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财经类报纸的比较

英美财经类报纸的比较

英美财经类报纸的比较
——以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例
摘要: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都是全球著名的财经类报纸。

均创刊于19世纪80年代的《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经过100多年来的发展,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通过比较两报的的异同点,我们可以探索出我国财经类报纸发展方向。

关键词:英美财经报纸比较
一、发展概况
《金融时报》创刊于1888年,总部设于伦敦,每日发行量45万份。

以经济、金融报道为主,主并详列每日的股票和金融商品价格。

每日发布的30种股票价格指数被称作是判断英国金融、经济情况的重要晴雨表。

一般认为该报反映英国金融企业界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总部设于华尔街,日发行量达200万份。

《华尔街日报》是一家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侧重金融、商业领域的报导,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该报从创刊之日起,天天发布经济信息和股票指数,号称全球工商和财经类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二、内容风格
1、版面比较
英国《金融时报》经历多次大改版和定位调整后,目前形成了一套明确的写作
要求和编辑规范。

现在报纸一般分两大叠。

第一叠主要报导世界各地时事新闻,
第二叠则详细报导各地商业及财经新闻。

周六版的《金融时报》设有文化、艺术、
活动等专版。

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更为丰富,每天的版面至少四五十余版,相当于小报的
一百多版。

2002年扩大到了96版。

平时一般分为三大叠,A叠为“国内外新闻”
版组,B叠为“工商界”版组,C叠为“金融与投资”版组。

2、排版比较
在排版上,《金融时报》使用粉色报纸印刷,注重色彩,断裂行文,给人以轻
松的阅读观感。

而《华尔街日报》每天每个版面基本都分为六栏,有时甚至是一
般报纸版面编排忌讳的六栏一通到底。

每天数十个版面上,除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评论、表格、图表外很少见新闻图片,整个报纸成灰色调。

直到近年来,该报才
开始采用淡雅的彩色。

不同的排版风格反映了两报不同的出发点,《金融时报》希望通过色彩达到轻
松阅读的观感,而当初选择浅粉色印刷则是为了与竞争对手的报纸有所区别。

《华
尔街日报》常年以灰色调出现,则想让人们感受到它的严肃,认为这是一份值得
读者认真阅读的报纸。

3、风格比较
在写作风格上,两报都有自己成熟的体系。

《华尔街日报》的“倒金字塔式”(“华尔街日报体”)更为著名和被认可。

《金融时报》面对电视、网站新闻对纸质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力争尽可能多地给读者提供在其它地方不可能读到的原创性文章,并要求通过提供“增值”内容来做出特色,吸引读者阅读。

增值内容包括解释事实和深度分析,增加背景,采访独立人士和当事人以增强冲突、戏剧性效果,发表一些不同的观点,删除与主线不相关的内容,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引用与新闻相关的权威人士的生动原话。

增值内容通常体现在报道的拓展上,位于文章的第三段以后。

但由于强调“增值”,报道开头的写法随之有所变化。

《金融时报》要求文章开头不要超过40个字,而且一般还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新的事实和分析。

比较典型的开头是“发生了什么,读者为什么要关注”,例如:“到10月份,日本出口经受住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冲击,已持续7个月保持增长”“电信领头羊XYZ公司昨天解雇了3000名员工,观察家认为这是电信产业可能大动荡的前奏,并预测将引发大范围的破产”。

《金融时报》经营副主编、总编辑助理HugeCarnegy认为,比拼增值服务就是“把价值体现出来,不沉湎于事实”,要努力使报道有前瞻性,不仅仅要报道是什么,还要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告诉读者为什么?下一步会如何?不过,报纸要严格区分事实报道和评论。

他说,目前报纸存在应以事实陈述为主还是观点表露为主的争论。

同时,编辑们普遍认为,新闻报道和分析必须始终独立于评论和观点之外,这是《金融时报》追求的“诚实(Integrity)”标准。

与《金融时报》直接切入主题,讲事情与读者的关系不同,《华尔街日报》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开头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因人物的介入变得容易赢得读者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传播效果。

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
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
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三、办报理念
1、专业性与综合性
作为一家财经类报纸,《金融时报》只关注有重大发展和变化的财经事件,比如:大的合并、公司重组和管理层剧变、破产、成功案例、犯罪和教训以及经济转折点、
政策变化和能够对所有人产生影响的全球性事件(恐怖袭击、战争)。

报道的内容首
先要具备最大、第一、最新、最久等条件,还要有与众不同、跌宕有趣、有震撼力、
令人轻松愉快等特质。

《金融时报》推崇“有人不让发表的东西就是新闻,除此之
外都是广告”的原则,坚持“向世界宣示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而《华尔街日报》的理念在于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注重综合性。

4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执行总编巴尼美国《华尔街日报》基尔戈提出把报道范围从工商领域扩展
到“多少与谋生有关的一切方面”,扩展到工商领域的各个方面。

这样的办报理念
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一家严肃报纸,《华尔街日报》兼顾广泛性与可读性,例如总统候选人非婚生子女的揭露性报道,黑寡妇球腹蜘蛛的突发性事件等等。

2、品牌化
《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注重国外市场的开发与品牌优势的延伸,在全球市场进行报纸的发行,涉足手机、网络等新兴平台。

《金融时报》于英国、欧洲大陆、美国及亚洲印有当地英文版本,在全球23座城市拥有印刷点,每日发行量为408,544份(2009年9月ABC认证发行数据),为全球130万读者提供大量的新闻、评论及分析。

2000年起开始出版德文版的《德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设有自己的采编部门,2003年发行量约9万份。

但与美国《华尔街日报》相比,~在全球市场的发行表现出“重量不重质”的特点。

截止至2007年,《华尔街日报》的全球报系在全球设立了42个分社,拥有近600名记者和编辑。

整个报系全球付费发行量超过1900万份。

包括亚洲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欧洲版等等。

四、经验借鉴
两份百年财经类大报在多次改版创新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报刊体系与模式。

中国的财经类报刊起步较晚,需要在不断借鉴经验与结合自身实际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在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是贯穿于模式形成之中的,如对读者受众定位的确定,对目标市场的开发,自身内容与排版特色的形成等等。

这些也正是今天中国财经媒体需要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
华尔街日报/home-page
金融时报FT中文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