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太宗

唐太宗

听课笔记和启示缘起和破题泱泱大国、悠悠文明,当我们打开一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看到的却不是花团锦簇,听到的也不是琴瑟相鸣。

我们在寻找着欢乐、寻找着光明、寻找着和谐、寻找着宁静,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找到的,更多的却是刀光剑影、悲声凄切,更多的却是黑暗、争斗、喧闹,给我们更多的沉重、甚至更多的痛苦。

俗话说:“读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我们感到的沉重和痛苦,也是为古人担忧吗?明显不是!今天复读历史,我们是进入、是体验、是感悟!唐太宗在缅怀魏征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走近贞观之治,就是在找一面镜子,不能指望唐太宗对我们的企业管理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更不能期待在唐太宗的故事里找到我们企业的出路或者盈利模式,但很有可能有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个人物甚至某一个瞬间,会对我们作出提示、给予警示,会给我们一种感悟、一种启发,甚至是一种感动。

唐太宗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堪称千古一帝,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年代,其中必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走进贞观之年的全部理由。

启示和感悟孟教授所讲的“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很多方面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例如以民为本、从我做起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等等,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

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一,不拘小节、临机果断:史书记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不能测也。

”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聪明绝顶,有远见,果断,打破常规,深不可测。

这些品质或性格,可以说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

规矩,是法度和准则。

循规蹈矩是君子所为,不守规矩就是无赖和小人,但是打破规矩并建立新的规矩的人却是创造历史的英雄。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是不能中规中矩的人,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人,往往是不在乎一般制度的人。

按所有的制度办事的人,可能就是什么事也没有做成的人。

企业家的创业,有几个可以循规蹈矩?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张家港有句名言,印象及其深刻:遇到红灯绕道走。

准确的含义是:只要没有明令禁止的事,都可以去做;即使是明令禁止的事,也可以换个方法去做!所以成为了全国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不打破旧规矩,怎能建立新秩序?怎能有企业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处在发展中的企业,每每都会面临挑战和抉择,实际上就是在挑战规矩,挑战自己。

孟教授评介唐太宗说:“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不期而遇,一个时代因一个人而登上历史的巅峰,一个人因一个时代而名垂千古”。

没有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夜的临机果断,整个唐朝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将会彻底的改写。

李世民面对的是最高权利之争,只有唯一,没有共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这种用暴力夺取政权的事件,世界上屡见不鲜,史不绝书。

我们不需要去评论夺权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历史从来就是胜利者谱写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历史的看待李世民走向玄武门,这不仅仅是个人野心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李世民集团的整体利益问题,问鼎最高权力的理由非常充分。

我们仅就领导者的性格而论,不能临机果断,就有可能丧失一切。

一个人是否可以临机果断,是否具有领导者的魄力,这并不表现在平时,这种性格特征是在关键时刻得以体现的,但确确实实是需要靠平时的长期磨练和积累。

一个人在一生的经历中,会有许多次的机遇,机遇的出现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但无论何种机遇和机会,都是转眼即逝。

一个人是否可以把握机遇,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曲线;一个企业领导者面对这样的机遇,是否可以当机立断、把握机遇,影响到企业的前途命运,影响到企业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

企业的领导者,必需临机果断的性格特征,商场从来就如同战场,虽然不一定你死我活,具有共存的空间,但失去机遇有可能就会失去成长性,就会有可能败于竞争对手,甚至会导致亏损和破产。

因此,优柔寡断绝对不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品质。

当然,临机果断绝不是愚昧莽撞,李世民如果没有战功的积累、没有精心打造的“秦王府”团队、没有周详的计划和布置、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那么在玄武门只能是以卵击石。

历史再次证明:努力不一定会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条件,但放弃却一定会失败!二,以民为本、从我做起:唐太宗的领袖才干,真正的体现是在玄武门之变以后。

治国之道—从我做起,这是唐太宗有别于其它帝王的一个高招。

一般帝王,当获取最高权力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壮大自己的声威和势力,强制性的建立自己的权威,彻底的消灭自己的对立面。

李世民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登位之即,首先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整顿和改革。

释放宫女、压缩王族开支、杜绝进贡、减轻税赋、削减封王、精简机构、避免战事、化敌为友……这一切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忌讳的事,李世民几乎都做到了。

从个人的因素分析,不排除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心灵阴影,需要极力树立高尚的形象来淡化玄武门的血腥,蕴藏着坏事变好事的深刻哲理。

但从本质上说,李世民是顺应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真正从“以民为本”为出发点,抓住了治理天下的核心问题,这为当时的安定天下起了及其重要的现实作用,也为以后的贞观之治和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民为本,相对于以钱为本、以权贵为本、以君主为本、以神明为本。

民即邦本,民就是国家的根本,发展的根本。

一个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治国之道在企业中的运用,就是治厂之道。

唐太宗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对我们应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以民为本,在企业里的实现,就是以员工为本。

谁都知道人的重要性,知道团队的重要性,知道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但真正能够做到“民以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实践者,实在是难上加难。

