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孔子的审美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谈孔子的审美教育及其现实意义

谈孔子的审美教育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重视审美教育,重视审美判断及审美感受,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是人类早期教育中美育的典范,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审美教育现实意义一、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具有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实践。

他的主要审美思想、观点都贯穿在他的日常实践行为之中,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西周、春秋时期,我国在诗歌、音乐、舞蹈等方面已经进入艺术上比较成熟的阶段,孔子会弹琴、击磬,善于唱歌,对于诗歌、音乐、舞蹈都进行过研究,他有相当高的文艺修养,对古代审美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主要指个人的表现;质,主要指个人的品格。

孔子不赞成“文胜质”,也不主张“质胜文”,他要求做到“文质彬彬”,既要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又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行动的风度,使外在的感性形式的美体现着内在的高尚的道德感情。

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借松柏傲霜的形象来赞美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既欣赏了自然美,又强调了人格美,这种观点和表现手法,正是孔子“文质彬彬”思想的具体体现,使文与质、美与善、形式与内容都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

“文质彬彬”是孔子文艺和美学思想的纲领,也是他审美教育思想的纲领,孔子虽然未从理论上对它作充分阐述,但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第二,把美与善联系起来,有时美、善分提,有时美包括善。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意思是说居于仁者之里就是善;在《论语·颜渊》中,他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里把美、恶对举,即美与善为同义词;在《论语·尧曰》中,他又说“尊五美,屏四恶”,这“五美”是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主要是从道德行为上立论,注重内在的美与内容的善。

孔子曾经在《论语·八佾》中评论《武》乐,认为《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承认《武》乐的音调、节奏很美,但却认为这是歌颂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而致太平,即使伐纣是正义的,但歌颂武功,与“仁义”之道相悖,所以说它“尽美”而“未尽善”。

这里的“善”显然指的是思想内容,“美”指的是艺术形式,美善统一才是最高境界。

他在《论语·八佾》中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是因为《韶》乐是舜乐,歌颂尧舜“禅让”,舜能继承尧的盛德,不改变旧传统而致太平,所以认为《韶》乐不但音调、节奏极为优美,而且内容也高雅、正统。

对于那些不合美善的,孔子就认为是“淫乐”,如郑卫之声“淫而乱”,桑间濮上之音“足以乱国”,孔子表示“尽善尽美”的音乐才是最高级的、最理想的音乐。

在这里孔子就是把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认为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第三,特别注重诗歌教育和音乐教育,重视诗教、乐教对思想感情潜移默化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指出:“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可以观察出各国风俗上和政治上的得失,提高辨识能力;所谓“群”,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就是可以讽刺或批判在上者的不良倾向,但要委婉曲折,“怨而不怒”。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理论原则,既重视发挥诗歌的教育作用,又陶冶人们的性格与情操,使其温柔敦厚。

可以说,孔子诗教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他在《论语·为政》中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墨子·公孟》),经过孔子精心雕琢过的《诗》,不仅贯穿了他的政治意图,而且倾注了他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同时还考虑到学生情感的接受能力。

《诗》由浅显的地方民歌开始,进而介绍高雅的贵族乐歌,最后介绍难懂的宗庙乐歌,字里行间融入了丰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想的人格与情操。

孔子经常鼓励和督促弟子们学《诗》,对他儿子孔鲤要求也极为严格。

据《论语·季氏》记载:“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这个故事明确告诉我们孔子的观点: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孔子还对孔鲤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阳货》)。

孔子认为人不学习《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两个篇章),就好象面对着墙壁站着,就会无知,就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进步。

孔子也很重视乐教,一生中花相当多的时间搜集和整理古乐。

他自己能弹能唱,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据《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个故事描述了孔子在齐国时,听到韶的音乐,沉醉其中,竟然有三个月连肉的美味也品不出来,他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能达到如此境界。

”孔子把《关雎》编作《诗经》的首篇,正是因为它的情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些乐教言行反映出他十分强调对学生情感教育,他的乐教既可激发学生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与善的陶冶。

二、孔子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陷入了一种形式化的管理之中,教育管理方法也受到冲击和考验。

回顾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基本上遵循着孔子的教育理,即坚守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君子人格。

但我们目前常规的教育方法却远不如孔子灵活,尤其是在呼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今天,孔子的审美教育将带给我们充分的启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他非常注重审美判断及审美感受,并且把幽默也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他赋予端庄的教育内容以轻松的形式,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诙谐的教育风格,使人们在精神愉悦与享受中获取知识,得到提高。

所以,他的教育是充溢着美感的教育,是人类早期教育中美育的典范,也是当今教育实践中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教师应当是严肃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古板。

与最严肃的批评和最有意义的至理名言比较起来,微笑、戏谑、幽默往往能得到无可比拟的更大效果。

”孔子幽默的审美教育是一个教育家艺术化的教育手段,充分体现了他的审美教育思想。

当面赞美学生时,孔子选择了真诚而含蓄的方式。

如: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公冶长》)“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器皿,上面装饰有玉,十分贵重华美,用它来比喻子贡是难得的人才,显得生动而俏皮,幽默而贴切。

在批评学生时,孔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充满善意的批评,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使学生能愉悦地接受。

如: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孔子并不是不喜欢子路弹瑟,而是对他弹瑟进步缓慢有意见,所以严厉批评了子路,说他“为什么要在我这里弹瑟?”谁知弟子们一听,都鄙视子路。

孔子立即补正,及时呵护了子路。

“堂”,是正厅,“室”是内房。

“升堂”而“未入室”,说明“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光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朱熹《四书集注》)。

孔子把做学问的几个阶段比作入门、升堂、入室,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又风趣,既批评了子路,又对他充满关心与爱护,同时消除了门人的误解。

孔子这种富于美感的批评,既指明了学生的错误所在,又能激励鞭策学生上进,体现出了审美教育的特点。

在批评学生时,孔子常常还利用诡辩,偷换论题,创造幽默。

如: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颜渊》)本来,“仁”与“訒”并无必然联系,针对司马牛夸夸其谈、性格急躁的特点,孔子幽默地指出:仁者不轻易说话。

司马牛满腹狐疑地问:“不轻易说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把原问什么是“仁”转换为:贯彻仁道难,说话能够轻易说吗?孔子巧妙地偷换概念,达到了幽默批评的目的。

孔子还善于风趣地调侃自己所不满意的现象。

他批评从不动脑筋、提不出疑问的思想懒汉:“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卫灵公》)。

短短的一句话,孔子竟重复了三个“如之何”,并且巧妙地将“不曰如之何”与“末如之何”拈连,构成言语形式相似而意义不同的对比映衬,使人在饱含期望中意外落空,感受到谐趣而产生笑意,从而达到教诲学生要勤于思考,敏于质疑的目的。

孔子重视审美教育,重视审美判断及审美感受。

孔子的审美认识成为他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他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审美实践贯穿在他的教育活动中,他寓幽默于教育之中,他的教育不是板着面孔、简单批评,更不是责骂、侮辱迫使人就范。

在他饱含深切情感的教育中,体现出的是哲理性、趣味性、启发性、鼓励性以及形象性,这些充满美感的教育易于被人接受,能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在当今倡导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综合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形式下,我们更应该把审美教育引入我们的教育机制,让我们的学生在体悟与反省中对问题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各种专业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