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研究

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研究

黄河之声 2019年第9期 总第534期◎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陈庆元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 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作为18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奏鸣曲作品。

本文以《D大调奏鸣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创作背景、曲体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厘清古奏鸣曲的创作特点,最后通过简要对比两个演奏版本,以期为研究这位古奏鸣曲之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古奏鸣曲;D大调奏鸣曲;结构;技巧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研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巴洛克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时期。

统治专业音乐创作一千多年的复调(复音)音乐结束,代以主调和声音乐,其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为通奏低音;以声乐为主的教堂音乐逐渐向以器乐为主的市民音乐过度;真正的音乐戏剧形式——歌剧诞生,并占据舞台近400年之久(这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体裁都无法企及的)。

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作为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对器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古奏鸣曲,被誉为古奏鸣曲之父。

《D大调奏鸣曲》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凸显了令人惊叹的键盘技巧,也构成了其艺术创作的巅峰,为其后的奏鸣曲体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创作的题材包括康塔塔、清唱剧、歌剧、弥撒曲和交响乐等[1]。

他一生游猎广泛,具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斯卡拉蒂早年在那不勒斯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而后又到威尼斯继续学习音乐,并在罗马逐渐成长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

1714年,斯卡拉蒂在成为罗马茱莉亚教堂的乐长后,又被葡萄牙驻梵蒂冈大使聘请为乐长,因此,斯卡拉蒂这一时期的作品都带有比较明显的宗教色彩,并与葡萄牙结下了不解之缘。

1719年,斯卡拉蒂正式移居到葡萄牙,一直生活创造到1728年,其一生中的大部分键盘奏鸣曲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1728年,斯卡拉蒂随同巴巴拉公主一同来到西班牙,并在西班牙度过了他的余生,完成了其音乐创造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由于西班牙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与外界的音乐交流活动比较稀少,斯卡拉蒂的作品没能流传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

同时,斯卡拉蒂主要从事键盘奏鸣曲的写作,受限于体裁的限制,并未收获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斯卡拉蒂离开意大利来到西班牙发展,他也因此不再受到固执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父亲的影响,也摆脱了意大利音乐风格对他的束缚,因此,他的奏鸣曲在演奏风格和作曲技法上有很多大胆的创新。

正如于青在《音乐大师——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风格研究》一书中指出的:“真正为斯卡拉达带上音乐家光环的是他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生活时创作的555首键盘奏鸣曲,其中《D大调奏鸣曲》是优秀的代表作之一,……斯卡拉蒂也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由他确立的二部框架成为古奏鸣曲的创作范式,对古奏鸣曲的曲式演进和最终确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

这些奏鸣曲以斯卡拉蒂在西班牙的生活见闻为创作原型,表现了这个国度民间和王室的生活风貌,同时也融入了作曲家自身的意大利精神。

斯卡拉蒂的创作风格自由独特、音乐语言大胆包容,对西方键盘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表现手段和技巧上的丰富。

斯卡拉蒂对乐曲的处理颇具匠心、灵活多变,比如主题风格的多样性,大幅度的跳跃技术,双手快速交叉重复的基础上运用不协和和弦的重复等。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基本上为扩大的二部曲式,可以视为对巴洛克风格的继承和发展,部分作品在乐句和乐段的分句上非常明确,具有对比鲜明的两个主题。

《D大调奏鸣曲》就鲜明的体现出上述这些特征[3]。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风格独树一帜,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在20世纪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音乐界研究的热点音乐家之一。

我国从80年代后,开始加强对斯卡拉蒂作品的研究,但多是对作品的创作年代、背景等介绍性质的文字,对于音乐本体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强化。

目前可见的最重要的著作是青岛大学音乐学院于青博士撰写的《音乐大师——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风格研究》,该著作重点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专门的章节、大量的笔墨力求透彻地再现斯卡拉蒂的音乐创作风格,也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资料。

二、《D大调奏鸣曲》的结构分析斯卡拉蒂的《D大调奏鸣曲》由两大部分构成,并且带有重复,这是古奏鸣曲习惯采用的典型二部结构,没有展开部,主部和副部的音乐性格非常接近,没有显著的差异,整部作品都采用三拍子的律动特征,旋律生动活泼,音乐形象鲜活明亮。

呈示部由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1-54小节)组成。

这些音乐段落和材料在结构功能上各不相同,分别发挥着呈示、连接、对比和巩固的作用。

具体而言,1-10小节发挥着呈示主部主题的作用,其旋律线条是波浪形的,节奏是欢快的三拍子,在D大调上进行,采用4+4的方正型结构,开放调性,通过这一部分,听众首先就能够感受到这首奏鸣曲整体上的新奇、生动、明快和活泼的音乐风格。

11—18小节是连接,并引出了副部主题,但是从乐曲结构的严格性上来看并没有彻底独立,该部分音乐材料主要以经过句式的特征向前发展。

总体而言,主部主题具有如下特点:旋律为分解和弦波浪式;等分节奏的上行级进三音列;切分节奏的八度大跳;等分节奏的级进下行三音列。

连接部的调性具有过渡性质,主调采用的D大调,而属调则发展到A大调,A大调的属和弦在19小节完成开放,正式引出副部。

副部主题通过两个具有对比性特征的乐句表达,尽管从音乐性格上来看,和主部主题十分接近,对比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形式和规模上都具有一定的明确性[4]。

