苗长至15mm左右时,由于各种鱼苗的食性开始转变,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布也随之而不同。
鲢、鳙鱼逐渐离开池边,在池塘中间的中层活动,而草鱼、青鱼则逐渐转到中下层活动,并大多在沿池边浅水处觅食,因为在这个区域大型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较多。
15.1.4 对水环境的适应鱼苗体表无鳞片覆盖,整个身体裸露在水中,鱼体幼小、嫩弱、游泳能力差,对敌害生物(包括鱼、虾、蛙、水生昆虫、剑水蚤等)的抵抗能力弱,极易遭受敌害生物的残食。
鱼苗具如下生物学特点:(1)鱼苗身体幼小(全长仅7~9mm)、嫩弱,体表无鳞片,因此它们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均很低。
(2)鱼苗口裂小,取食器官还没有完全形成。
它们的取食能力弱,食谱范围狭窄,对饵料的要求高,在一定发育时期内鱼苗摄食饵料的种类相同。
一般在15 mm以下均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3)鱼苗的新陈代谢水平高,个体生长快。
鱼苗在短短的20d内就长成30 mm左右的夏花鱼种,体重增加了几十倍乃至一百多倍。
15.2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了解各种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形态特征和体质优劣,有助于生产者区分和选择优质鱼苗,为提高鱼苗培育的成活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可根据其体形大小、鳔的形状和大小、体色和色素的分布情况、尾鳍鳍褶的形状等特征进行区分。
详见表15-1。
表15-1 主要养殖鱼类鱼苗外形鉴别鱼苗因受鱼卵质量和孵化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影响,体质有强有弱,这对鱼苗的生长和成活带来很大影响。
生产上可根据鱼苗的体色、游泳情况以及挣扎能力来区别其优劣。
鉴别方法见表15-2。
在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容易产生四种劣质鱼苗:1.杂色苗一个孵化器中放人两批间隔时间过长的鱼卵,致使鱼苗嫩老混杂;或因停电、停水等原因,造成各孵化器底部管道回流,各种鱼苗混杂在一起。
2.“胡子”苗由于鱼苗已发育到合适的阶段未能销售,只能继续在孵化器或网箱内囤养,鱼体色素增加,体色变黑,体质差。
或者由于水温低,胚胎发育慢,鱼苗在孵化器中的时间过长。
由于鱼苗顶水时间长,消耗能量大,使壮苗变成弱苗。
3.“困花”苗鱼苗胸鳍出现,但膘(俗称腰点)还尚未充气,不能上下自由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
困花苗在静水中大部分沉底,鱼体嫩弱,其发育仍依靠卵黄囊为营养,不能吞食外界食物,运输时容易死亡。
表15-2 家鱼鱼苗质量优劣鉴别4.畸形苗由于鱼卵质量或孵化环境的影响,造成鱼苗发育畸形(常见的有围心腔扩大、卵黄囊分段等)。
畸形苗游泳不活泼,往往和孵化器中的脏物混杂在一起,不易分离。
畸形苗在鱼苗培育池中一般不能发育至夏花。
因此,在购买鱼苗时,必须了解每批鱼苗的产卵日期、孵化时间,并按上表的质量鉴别标准严格挑选,严禁购买上述劣质鱼苗,为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创造良好条件。
15.2.4 夏花鱼种质量鉴别夏花鱼种质量优劣可根据出塘规格小、体色、鱼类活动情况以及体质强弱来判别(详见表15-4)。
表15-4 夏花鱼种质量优劣鉴别15.3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与生长测定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确定该种鱼的养殖年限。
也有助于确定引种驯化鱼类的品种。
15.3.1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长特性养殖鱼类的生长主要有遗传性、相对无限性、阶段性、季节性、性别差异等特性。
15.3.1.1 鱼类生长的遗传性鱼类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一生中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由不同种类或亚种或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从俄罗斯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生长的显著差别(如表15-5)。
在选择增养殖对象时,生长的遗传特性是首要的因素。
