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从1986年4月12日立法机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到2009年12月26日通过并于2010年7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中国的侵权责任法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道路,已经进入了完善时期。
《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在保护民事权利、制裁侵权行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中,必将发挥重大的法律调整作用。
《侵权责任法》的施行是新中国法治建设中一块重要的基石,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向统一民法典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明确规定其保护对象是侵权责任法的一大亮点。
侵权责任法解决了侵权责任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即哪些权利和利益属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哪些侵权责任问题由侵权责任法调整。
一、侵权责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法律的调整范围是指法律调整和规范的社会关系,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是指侵权责任法调整和规范的社会关系。
侵权责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与其他民事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其特殊性为:(一)、侵权责任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产生的后果关系,而非正常的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调整的是正常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侵权责任法调整的是违反上述法律规定的义务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两种社会关系性质不同,除了义务为“当为”,责任为“必为”的区别外,还表现为正常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立法者所希望的,责任关系是立法者所不希望发生,发生了而不得不予以强制的关系。
如所有权关系,每人均依法享有并行使所有权,他人均不予干预或损害,为正常之关系。
若某义务人损害了所有人的所有权,就要承担责任,产生了返还原物或赔偿损失等的责任关系,这种关系最好不发生,发生了就只好用侵权责任法来调整。
就这一特点而言,侵权责任法类同于刑法,只不过是前者为私人间的责任,后者为罪犯对国家的责任。
(二)、侵权责任法是救济法,不是设权性法律。
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都是设权性法律,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造成损害后果时,就需要恢复到损害前的状态,侵权责任法就是这样一种救济法。
侵权责任法与刑法不同,它是以私人为救济对象的,是调整私人间关系的私法,而刑法不具有这种救济性,它是国家对罪犯的惩罚,是公法。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责任种类是多样的,但是其核心是损害赔偿。
损害赔偿与其他侵权责任都是一种救济方法。
在不可能完全恢复到损害前状态的情况下或限定赔偿的情况下,仍是以救济为目的的。
救济的前提是权利受到损害,权利受到损害的后果是利益损失,救济则是通过填补损失的利益来达到恢复损害的权利。
权利的实质为法律上之力,侵权法所救济的是具有绝对性之力的民事权利,当这种权利受损害时,侵权法恢复的就是这种绝对性之力。
因此,利益不具有独立性,它依附于权利,任何利益受到损失都可找到权利的根源,这是之所以称之为“侵权”的原因所在。
(三)、侵权责任法调整的是侵犯绝对权的后果关系,是新生之债,不同于侵犯相对权的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两种基本形态。
违约责任,是债务人违反债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是约定之债,其法律依据除了合同法的规定之外,最具体的依据是合同条款。
侵权责任,是违反绝对权法律关系中的义务的后果,是法定之债,其法律依据是法律规范。
在我国,合同法已对违约责任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
违约责任,仅仅涉及合同权利,而侵权责任,则涉及所有民事权利,不仅涉及人身权,也涉及财产权。
在财产权中,不仅涉及物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也涉及第三人侵害债权。
因此,侵权责任法是一切民事权利的救济法。
简而言之,侵权责任法调整因违反绝对性法律关系中的义务而产生的后果关系。
二、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侵权责任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基本法的角度对侵权责任作出规定,但一部侵权责任法解决不了所有民事侵权问题,世界上也没有一部侵权责任法囊括所有民事侵权内容。
因此,首先要解决侵权责任法的适用范围问题,即哪些权利和利益属于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哪些侵权责任问题由侵权责任法调整。
侵权责任法首先要明确究竟保护哪些权利和利益即侵权法的保护的权益范围,确定权利范围实际上就是明确侵权法调整的对象。
侵权责任法明确究竟保护哪些权利和利益即侵权法的保护的权益范围,实际上就是明确侵权责任法调整的对象。
(一)、各国关于侵权责任法适用范围的立法模式关于侵权责任法的适用范围,争议很大,国外民法典的规定也有较大区别,大陆法系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立法例,《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规定:“人的任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因其过错致该行为发生之人应当赔偿损害。
”第1383条规定:“任何人不仅因其行为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而且还因懈怠或者疏忽大意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
”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立法例,《德国民法典》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者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者其他权利者,对他人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
违反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负相同的义务。
”第826条规定:“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故意对他人施加损害的,行为人对他人负有损害赔偿义务。
”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有三个不同点:第一,法国民法典对侵权行为作了概括规定。