副部在A大调上展开,平行复乐段,共分为4个乐句,其中,20-31小节的乐段采用8+4不对称结构,具体包含两个平行乐句。

第一个乐句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两个方整性的4+4乐节,音乐特征表现为跳跃式的向上渐进发展,采用模进手法,并使用不完满终止收拢。

第二乐句则采用的完满终止,同时在音乐特征上表现为连奏和下行。

第三个乐句则基本重复演奏了第一个乐句,即在32-39小节对第一个乐句变奏重复一次。

第四个乐句在A大调主和旋的基础上完成终止,从结构特点上与第二乐句形成了前后呼应,组成复乐段。

43小节是结束部,在音乐的持续上主要采用高声部,同时在巩固前面副部主题上采用了低声部,尽管在结构上不是非常明确,在规模上也显得不够充足,但是从功能上可以看出典型的收束和补充的作用。

第一部分在调性布局上成功地由D大调完成向A大调的发展和转变。

第55节开始进入到展开和再现部,与典型的奏鸣曲式结构相比,这里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展开部。

其中,55-72小节从结构上看是对主部的集中再现,首先在副部A大调的调性基础上对主部进行陈述,以63小节为节点对主题材料进行分裂和细化,并完成模进发展,其后过渡到级进下行,向副部主题积极发展,完成向主调主和弦的过渡。

73小节开始,奏鸣曲进入到再现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主部的再现不是在主调上展开的,而是在属调上再现的,主部的再现基本是在属调上完成的,这也直接反映了《D大调奏鸣曲》从结构上仍然属于古奏鸣曲。

73—96小节,是对副部的集中再现,在不改变主调的基础上对音乐材料进行原样再现,这是对奏鸣曲中广泛采用的“调性回归”原则的忠实演绎。

97—108小节则是再现的结束部,这一部分中,再现了显示部的部分移调,同时回归到主调D大调,并在D大调上实现了完满的收拢,从而不至于使奏鸣曲“跑调”。

总体而言,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式为典型的古奏鸣曲,在曲式结构上采用的是二部性结构,具体包括显示部和展开、再现部两大部分。

典型的奏鸣曲式是三部性结构,展开、再现部发展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在结构功能上也是完全独立的,这也是两者的最大区别所在。

三、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技巧分析《D大调奏鸣曲》在技巧上充分反映了古奏鸣曲的特点,也体现了斯卡拉蒂作为音乐大师的独到之处。

首先,在奏鸣曲的主部和副部,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材料时,斯卡拉蒂非常强调其对比和统一的辩证关系,并以此为整首奏鸣曲的材料选择打下了基调[5]。

当然,奏鸣曲从技巧运用上就很重视打造呈示部音乐材料的这种对比性,即必须在两个主题材料上采用不同的调性,通过这种“不同”的对比使主题之间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系。

斯卡拉蒂将奏鸣曲的这种技巧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在该首奏鸣曲中重点从三个方向凸显了其主题的对比性:节奏运用的对比,主部的节奏特征表现为切分和强起,而副部的节奏特征是另一风格,表现为强弱变化的跨小节线和弱起;旋律的对比,主部的旋律线条主要采用八度大跳和级进上行、下行的形式,副部的旋律线条主要采用小波浪线和下行小跳相结合的形式;音区的对比,主部该首奏鸣曲主要采用了中音区,表现出较好的统一性,副部则表现出较好的变化性,采用了高音区和低音区相互配合的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主部和副部的这种对比有着很强关联性的,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

具体而言,主部和副部从奏鸣曲的风格和体裁上看都可以归结到舞曲的体裁风格;从节拍节奏上看都可以归结到三拍子舞曲节奏[6]。

总体而言,主部和副部在音乐材料的选择上很好地继承了奏鸣曲对立统一的特征,但同时两个部分主题也表现出相互独立发展的特点。

《D大调奏鸣曲》的主部乐段表现为重复的两句体,而副部的乐段则是长短句,从这点而言两个主题保持了很好的平衡性。

同时,在主部和副部独立对比、调性不同的主题间,应该创作一个能够有效连接这两大部分的过渡段落,而本奏鸣曲的连接部分则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不论是音乐材料的衔接还是调性的衔接,甚至是结构规模的运用都称得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连接部。

奏鸣曲的展开部承担着转变音乐主题的任务,通过音乐材料的运用完成形象的变化、矛盾的冲突和交织,从而将奏鸣曲推向总高潮,构成乐思发展的顶峰。

展开部展开和发展了奏鸣曲呈示部主题材料,这在本首奏鸣曲中也得到了很好体现,主部材料包含的四个主题因素分别通过第二部分前半部的四个乐句得以展开,只是调性不同,完成了展开部的发展作用。

再现部作为奏鸣曲的重要乐章,具有总结性、发展性和结论性特点。

两个互相对比的主题在调性关系上形成新内容,回归到主调上,并在再现部继续发展直至奏鸣曲的结尾部分,很好地体现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四、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的演奏版本对比分析斯卡拉蒂作为古奏鸣曲之父,其作品近年来迅速受到国内外优秀演奏家的重视,《D大调奏鸣曲》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也衍生出了一些不同的演奏版本。

每位演奏家在演绎作品时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演奏风格,从而在演奏的风格上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

通过分析《D大调奏鸣曲》的不同演奏版本,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斯卡拉蒂的音乐创作理念和风格。

本文选取奥地利著名演奏家海布勒和中国新生代演奏家郎朗《D 大调奏鸣曲》演奏版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位演奏家都是享誉全球的演奏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