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甘油三脂

血清甘油三脂

血清甘油三脂
一,前言
血清甘油三脂(TG)是血酯的成分之一。

在人体当中甘油三酯处于动态平衡。

血酯的含量可随膳食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变动范围很大。

另外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尤其是体重超过标准的中老年人往往偏高。

血清甘油三酯的正常值为多少呢?从理论上来说,其正常值为0.22—1.65mmo/L。

但事实上,甘油三酯波动范围较大,随年龄、性别、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不同而有差异。

人体内的甘油三酯主要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合成,也可经小肠黏膜从食物中吸收合成。

血清中甘油三酯主要存在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乳糜微粒(CM)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检测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主要用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肾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和营养学评价。

血清甘油三酯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血脂常规测定指标,特别是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研究的深入,TG作为冠心病的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血清TG测定及临床应用尚存
在很多的问题,如生物学变异、游离甘油对测定的影响、测定的标准化系统不完善等等。

二,临床意义
(1)高TG血症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前者多有遗传因素,其中包括家族性高TG血症与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等。

继发的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病、甲状腺功能衰退、。

肾病综合征、妊娠、口
服避孕药、酗酒等,但往往不易分辨原发或继发。

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等往往有家族性集聚现象。

例如,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与糖代谢异常,可继发TG(或同时有TG)升高,但也可能同时有糖尿病与高TG两种遗传因素。

冠心病患者TG偏高者比一般人群多见,但这种患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与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也多见。

一般认为单独有高TG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等情况时才有意义。

(2)通常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I、Ⅱa、Ⅱb、Ⅲ、Ⅳ、V等6型。

除Ⅱa型外,都有高TG:①I型是极为罕见的高乳糜微粒血症,原因有二,一为家族性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二为遗传性的apoCⅡ缺乏症。

②最常见的是Ⅳ型,其次是Ⅱb型,后者同时有,TC和TG增高,即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Ⅳ型只有TG增高,反映VLDL增高。

但是VLDL很高时也会有TC轻度升高,所以Ⅳ型与Ⅱh型有时难以区分,主要是根据LDL-C水平做出判断。

家族性高TG血症属于Ⅳ型。

③Ⅲ型又称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TC与TG都高,其比例近于1:1(以mg/dl计),但无乳糜微粒血症。

诊断还有赖于脂蛋白电泳显示宽β带;血清在密度1.006g/mI下超速离心后,其顶部(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作电泳分析证明有漂浮的β脂蛋白或电泳迁移在β位的VLDL存在,化学分析显示V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TG>0.3或VLDL-C/VLDL-TG>0.35;apoE分型多为E2/E2纯合子。

④V型为乳糜微粒和VLDL都增多,TG有高达10g/L以上的。

这种情
况可以发生在原有的家族性高TG血症或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基础上,继发因素有糖尿病、妊娠、肾病综合征、巨球蛋白血症等,易于引发胰腺炎。

(3)美国人在ATPⅡ中:将TC的分类和治疗标准订得如此高,是因为在当时TG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尚未确认。

通过大量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富含TG的脂蛋白确系CHD(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TG增高表明患者存在代谢综合征,需进行治疗,故在ATPⅢ中做了修改。

ATPIⅢ/中还增加了新指标:“非HDL-C”。

美国人对高TG关注的同时,还认识到富含TG的脂蛋白(VLDL),特别是它们降解的残留颗粒,引起动脉硬化的作用极强。

非HDL-C,即T-C减HDL-C,它反映了含apoB脂蛋白[LDL,VLDL,还有Lp(a)]中的胆固醇含量。

当一个个体治疗后,LDL-C降到正常范围,但非HDL-C仍高,说明VLDL 及其残基仍增高,需做针对性的治疗。

ATPⅢ将其列入治疗目标中。

三,血清甘油三酯(TG)的值改变的影响。

TG 是脂肪酸和甘油缩合而成的酯,血清TG 约占总脂的25 % ,是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成分,直接参与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的合成。

