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采薇》 节选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以哀写乐
• • •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赏心悦目之景衬国破家亡之哀!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以春色悦目鹂音悦耳衬英雄无处之哀!
• 答题格式:情景关系+分析 • 通过…A…意象,营造了…B…氛围, 寄寓了…C…感情。
分析意境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提问方式 提问变体 解答分析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 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 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 可。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 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 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 “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 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 堂时。
总说 图景画面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 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 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 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 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 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 氛围特点 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 请简要分析。 三 )。
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泼剌鸣。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 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 的哪些特征?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从形、色、动、静等概 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 感思想。
具体表现为: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 度)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 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 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B、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 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 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 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C、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江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才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这首诗首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首联描绘了萧条冷落的意境(总说)。作者伫 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放去,但见江流蜿 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收回目光,却看 到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具体说明)。面对荒 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千,对屈原痛惜 追念的情怀油然而生(表达效果)。
•
• • •
鉴赏诗歌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 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 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此物是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 “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 为何端。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 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 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 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 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一反传统悲秋题材。 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 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 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 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 现。 •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 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 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 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 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 是伤感愁苦的。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 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 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 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的画面美。
•
•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 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 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 画面。 • 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 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 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 开朗坦荡的心境.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怎样写景的(描绘了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
• • • • • 分析角度: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色彩(色彩绚丽 与否 ) 顺序(远近、上下、内外等) 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通感)
•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 手的骏马形象。 •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生不逢时的 激愤之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 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 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 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 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知识准备——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人、事、物,是诗 人感情的载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 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 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一些概念: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参考答案: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 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 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 崇光是春光,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 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 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 (二)画中品诗 •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 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 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 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 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 感的。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颔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
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 极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