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建筑物内,这是一各开式装置,也可以向建筑物供冷。
汤姆森教授预见到了闭式循环的可能性,但当时的技术基础使他没有可能设计出象现代这样的热泵装置。
与制冷机的发展相比,由于取暖的方式多样化,简单而价廉,因此当时在技术上对热泵的近需性就不大,这就是热泵的发展明显地滞后于制冷机的原因。
直至本世纪20-30年代,热泵有了较快的发展,一方面,在这之前工业技术特别是制冷机的发展为热泵的制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对热泵的需要。
有代表性的上英国霍尔丹(Hajdane)与1930年在他的著作中报道了1927年在苏格兰安装试验的一台热泵。
当时霍尔丹已经能认识道通过简单的切换制冷循环来实现冬季供热夏季制冷的可能性。
他还研究了利用废水热量廉价的低谷电力,带废热回用的菜油机及在低温热源端制冰等问题。
在这之后,美国开始对热泵进行了不设计和研究,但能进行试验的很少。
与1931年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安迪生公司的洛衫机办公楼,将制冷设备用于供热,这是大容量热泵的最早利用,供热量达1050KW,制热系数达到2.5。
欧洲第一台较大的热泵在1938-1939年间,安装于瑞士苏黎士。
以河水做低温热源,采用离心式压缩机,R12做为工质,向市政亭供热175KW,制热系数为2,输出水温60度,有蓄热系统,在高峰负荷时采用电加热做辅助加热做为辅助加热。
该装置夏季也能来制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方面影响与中断了空调用热泵的发展,另一方面战时能源的短缺促进了大型供热和工艺用热泵的发展。
对木材及其他生物制品的干燥不仅有明显的节能效果,而且能改善产品质量。
而在物料的浓缩工艺中,只需将蒸发装置中产生的废气采用压缩热泵提高一些温度便可重复用于对装置的加热,热泵在这种场合下使用因温升少其制热系数极高。
同样在精馏装置中应用热泵的经济性也非常好。
热泵在二次世界打战中也直接用于战事装备,如美国制造了一万台蒸馏热泵为上百万的人们提供饮用水。
在美国,各种空调与热泵机组与战后开始发展起来。
于1950年,已有20个厂商及十于所大学和研究单位从事热泵的研究。
当时拥有的600台热泵中约50%用于房屋供暖,45%为商用建筑空调。
仅5%用于工业。
通用电器公司生产的以空气为热源,制热和制冷可自切换的机组打开了局面,使空调用热泵作用一种全年云运行的空调机组而进入空调商品市场。
1957年美国军事当局决定在建造十批住房项目中用热泵来代替原先设想的燃气供热方案,这又使热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
数十家空调设备制造商匆忙赶制热泵,导致数以万计的压缩机损坏,连维修更换都来不及。
至60年初,在美国安装的热泵机组已到近万8万台。
然而由于过快的产品增长速度造成制造质量较差,设计安装水平低维修及运行费用高,成了美国热泵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挫折,大大影响了热泵的声誉,使热泵进入10年左右的调整期,直至70年代中期才重新有了快速增长,这一方面时由于热泵技术的发展,机组可靠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时1973年能源危机的推动。
至1978年美国的热泵产量已近60万台,而至1988年,美国包括热泵在内的房间和单元式空调机的产量已分别达到463万和321万台。
至1996年单元式空调机产量已达567万台,而空气热源热泵产量已达114万台。
与美国的早期的迅速发展相比,欧洲一些国家热泵的发展较为缓慢。
直至1973年能源危机时才又一次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热泵的发展。
瑞士被称为传统的热泵国家。
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取暖的需求明显超过了夏季空调的要求,故在热泵理论及技术上均有许多研究。
还有象德国、法国、苏联等国家对热泵的研究也十分重视。
在德国最为广泛用的是一种即可减低地窖食物存储室温度又可供应生活热水的一举两得式热泵热水器。
而热泵用于区域供暖则以为瑞典为最多。
斯德哥尔摩市区域供暖的容量约未50%由大型热泵提供。
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制冷学会(IIR),世界能源委员会(WEC),国际能源机构(IEA)等,经常组织有关热泵的国际活动与学术会议,促进热泵技术的发展。
1922-1944年,国际能源机构的热泵中心在国际制冷协会合作下进行了国际热泵状况与政策调整调研,于25个
国家(其中包括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美,日,英,法,德等16国和中韩巴西捷克等9国)在热泵方面的技术和时常状况,有关政策和国际合作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全世界已经安装运行的热泵已超过了5500万台。
除住宅用热泵外,世界上已有7700台工业热泵在使用,近400套区域集中供热在供热。
据统计,全世界的供热量中由热泵提供的近2%。
表1-1列出了某些国家供热量需求及由热泵供热的百分比。
简要回顾一下热泵在日本的发展也颇具意义.日本最早进行热泵试验时在1930年.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
1.开创期(1930-1949).当时热泵时用进口的部件组成的.有代表性的是1937年在大型办公
楼内安装了两台194KW压缩机的带有蓄热箱的热泵系统.以井水为热源,制热系数达
4.4.二次世界大战中停止了对热泵的发展.
