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考生姓名:杨俊茹考生所在单位:廊坊市落垡镇路营小学准考证号:109005100089导师姓名:程新英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日期: 2010年9月20日《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目录一、青少年上网现状及对其网络道德产生的影响 (3)(一)青少年上网现状 (3)(二)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4)二、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6)(一)网络的快速复杂、虚拟隐蔽和自由开放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混乱 (6)(二)青少年特定的心理特点使其在网络之中迷失自己 (7)(三)学校教育滞后、缺乏配套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制约着教育的成效 (7)(四)家庭教育的落后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是引发网络道德问题的客观环境 (8)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8)(一)网络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8)(二)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对他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9)四、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对策 (9)(一)推进社会网络道德建设 (10)(二)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10)(三)重视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11)(四)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 (1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互联网进入了千家万户,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新时代特点,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但许多青少年是因为好奇或无意识才接触到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于是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在这方面的法律规范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培养青少年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能力,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成长教育中不可逾越的课题。

只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才能纠正那些“偏离航道”的行为,并为青少年上网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

所以如何更好地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当前德育教育中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互联网连起了千家万户,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

从根本上讲,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新时代特点,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然而,互联网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异度”空间,乐在其中,欲罢不能;有的孩子夜不回宿,寄生网吧;有的孩子身受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离家出走,挺身走险,甚至以身试法。

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时代呼唤着教育工作者,亟待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上网现状及对其网络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互联网在传播文化、信息、思想等方面,有着快捷、方便、高效的特点,它已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网已成为青少年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客观地说,互联网在拓展学生视野、扩大信息量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青少年上网现状调查显示:青少年上网非常普遍,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85.6%的人都运用过互联网,66.70%的人一般一周上一次网以上,七成的人每次上网时间在2小时左右及以下,以家为地点的城市青少年上网的比例(75.50%)明显高于乡镇青少年(39.70%)上网的比例,乡镇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高达34.50%,上网目的主要是娱乐消遣、交友沟通、学习求知、了解时事和完成作业,分别为58.50%、11.90%、10.30%、8.80%和6.00%。

值得关注的是,在诸多网络行为中青少年最注重网络交往,选择及时通讯工具、建立博客等“聊天”,比例占到20.10%,聊天交流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交流感受、结交朋友、打发时间,比例分别为44.60%、19.00%、14.00%、6.30%。

调查显示有73.10%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玩网络游戏的首要目的是放松(69.10%),其次是为了打发时间(11.20%)。

从青少年聊天、玩网络游戏目的上看,大部分青少年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因此选择用互联网放松心情,同时说明受调查青少年存在着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值得欣慰的是,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日益增强,上网青少年中虽有57.80%通过网络结交朋友,但多数人都表示不愿在现实中见到网友,只有17.90%的人在现实中与网友见过面;玩网络游戏者也注重合理控制时间和频度,一周左右玩一次网络游戏的人所占比例最多,达到总人数的36.51%,每次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在一小时左右及以内的占55.00%。

调查表明,网络已成为青少年课堂以外求知的重要渠道,青少年最愿意了解和学习的途径主要是网络和书刊,分别占到27.17%和23.18%,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有重要作用的比例达到47.40%。

在使用手机上网的青少年当中,除收发短信息,下载彩铃(炫铃)等外,青少年使用最多的是“用手机下载图片、音乐等”(44.00%),使用其他业务如“无线下载应用”、“手机邮箱”分别占18.50%、16.20%[1]。

(二)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网络---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网络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造精彩娱乐时空的同时。

也在危害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网上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和色情内容时刻诱惑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侵蚀他们纯洁的心灵。

除色情站点外,网上不乏一些不良的言论和负面的信息。

对于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心理尚未健全的青少年来说,这些负面的影响,将为今后心理的健康,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大量事实证明: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他们精神世界提出严峻的挑战。

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

具体表现在:1.影响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大量的网络信息为青少年上网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

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

据调查显示,上网的青少年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

据《华商时报》报道,我国涉嫌性犯罪的青少年几乎全部观看到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情网站,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大多来自网络。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容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

另据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制造电脑病毒高手的认识,认为很了不起的占55.45%,认为行为不道德的占16.20%,认为是违法的占48.45%,“崇拜他,有机会也想尝试一下”的占6.40%。

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对制造病毒、恶意破坏网络的电脑高手持否定态度,但仍有不少青少年对此认识不清。

2.影响现实人际交往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交流的自由。

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交友的天地。

这种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

这种特点可以使青少年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情景来弥补。

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的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正是青少年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吸引力。

青少年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3.影响身心健康成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煅练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倒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

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青少年“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青少年“想”的思维方式。

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青少年差一些。

发表在美国心理学会会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玩暴力型电脑游戏有可能强化一个人的进攻心理、情感和行为。

根据调查:发现有10%的青少年对网络有强烈的心理渴求、上网行为不能自控、明显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等,这就是网络成瘾。

国外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发生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处在13—18岁年龄段、身心迅速成长发育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重灾区。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具体定义以及详细诊断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专家们认为,网络成瘾的危害类似于毒品依赖,一旦形成,成瘾者便不能自拔,很难矫治。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面对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追根溯源,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其中内因包括网络自身和青少年自身两个因素,外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大环境影响三个因素。

(一)网络的快速复杂、虚拟隐蔽和自由开放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的混乱首先,网络的复杂性和快速性。

网络上既可以浏览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这种交互式的交流方式必然导致网络信息的繁杂混乱,而网络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有着无法预测的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

网络的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犹如身临其境的仿真画面,沉溺于其中的青少年在—人—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忽视了情感需要,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造成角色自我迷失的后果。

网络的虚幻与现实的严肃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影响青少年的生活自信心,使其难以适应复杂的现实社会。

同时,网络的隐蔽性使得隐瞒身份成为可能,这就为网络犯罪、现实道德规范失效、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提供了天然屏障。

再次,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记得一位学者说过,网络信息和金钱一样是没有国界的。

从表面上看来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给异质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通畅渠道,但却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比以前更为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