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城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

论城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

浅谈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及其影响学院:班级:学号:姓名:目录一、城镇化发展的前景------------------------------------1二、西部城镇化建设规化----------------------------------2三、中国西部加速探索城镇化新模式------------------------3四、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战略--------------------------------4(1)农村城镇化正实现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人口非农化得加速(2)农村城镇化正保证着农业增产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3)城镇化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五、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加速趋势-----------------------6六、城镇化化建设对西部发展的影响-------------------------7(1)西部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份额稳步提高(2)西部经济增长质量持续稳定提高(3)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持续改善(4)西部产业转移与重点产业发展面临机遇(5)信息化水平低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浅谈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及其影响提示: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了6个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要求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张蓝图干到底”。

中央提出城市化重点在中西部城市群。

关键词:西部建设,城镇化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小城镇化战略日益浮出水面。

纵观世界历史各个发达国家走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必然的,对我们国家也一样,城镇化发展就是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发展之路,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之路。

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很有潜力,是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城镇化发展前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

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60年来,作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中心的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是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20世纪19年代末以来,由于各地加快了推进城镇化的力度,加上在宏观政策上大大减少了城镇化的阻力,城镇化的速度空前加快,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是362%,城镇人口约4.6亿人;至2010年,城镇化率已增加11.3个百分点至475%,城镇人口约6.3亿人。

根据规划,中国在“十二五”城镇化率将达到51.5%,较之前增加4个百分点。

在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推进。

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正在对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演进。

二、西部城镇化建设规划明晰,发展进入新阶段西部城镇化规划明晰,与“新丝路”建设相结合,基建先行,西部城镇化发展规划目前已经基本明晰,主要内容是将西部城镇化发展与“新丝绸之路”建设相结合,打造西部国际经济合作圈,建设向西、向北开放的“桥头堡”。

为加快西部城镇化步伐,基础设施建设将先行。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西部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4.93%,而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镇化建设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据中国证券报资料报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同时,将加快培育和壮大中西部地区新的城市群,加速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以县域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在构建开放新机制、以开放促改革的大背景下,打造西部国际经济合作圈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旨之一。

西部城镇化建设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快西部城市经济开放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西部国际经济合作圈将充分发挥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依托新丝绸之路和第二亚欧大陆桥,把新疆发展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平台和枢纽。

以乌鲁木齐、兰州等商贸物流中心为节点,构建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西部城镇化发展将迈入换挡提速的新阶段。

虽然西部地区城镇化将进入加速期,但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仍面临耕地保护任务重、生态保护压力大和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等复杂问题。

对此,《西部发展报告》认为,西部地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基础设施薄弱是目前西部城镇化加速前行最大制约因素。

据资料显示,对该问题,西部城镇化发展规划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其中,国际通信网络设施以及管道运输建设列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通讯建设方面,以跨境陆地光缆建设为重点,与周边有条件的国家建成直达跨境陆地光缆,适时在西部地区增设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选择基础设施完善、国际业务集中的城市建设国际数据中心,面向全球开展数据存储、计算和租赁等业务。

据了解,新疆通讯建设将率先加速。

2014年上半年,新疆移动将建成4G基站5000个,覆盖全区16个中心城市、63个县城及团场,同步开通4G业务;2014年底前,将建成4G基站1.2万个,全面覆盖所有县市、团场、5A级景区和重点乡镇,并加快向农牧区、连队等区域延伸,使当地绝大部分客户均能享受到我国自有4G网络提供的服务。

为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在能源和资源发展方面的优势,管道运输建设亦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据了解,陆路跨境油气管道建设将提速,包括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D线,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五线工程以及中俄东线、西线天然气管道等。

三、中国西部加速探索城镇化新模式在日前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提出,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重点在中西部,要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下,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得到开发。

专家表示,中国西部地区正加速探索新的城镇化模式。

由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指出,西部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严重滞后于中国平均水平和东部、中部地区,也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报告指出,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数达到71182万人,以城镇人口所占比例表示的城镇化率为52.57%,城镇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为56.4%、53.4%和44.9%。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璋勇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发展面临着城市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及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开发司司长秦玉才表示,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空间大,按照近年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计算,每年有500多万人转为城镇居民,至少释放5000亿元的消费需求,可以说,西部地区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主战场。

报告显示,2012年西部地区城市化率有加速趋势。

与2011年相比,2012年西部地区城市化率提升了2.23个百分点,远高于1.3个百分点的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专家表示,西部地区一直在推进以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东”城市群建设,同时国家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极大带动城镇化发展。

以往我们的资源从东部沿海地区引进,成本较高,现在推进向西开放,强化与中亚等地合作,将拓展外需空间,形成很好的产业对接,为西部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西部地区大城市少,小城镇比较多,所以小城镇是西部城镇化的主体。

报告指出,西部地区可以主打就地城镇化,以为乡镇提供与城市相当的居住环境和居住习惯为目的,促进民生设施的公共性与商业化结合,引领城市资本下乡和二次深度投资。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凯指出,当前西部地区已经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在探索不同的城镇化带动模式。

有的采取教育拉动型,以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吸引人口集聚;有的主打第三产业,如旅游业;有的挖掘农业产业,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些都起到了“筑巢引凤”的集聚整合效应。

四、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现在我国还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城镇化水平还只是处在低级阶段。

目前我国有9亿农民,4.85 亿农村劳动力中有 1.75亿剩余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还主要依靠于劳动力的输出,农民收入还普遍很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新世纪初的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稳定农业基础和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现有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匹配的矛盾的迫切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内在要求。

(1)农村城镇化正实现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人口非农化得加速由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了资源分散,加剧了农业小规模生产与日趋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而农村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的非农化,所以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是势在必行、非走不可的,同时如此巨大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也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

从我国国情来看:第一,不能大量向大中城市转移。

目前大中城市本身面临着日渐加大的就业压力;农村人口过多地流入大中城市,会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城市病”。

第二,近年乡镇企业吸纳能力越来越有限。

近些年来,乡镇企业生产增速逐年回落,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大为下降。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劳动用工成本逐年上升。

仅仅依靠乡镇企业的发展实在难以解决日益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2)农村城镇化正保证着农业增产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市场总体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制约了对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趋于突出,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促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土地,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农业经营单位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规模种植方式的作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这对扩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村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城镇化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