15.3.1.2 鱼类生长的相对无限性(非确定性生长)哺乳类和鸟类在胚胎期和幼年期生长较快,性成熟后生长基本停止。
鱼类只要饵料充足、环境条件适宜,就不断地生长,直到衰老死亡为止。
但达到某个长度或重量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这种在生命历程中生长无明显生长停止点的生长特性叫非确定性生长。
15.3.1.3 鱼类个体生长的阶段性通常鱼类一生的个体生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性成熟之前——是生长的旺盛阶段,此时性腺尚未大规模地发育,取得的营养除维持代谢的消耗之外,大多用于生长,因而此阶段的生长最快。
例如鲢从孵出至2龄,体长增长迅速,至3龄时体重增加显著。
(2)、性成熟后——进入生长的稳定阶段。
此阶段鱼体性腺大规模发育,所摄取的大部分营养用于性腺的发育。
(3)、衰老阶段——此时对所摄取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率都很低,在生殖机能衰退的同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极差。
15.3.1.4 鱼类生长的季节性生长与环境有密切关系,鱼类栖息的水体环境、水温、光照、营养、盐度、水质等均影响鱼类的生长,其中尤以水温与饵料等,对鱼类生长速度影响最大。
不同季节,水温差异很大,而饵料的丰欠又与季节有密切联系,因此鱼类生长一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从鱼类生长的适温范围看,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生长的适温范围较低,通常称为冷水性鱼类;另一类生长的适温范围较高,为20℃~3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2℃,通常称其为温水性鱼类;第三类的生长适温范围更高,为25℃~35℃,最适生长温度为30℃~33℃,通常称为暖水性鱼类;15.3.1.5 鱼类生长的群体性鱼类常有集群的行为。
试验表明,多种鱼混养时其生长与摄食状况均优于单一饲养。
鱼类的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即所谓鱼类生长具“群体效应”。
当然,密度过高,或有的鱼有区域割据现象,则对生长也有影响。
15.3.1.6 天然苗与繁殖苗生长的差异性在同一养殖条件下,天然鱼苗比人工繁殖鱼苗生长速度快。
主要原因是:一是天然鱼苗经孵化、捕捞、运输等自然和人工淘汰;人工养鱼池中的环境条件(死水代替了活水、周期性缺氧、有害物积累等)抑制了天然鱼类的生长潜力,长期的压抑状态会影响性产物和后代的质量;二是遗传“瓶颈”、漂变及近交等的影响使野生种类丧失了一些遗传变异,导致同质性的提高,适应力下降;三是加性遗传方差的失去和有害隐性基因的增多等。
例如,长江水系鲢、鳙、草鱼苗的生长速度比人工繁殖的同种鱼的生长速度快5%~10%。
15.3.1.7 海、淡水养殖鱼类生长的差异性淡水主要养殖鱼类生长速度比海水养殖鱼类快。
15.3.1.8 增长与增重的差异性对同种鱼来说,体长增长最快的时间早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间。
15.3.1.9 鱼类生长的性别差异性一般雄鱼比雌鱼性成熟早,因而生长速度提前减慢,鲤科鱼类的雄鱼大约比雌鱼早成熟一年。
因此,雄鱼的生长速度提早下降,造成多数鱼类同年龄的雄鱼个体比雌鱼小一些。
15.3.2 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鱼类生长受内在的遗传基础和外在的生活条件所制约。
内在的遗传基础是决定鱼类生长发育速度的重要前提,而外在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为鱼类快速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外界因子通过内在因子而发生作用。
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外界因素有饵料、温度、光照、水质化学因子、水体大小等。
15.3.2.1 饵料食物的供应可能是影响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只要食物的数量充足,质量合适,在可以生存的理化环境条件下,鱼是可以达到最大的生长。
物理化学条件中有些如温度对于生长率的影响很大,部分是由于影响了摄食和食物需要量的结果。
如果营养水平仅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那么只能维持它的生命,而不会正常的生长。
不同饵料对象的数量、质量和个体大小也影响到鱼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