参考值为0 . 56 -l . 70mmol / L 。

意义: ( 1 ) TG 可随年龄上升而增高。

30 岁以后TG 可随年龄增长稍有升高。

儿童TG 水平低于成人。

(2) TG >2 . 06 mmol/L 称为高脂血症。

血清甘油三酯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TG 明显升高还是冠心病诱发心肌梗死的
危险因素。

TG 增高同时伴有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诊断更有意义。

TG 增高还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醇增多症、胰腺炎及家族性TG 血症、各种肝病、长期禁食或高脂饮食、大量饮酒等。

( 3 ) TG 减低: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功能减退症,营养不良状态如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四,血清甘油三酯偏高怎么办?
血清甘油三酯偏高的原因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是指病因尚不明确,只是知道一些其影响因素,例如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环境、年龄等。

而继发性则指,继发于其他疾病,由其他疾病导致而成,如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透析、胆道阻塞等。

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血脂症。

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高脂血症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引发慢性病,例如:高脂血症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还有可能导致糖尿病,心脏病等等。

肉丁炒黄瓜原料猪肉30克,黄瓜120克,食油、酱油、葱、姜、盐、淀粉各适量。

制作猪肉切丁,用酱油、淀粉、料酒调汁浸泡。

黄瓜切丁,用少许盐拌一下,油锅烧热后,先煸葱、姜,后将肉丁放人炒几下。

将黄瓜沥去汤卤,倒人锅内,将肉丁和黄瓜丁一同煸炒,再将余下的酱油、盐等放人炒和,待熟即成。

用法佐膳菜肴,可常服食。

功效清热利水、降低血脂。

主治适用于
高血压、高脂血症,为高脂血症者常用菜肴。

多饮水。

血液浓缩、血液黏度增高,流速减慢,促使血小板在局部沉积,易形成血栓。

多饮水有利。

同时也应注意:1、于冲淡血液,缓解血液黏稠的程度,保持体内血液循环顺畅。

2、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

蔬菜与水果,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

维生素C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粗纤维在肠道可以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

山楂、苹果、梨、猕猴桃、柑橘等均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3、多吃大豆食品。

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有利于脂类透过血管壁为组织所利用,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改善血液的黏稠度,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内沉着,有利于防治高黏度血症及高血脂症。

4、多吃清淡的食物,以素食为主,粗细粮搭配,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及甜食,还应合理调剂饮食,如晚餐不宜多食荤腥味厚的食物;少吃甜食,以免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病变加快。

运用茶疗法。

目前,在茶疗方面效果最好的是塔猡臧洚茶,它源自中医理论,保健机理同其他中药类似,通过药性与病性相互对抗,药性对机体正气的协调补充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塔猡臧洚茶的茶叶中所含的芳香物质、生物碱、类黄酮等成份能减低人体中胆固醇、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和降低血脂浓度,具有较强的解脂作用。

具体的可以进之元堂茶疗商城了解:3w点塔罗茶拼音点c0m。

5、坚持锻炼身体。

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爬山、游泳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体内脂类的代谢。

五,血清甘油三酯偏低是怎么回事?
很少被人们关注。

我们常常认为血清甘油三酯低是好事,不会引起“富贵病”,但真的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健康吗? 血清甘油三脂参考值:酶法(一步终点比色法):M(男):24.0-160mg/dLF(女):28-108mg/d L,若检测值低于以上标准值则属于血清甘油三酯偏低。

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饮食不当可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偏低。

所吃食物中脂肪过少,吃饭速度过快,可出现脂肪吸收过少,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偏低。

第二,胆汁分泌异常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偏低。

当体内胆汁分泌不足时,不能很好的分化食入的脂肪,脂肪不能被很好的吸收,导致体内血清甘油三酯少。

第三,疾病导致血清甘油三酯偏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肝功能严重障碍等疾病可出现血清甘油三酯低。

第四,饭前检查可出现血清甘油三酯偏低。

在体检时许多血脂检查多数是饭前抽血,此时血液中的甘油三脂已经与血中的蛋白结合,所测出的检查结果往往要低一些。

血清甘油三酯偏低同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一起看,若只是单纯的这一项有点低的话,一般问题不大用饮食可以调整过来。

若是偏低过多或其他检查也出现异常,则应引起注意,定期进行检查或采取治疗措施。

您一定不能忽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