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答案

简答A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答: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具有这种机能,是与人脑是高度发达、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的。

人脑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2)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只有当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作后,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形式还是理性认识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具有一致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它所认识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社会实践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确认,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和惟一性。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决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3)真理的作用是客观的。

真理的作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客观实践及其结果而定。

真理作用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简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1)科学是生产力。

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

它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2)技术是生产力。

技术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生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②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范畴。

这就是说,技术已经包含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它不能离开这三个基本要素独立存在。

(3)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过程日益加速,科学和技术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所以,我们把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简述社会进步的原因。

答: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它发展的方向是上升的,而不是倒退的,其原因是:(1)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社会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还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即“扬弃”的过程。

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每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前一段达到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抛弃了其中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其中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一种先进社会制度或现象的出现,总是高于和优于先前的制度和现象,表现出一种历史的进步。

(3)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的观点是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宣扬的历史循环论和历史悲观论的一个强大思想武器。

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往复循环的,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发展是前进上升趋势的客观规律。

历史悲观论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观点是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失去信心,同样是错误的。

以上文章转载自百度文库B1、简述量变与质变的区别及其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和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秩序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2)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从形态上看,量变往往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往往是迅速、显著的变化。

从内容上看,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超出,是连续、渐进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变化就是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往复不已,构成世界无限多样的变化发展。

2、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它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社会历史观的一场伟大变革。

(1)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始终占着统治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第一次科学地证明了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相反。

这就给历史唯心论当头一棒,从此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不仅反对了历史唯心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3)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跟上面的第3题有点区别哦,答案也不一样,大家慎重决定如何回答)答:(1)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东西,是社会的精神财富。

当它还是理论形态的时候,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当它被运用于生产时,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

它作为生产力,主要是指它可以渗透、凝结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

具体表现在:通过技术转变为劳动手段。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转变为人的劳动对象,并创造出许多全新的材料;通过教育的途径转变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

(3)自然科学是一种意识形式,但不属于上层建筑,这是因为:第一,从它的内容和来源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自然科学则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映。

第二,从它的作用上看,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直接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而自然科学则是直接为生产力服务的。

第三,从其发展上看,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而自然科学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自然科学不同于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哪些条件制约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一)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政治条件: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对人们活动的制约最为明显。

(三)精神条件:主要是指传统观念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

以上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论述A1、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统一物质世界;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的统一;物质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运动发展着的统一体;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思想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①既然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统一的物质世界,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应该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元论。

“一国两制”的设想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而提出来的。

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在实践活动中把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结合起来,在“一”中看到“多”,在“多”中看到“一”,把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一国两制”思想正是建立在这一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基础之上的。

在统一祖国大业的问题上,既要坚持“统一”的共性,又要在统一的基础上坚持特殊地区的个性,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③既然物质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统一体,那么在统一祖国的问题上,就要坚持时空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必须实行“一国两制”才能真正推动祖国统一。

④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解决祖国统一的实践中就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行“一国两制”。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一国两制”的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2、试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认识意义。

答:(1)本质和现象的区别。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性质。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内在的东西,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2)现象和本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

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

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

(3)认识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

在实践中,要把现象作为人们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揭露假象,揭露假象是认识本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复杂的斗争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4)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掌握丰富生动的大量现象。

因为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有时是真象和假象同时表现同一本质。

因此只抓住片面事实、点滴材料不能认识事的本质。

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5)有了对大量的现象的认识并不等于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本质是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思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6)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

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之后,还要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

以上文章转载自百度文库B1.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这一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答:(1)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坚持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一元论,又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其理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在时间、空间中有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时空、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努力探索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坚持这一原理对我国四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