2.重建期(1950-1964).战后食品十分短缺,尤其时食盐.当时发展了从海水中制盐的电力热
泵.60年代以后,热泵才逐渐由工业向空调用发展.
3.起飞期(1965-1970).60年代日本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大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政府颁发了一
些强制性的环保法规,促进了热泵的应用和发展.
4.快速增长期(1971-1985).日本时能源短缺的国家,1973年的石油危机影响很大,在政府
的鼓励下,设计人员致力于节能建筑,高效系统的设计,大大促进了各型热泵的发
展.1985年房间空调器年产量350万台(其中热泵型约220万台),商用空调器约55万台(其中热泵型37万台),可见热泵在空调器中的比例约占65%.
5.成熟期(1986年以后),80年代后期(1989年),各种热泵年产量为565万台,热泵在空调机
中的比例约65%,热泵的年产量不断发展,至1996年,房间的空调器产量达800万台(其中热泵型约为700万台),商用空调器产量92万台(其中热泵约75万台).热泵在空调器中的比例也上升至87%左右.80年代末,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展高性能的超级热泵项目研究.
1.1.3我过热泵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热泵工业相对于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热泵发展与应用说来,有一段明显的滞后.1965年,原上海空调器厂的前身上海冰箱厂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制热量为3720W的CKT-3A热泵型窗式空调器,但是因换向阀的工作可靠性等原因,长期未有发展.相比之下,我过学术界比较活跃,早在50年代初,天津大学的一些学者已开始从事热泵的研
究.70年代后期,由于能源危机推动的世界性热泵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学术界.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空调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经常组织有关热泵及低势能利用方面的学术会议.当时学术界普遍看法时由于电价等原因,我国热泵的发展应先从工业上应用开始,然后才有可能用于空调并逐渐进入家庭.实际情况的发展也确实如此,这是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热泵发展过程相似.
在80年代,我国热泵在各种场合的应用研究有许多发展,广州能源研究设计并在东芜建造了一套用于加热室内游泳池的热泵,该低温加热系统由太阳房和水水热泵组成,制热系数达到5-6,用25-40米深井中的24度地下水做热源,针对我国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
情况,天津大学等曾对京津地区的地热热泵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并建立了实验系统进行实验.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非共沸混合物作为工质进行了许多研究.1985年上海机械学院(现为上海理工大学)与浙江农业大学协作对用于干燥茶叶的热泵进行了试验与研究.上海能源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研究将热泵技术应用与木材干燥中,以后由上海桑菱环境能源研究所成功地发展为用于木材干燥的SRG型热泵系列产品,采用的工质时R142b.
从80年代起,我国热泵在空调上的应用也有了起步,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较大容量的空气-水热泵时1980年由上海手工业局设计室与上海冷气机厂协作安装在上海工艺美术服务部,以R12为工质压缩机功率为55KW的热泵系统,供1200平方米面积空调用,供热时手动阀将热泵工质回路切换,配有48KW,辅助加热器.1985年上海空调机厂和上海冷气机厂试制成功国内生产的第一批热泵型立柜型空调机组系列.1984年有上海704研究所,开封通用机器厂和无锡第四织布厂联合试制了双效型第一类吸收式热泵.1989年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利用大地土壤作为热源的热泵实验室已运行多年.1990年上海市通用机械技术研究所受次进行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模拟试验,同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冷冻机厂,上海溶剂厂联合研制了350KW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值得回顾的时我国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住宅条件的改善,电力供应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商场,高层建筑的兴起,大大促进了空调与热泵行业,以包括热泵在内的房间空调器年产量的增长为例,1991年的产量为59.6万台,5年后,至1996年产量已猛增至645.9万台,为1991年的10.8倍.这种发展速度时空前的.如以热泵型空调房间空调器的年产量大致已达420万台.此外,单元式热泵机组及热泵型冷水机组也有相应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空调用各种泵的产量而言,大致相当于美国或日本90年代初的水平.数量上已步入世界空调用热泵产量的大国.产品质量上也与美国,日本相差不远.但新品种特别时压缩机的开发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可以看出,热泵的发展不仅与国家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及热泵本身技术发展有关,还与能源的结构与供应,特别是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热泵做为空调商品已处于成熟期,在我国也处于迅速发展期.热泵,作为一种高效有效的节能产品,它不仅在工业应用上,更多的将在空调应用上在我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