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睡眠障碍原因及护理干预【摘要】探讨影响老年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干预,养成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使睡眠障碍的症状得到改善,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障碍原因分析护理干预睡眠障碍是一种症状,可以分为入睡难、早醒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患者自觉未能得到充足的睡眠。
临床上, 衰老相关性睡眠结构改变的特点是睡眠效率降低、在床上的时间增多、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质量下降、觉醒频度和睡眠期漂移增多、夜间觉醒持续时间延长、打盹频度增加。
老年人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率在20 %~50 %之间,并因国家与地区而异。
在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损害生活质量,也是导致老年人其他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的原因之一。
同时,因失眠症可伴发心脏病、抑郁症、痴呆症和其他慢性病症,可使老年失眠症患者原发病情加重。
为了提高老年睡眠质量,近年来,国内护理同仁做了大量研究和改进,现将此方面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影响老年患者睡眠的相关因素1.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大,睡眠生理学将发生很多改变, 老龄化可伴有多数器官系统的生理储备下降,故老年人常不能抵抗以前能够忍受的较小的应激源。
这些改变也可出现在维持睡眠的系统中。
随着年龄的增加,可使提高睡眠质量的功能性储备减少的因素包括:活动量少、光照不足、唤醒阈降低、交感神经活动能力改变、昼夜节律改变、老年人发生各种疾病问题的频率增加、疾病负荷增加、生活储备降低等,故老年人睡眠不足的发生率较高[1]。
1.2 社会家庭因素社会家庭因素是影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激和各种生活事件如离开原工作单位, 经济、地位、生活习惯都发生变化, 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和忧伤感, 加之子女分居、配偶、老友和同事的患病和死亡,高额的医疗费用, 家人关心的缺失等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悲观、抑郁、思虑过度均可造成心理问题而引起失眠[2]。
1.3 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观察,发现多年来形成的不健康生活习惯也是造成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如过度饮酒、吸烟、晚餐过多或过少、睡前大量饮水引起夜尿次数增多,睡前喝浓茶、咖啡类等兴奋性物质等等导致夜间迟迟不能入睡。
由于这些制品的兴奋和利尿作用, 可引起睡眠紊乱[3]。
孙庆等[2]研究显示, 慢性失眠患者中饮酒者占4. 5%, 显著高于对组0. 8%, 提示长期、大量饮酒是慢性失眠的危险因素之一。
1.4 躯体疾病因素临床观察表明,80%以上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睡眠障碍。
凡因躯体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咳嗽气喘、皮肤瘙痒、尿急尿频、强迫体位、活动受限以及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内分泌代谢疾病、某些呼吸系统疾病等等均可导致睡眠障碍[4]。
心力衰竭可引起端坐呼吸及不时觉醒。
20% ~ 40% 的脑卒中患者表现为睡眠和觉醒的异常。
老年帕金森患者中失眠发生率高达80%[5]。
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夜间尿频是影响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
各种原发及继发性疼痛也可影响老年患者的睡眠[2]。
1.5 药物因素经常引起老年人失眠症的药物包括:拟交感神经药、类固醇、甲状腺素、精神安定剂、某些抗抑郁药物、β2受体阻滞剂和甲基多巴。
另外,为了治疗睡眠不佳,随着年龄的增加,催眠药的用量不断增加,镇静剂(尤其是苯二氮类) 可产生日间遗留效应,导致日间睡眠增加,并进一步破坏正常的睡眠,突然停药又可产生撤药后的症状加重[6]。
2 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2.1 纠正错误的认知行为对睡眠的认知紊乱常导致行为上的错误应对, 不良行为加剧了对睡眠的影响。
患者常为了多睡一些时间, 晚上过早上床等待睡意, 结果越等越焦虑、担忧; 为了尽快入眠, 排除杂念, 不断数数, 反而强化思维; 早上考虑如何得到充足的休息, 赖床不起, 加剧日间的睡意; 为弥补睡眠不足, 午间打盹, 干扰睡眠/ 觉醒节律; 认为睡前饮酒有助于睡眠,饮酒后虽然入睡快, 但打断睡眠的连续性; 怕催眠药成瘾而拒绝服用催眠药, 无奈地忍受失眠的痛苦; 听其他人介绍, 自行选择催眠药, 由于选择的药物不合适造成治疗失败。
这些都是失眠者常见的错误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
针对患者的认知缺失情况, 纠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 制定具有个体化的行为应对方式, 加强知识宣教[2]。
2.2 开展睡眠卫生教育,培养患者良好的睡眠习惯(1)制定作息时间表,建立有规律的活动和休息时间,根据病情白天适当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如散步、做操等,使躯体产生疲劳感,利于入睡,午睡不超过1h;(2)指导患者睡前1~2h停止紧张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不谈论兴奋的话题,不喝太多水,入睡前1h排尽小便,避免咖啡、浓茶等,饮一杯热牛奶,用温热水泡脚20min。
穿宽松舒适的棉质内衣,勤更换;(3)选择正确的睡眠姿势,采用屈膝右侧卧位,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呼吸舒畅,还可使心脏、肺和胃肠的生理活动降到最低。
(4)合理饮食,晚餐不可过饱或过饥;(5)特邀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暗示,模仿瑜伽冥想的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心情,放松全身的骨骼、肌肉、神经等松弛疗法[3]。
