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杜家伟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阐明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时间过程、人地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规律性,探索地球表层的整体和各个区域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
性的科学]。

研究地球表层的基本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洋流分布示意图有效教学
【正文】
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组成。

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是其中最常见的重要规律之一,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基础的,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一些学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典型的地理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唤醒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导入时,可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三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一万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抵达英国海岸。

问题设计:这些玩具鸭为什么能抵达英国海岸?
情境(二)展示北太平洋局部地图,1941年12月,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问题设计:其舰队航线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教师:这些都与洋流有关。

那么什么叫“洋流”?它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和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体会学习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为最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打下伏笔,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落实有效教学。

二、充分应用图像归纳探索规律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工具。

地图最能直观、生动和具体的地体现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空间性特点,充分运用地图是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大大增强地理规律教学的直观性,才能更有效地形成地理观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

归纳就是通过足够多次数的重复观察,并得到相同的观察结果,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

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读图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也是这样吗?在印度洋冬季、夏季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给足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结合世界轮廓简图板图,表示相应洋流的流向,加以强化刺激学生感官。

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采用求同法,即按同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进行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
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板图简化为 “8”、“0”来表示。

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洋流的分布的空间图像模型,这种直接归纳的方法,使规律明析,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既方便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的进行讲解,也能有效帮助学生去探索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通过充分应用图像,提升学生读图、用图、图文分析的综合能力,培养基本的地理素养。

三、注重逻辑演绎 融通规律联系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 本部分内容要求归纳出世界
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可,但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地
理思维的培养看,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启发和演绎洋流分布
的空间模型的形成过程。

笔者自己设计图1来研究近地面盛行风带、陆地形状
等洋流形成的影响。

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但要明
确影响因素最重要是盛行风;另外还有陆地形状和地偏力
的影响等等。

着重引导学生从过去的认知经验中找出与新
概念相关的成分,并通过仔细对比和合理拓展形成新认知。

教学中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
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应注意强调纬度位置(中低纬度、中高纬度)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大洋西部、和
大陆西岸、大洋东部),同时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也要求学生明确。

教学中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理性地直观地演绎推理,建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关联,,动态显示规律,加深规律理解,“以达到观其图而知理”的境界。

四、优化巩固训练 迁移内化规律
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只有在不断运用中才能逐步熟练地掌握它,运用是学习有关地理规律的目的和方法。

在教学中要善于及时进行巩固提升,合理设计巩固训练,突出空间分布规律,给学生运用规律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更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和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演绎推理解决问题,不断地将规律在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不断迁移,在实践中不断内化,达到活学活用的最佳教学效果。

①训练设计要坚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例1】读图2,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答案:③④
【例2】读某大洋局部洋流图(图3),关于C 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B. 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C. 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D. 洋流性质为暖流
答案:C

2 图
3
图1
【例3】图4中阴影部分为陆地,箭头表示的洋流是( )
A .北半球暖流
B .南半球暖流
C .北半球寒流
D .南半球寒流
答案:B
这三组训练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始终抓住洋流分布模式图, 从全球到各自所在南北半球,再到中低纬度或中高纬度,再到具体的大陆东岸,从模式图的整体到不断到局部, 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力争做到始终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训练及时巩固洋流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模式图的空间缩放的思维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②训练设计要注重体现和相关地理规律的关联。

【例4】图5为“某海域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西风带的盛行风向,甲洋流可能是( )
A .北半球寒流
B .南半球寒流
C .北半球暖流
D .南半球暖流
答案:A
本组训练题的解决不仅要在掌握洋流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还考查洋流空间分布和风带分布的关联性,加大思维难度,很好地考查知识之间的联系。

③题目信息呈现要有效。

【例5】三角贸易兴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

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利数倍。

结合图6,分析“三角贸易”航程的地理原理?
很多学生对“三角贸易”不太了解,甚至对问题所地理空间位置一无所知,必要的文字介绍和配图就很关键,图中”赤道”、“北回归线”,大洲名称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调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23°26′

4
图5 甲

6
赤道
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6
地理教学2010.10 例谈高中“地理分布规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地理教育2004.6 浅谈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