《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第1383条有两条规定,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因过错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责任。
日本就是用一个条文作了规定,其民法典第709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或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人,对于因此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
”《德国民法典》没有做概括规定,而是在第823条、第826条规定了三种侵权形态:一是规定侵害权利,如生命、身体、健康、所有权等,对侵害权利的要承担责任;二是违反保护性法律的,即违反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三是故意违反善良风俗造成损害的。
第二,《法国民法典》就侵害的对象没有区分权利和利益,对侵权造成的损害都要承担责任。
《德国民法典》区分侵害权利和侵害利益,设定了不同的侵权标准。
第三,《法国民法典》在立法时有关侵权行为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即在归责原则上采用“一元论”,但法国法院实务中采用的归责原则是“两元论”,即区分人的责任和物的责任,人的责任适用过错责任,物的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
《德国民法典》在立法和实务上绝大部分适用过错责任,只有动物管理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其他无过错责任由特别法规定。
法国法中的无过错责任由《法国民法典》中物的责任和特别法的规定共同组成。
在法国,有关侵权行为的特别法比较少,大概只有六七部,而在德国,特别法有近二十部。
原因就在于《法国民法典》中物的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不需要制定那么多特别法。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为“民事权益”。
任何法律都要明确其保护对象的范围,与其他法律相比,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的范围更加宽泛,也就更容易产生争议。
对于如何规定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在起草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尽可能详细地列举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各种权利和利益;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采取抽象概括的模式。
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前一种做法清楚、明白,在法律适用上较为方便,但详细列举难以穷尽,难免挂一漏万;后一种做法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适应未来侵权责任发展,但对于其具体范围容易产生分歧,不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
侵权责任法最终采取“概括+列举”的方式。
本条第一款明确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为“民事权益”,这就把民事权益之外的其他权益排除在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之外。
根据本款规定,民事权益的范围包括人身、财产权益:1.生命权: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2.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以其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作和功能完善发挥,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
3.姓名权:是指公民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身姓名并排除他人干涉或者非法使用的权利,主要包括姓名决定权、使用权和变更权。
4.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
5.荣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身份权。
6.肖像权:是指公民对在自己的肖像上体现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所享有的人格权,是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
7.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人格权。
隐私权主要包括:A.个人信息控制权;B.个人活动自由权;C.私有领域不受侵犯权;D.权利主体对其隐私的利用权。
8.婚姻自主权:是指自然人民事主体享有的对婚姻自主决定(结婚自主和离婚自主),不受任何人强制或者干涉的权利。
9.监护权:是指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在人身和财产方面的管教和保护的权利。
10.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11.用益物权:是指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或者收益的权利。
12.担保物权:是指担保物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无权的情形,依法享有的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3.著作权:是指著作人对其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和。
A.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B.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14.专利权:是指发明创造人或者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和独占权。
15.商标专用权:是指注册商标的所有人在核准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使用其注册商标的权利,以及禁止其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在与核准商品或者服务项目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的权利。
16.发现权:是指集体或者个人在探索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者规律的科学研究中,取得前人未知的、对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成果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17.股权:是指投资者因投资于公司成为公司股东而享有的复合型权利,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
A.自益权是指股东基于自身利益诉求而享有的可以单独行使权利,包括资产受益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股份转让权、新股优先认购权等;B.共益权是指股东基于全体股东或者公司团体的利益诉求而享有的权利,包括股东表决权、股东召集权、提案权、质询权、公司章程及帐册的查阅权、股东会决议撤销请求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