2.3 心理护理对于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担心疾病预后的患者, 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 关心安慰患者, 讲解疾病和睡眠知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而对情绪激动、焦虑的患者要耐心地倾听, 适当地应用倾听技巧, 让患者宣泄心中的情感, 达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通过与家属亲友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 想方设法获得这方面的帮助。
临床观察表明, 护理人员的耐心倾听,以及家庭、社会的支持, 会提高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2]。
2.4 基础病因治疗治疗老年人失眠的一般原则是: 优化所有慢性疾病的处理, 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
务必查明在最终导致失眠的共同途径中各种疾病和综合征的交汇点并予以病因治疗[7]。
2.5 药物治疗及注意事项治疗失眠的理想药物应具有迅速导眠、维持足够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且无宿醉反应和成瘾性。
可应用的催眠药包括: 短效苯二氮卓制剂与唑吡坦类药物。
老年人失眠应避免使用长效苯二氮卓类制剂, 如氟安定, 这类药物会引起依赖、失效、耐药和药物性失眠。
应充分认识对有严重肺部疾病、尤其对伴有SAHS 的老年人, 应用催眠药及抗抑郁药, 可增加SAHS的发作次数、时间及严重性。
催眠药还会引起认知损害、顺应性遗忘、减慢精神运动功能。
避免将苯二氮卓类制剂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合用而发生危险。
有报道, 难治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等共存症状时, Roth等建议用苯二氮卓类制剂加适量抗抑郁药效果更佳。
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及五羟色胺摄取抑制剂等新一代抗抑郁药如多塞平、曲唑酮等既能治疗抑郁症又能治疗失眠[8] 。
近来推出的新型苯二氮卓类受体拮抗剂如扎莱普隆, 其对老年失眠患者有明确的催眠作用, 并认为它在缩短睡眠潜伏期、维持睡眠和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药物治疗老年人慢性失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7]:(1)小剂量, 通常为成人的1 /2左右; (2)间断用药( 每周2 ~ 4次); (3)短期用药(不超过3~ 4周);(4)逐渐停药, 防止停药后复发; (5)尽量不合用2种以上催眠药。
2.6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及针灸、理疗等,对短期及长期失眠症均有一定疗效[9]。
例如,中药足浴能调节阴阳、通经活络、滋补肝肾,促进肾精闭藏和化生心神, 达到夜间阳入于阴而寐的目的。
足浴时药物的有效成分, 在适当的温度下, 经过一定时间渗入足部皮肤, 促使血管扩张, 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从而促进睡眠[10]。
3 小结睡眠是人类生存必需的重要过程,睡眠的好坏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与其身心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其确诊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彻底排查可治疗的基础性疾病,了解导致失眠的环境和社会因素。
条件适宜时,根据非药物长期干预的结果,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针对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改变老年人对睡眠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提高睡眠质量,使失眠症状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1] 柏秀玲,赵健康,张艳玲.老年人睡眠障碍的评估及治疗[A].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6 ,13 (1) :14[2] 王栋梅, 吴晓珂.老年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B].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 ,10 (14) : 3346[3] 刘春莲.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A].中外医疗,2009,07:122[4] 李志彬.住院老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J].广西医学,2004,26(10):1518~1519.[5] 赵忠新,黄流清.帕金森病的睡眠障碍[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 12( 4) : 2052 207[6] 匡培根.药物引起的神经精神不良反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1. 209―214.[7] 张燕筠.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治疗[B].职业与健康,2008,24 (19) :2083[8] 刘永华,伏杭江,葛才荣.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7, 27( 2 ): 190- 192.[9] 吴敏.失眠症诊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 2 50.[10] 李建英, 郑彩娥.中药足浴用于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护理与康复,2010, 5 :429[11] 彭娅.年睡眠障碍的现状及其护理干预.重庆医学,2010,39(9): 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