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然后是企业的利益,再次是老板的利益,别说去实践,就是听来也感觉很别扭。

然而,恰恰是这一条,是企业长治久安,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在创业之初,但员工利益考虑甚少,一直处于一种低收入水平,还常常自我安慰,我给了员工愿景。

我确实也留住了一批人才和我一起打拼,直到前年,我才醒悟到,是我亏待了员工,去年我们调整了激励措施,整个团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才真正认识到:员工跟你打天下,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二者缺一不可,绝对不可偏废。

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老实说,我们都知道员工利益的重要性,在国有经济体制下甚至天天在说工人是企业的主人,但是否做到真正关心和维护员工利益,真正以员工为本?我认为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深思的地方。

例如:关心员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员工的激励机制;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的培训提升计划;直至员工的持股计划等等。

企业家的造福社会、造福于民,首先体现在造福员工,这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当牺牲或影响到企业家个人利益时,特别是在长期利益并没有显示出来,眼下却需要作出实质性的开支时,不能不说是一个两难选择,总是会有些心痛的。

所以,学佛的人很多,成佛的人太少。

想成功的人很多,而真正成功的人很少。

三,善于用人,布德勤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奇迹,这样的丰功伟绩是和李世民的善于用人、布德勤政分不开的。

李世民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拥有和率领了象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侯君集、高士廉这样具有文公武略的将帅之才,更可贵的是李世民手下的辅国将臣,绝大多数是从对手的手上争取过来的人。

例如:魏征、王珪、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薛万彻、韦挺……,有些是东宫旧部,有些是齐王幕僚,有些是高祖爱将,有些是败军降将。

在凌烟阁封将的二十四人中,几乎占了三分之二。

人才问题,历来是治国治企的基本问题。

没有听说过哪个企业人才过剩,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永远都是人才缺乏。

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愚蠢的人是把自己的人变成了对手和敌人,聪明的人却是把敌人和对手的二年变成了自己的人。

曾经听许多企业家朋友苦叹,人才市场上招不到人才。

我的实践也深刻的告诉我:不要指望人才市场上会找到你需要的人才,人才只存在于三个地方:一是你的竞争对手那里,二是你处在的行业的领头企业那里,三是你自己的企业里。

比发现人才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

爱才、惜才、重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才。

唐太宗在这方面无疑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有益的启示。

例如左右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一个深思熟虑,适合多元性思考;一个英明果断,适合选择性思考;两个合在一起,就有了“房谋杜断”的佳话。

又如魏征,在唐太宗心目中如此重要的重臣,却没有担当过一线的领导,最高的职务就是监察御史。

用现代的语言说,不在直线指挥系统之内,而专门从事检查和监督。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李世民对部属的认知和用人之长,分析每个部属的特长并且把他们使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这是用人的至高境界。

有了好皇帝,建立了好制度,更需要一批好官员来实行和推进。

正因为有了李世民的善于用人和大度包容,才有了贞观时期一大批誓死护法、布德勤政的好官员。

纵观唐史,在贞观年是最少贪官污吏的。

工部尚书李尚亮,“卖马救灾”、“收养孤儿”、“埋葬路骨”、“释放百奴”等,这样一个主管建设的大官,一个俗人眼中的肥差衙门,死的时候连一块“含口玉”都没有。

温彦博、魏征、戴胄、岑文本,这一个个名留青史的国之重臣,居然都在死后连家中的灵堂都无法摆开。

如此感动的事迹和感动的人物数不胜数。

贞观年的政治清明和君臣齐心,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独一无二的。

贞观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也是其它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的。

掩卷反思,贞观年的政治清明,还是始于李世民的从我做起,同时也归功于贤内助长孙皇后,这位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以读书知礼、朴素勤俭而永留史册,也以治理后宫、胸襟开阔而为人楷模。

君明则臣忠,君清则臣廉。

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些留给我们企业家的遗训,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

四,太宗纳谏、君臣同心:唐太宗的纳谏,绝对是李世民的过人之处,是治国艺术中的精华,是贞观之治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孟教授关于纳谏哲学已经讲了很多,在《百家讲坛》中也有更精彩和更具体的描述,这里我只作提纲性的复述,以方便温习。

1,纳谏的难点:人性喜欢赞美,不自觉的会抗拒批评;领导者居高临下,不同意见会影响权力和权威,会影响领导者的自我证明;意见往往同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集中在提意见的动机上而忽略了意见本身。

2,唐太宗纳谏动力:玄武门的阴影;隋朝覆灭的教训;李世民的自信心;有魏征等一批重臣。

3,唐太宗纳谏哲学:导人进谏;制度化进谏;设立专职谏官部门,强化谏官功能;强调各部门的各尽其职。

4,魏征的进谏艺术:深知人间疾苦;奉行以德化民理论和实践;性格刚直且确有经国之才;善于进谏,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言语把握分寸,胆量和智慧的结合;不做忠臣做良臣,报效太宗知遇之恩;进谏的目的,是把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表示自己有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