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腕管综合征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推拿科、康复科、针灸科、中医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腕管综合征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以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1]。
3 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本病好发于女性,常见年龄为30-60岁,一般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发病[2],优势手更易受累且程度较重[1]。
3.1.2症状及体征
本病特征性症状为拇指、食指、中指麻木、疼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进展性,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时加重,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于床边时症状缓解。
严重者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桡侧三指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等[1]。
3.1.3特殊检查[3]
3.1.3.1腕叩诊试验(Tinel征)
在腕横韧带近侧缘处,用手指叩击正中神经部位,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即为阳性。
3.1.3.2屈腕试验(Phalen试验)
患者肘部置于检查台,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自由垂腕,40秒后症状加重者,即为阳性。
3.1.3.3前臂正中神经加压试验
屈腕后再强力屈拇指、食指、中指或屈腕时拇指用力压食、中指尖,症状加重即为阳性。
3.1.4辅助检查
3.1.
4.1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从形态上反映病变的正中神经,且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大;(2)常规X线摄片可对腕管的外伤骨折提供诊断依据;(3)MRI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反映正中神经受压变性的程度。
3.1.
4.2电生理检查
神经-肌电图检查可发现正中神经在腕部的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的确定,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均有重要价值,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1]。
3.2 鉴别诊断[1]
3.2.1神经根型颈椎病
由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麻木区不单在手指,前臂也有感觉减退区;运动、腱反射也出现某一神经根受压的变化,但屈腕试验与腕叩诊试验(Tinel征)为阴性;颈椎CT或MRI检查示存在神经根受压表现可资鉴别。
3.2.2胸廓出口综合征
可有手部发麻或疼痛症状,但以尺神经支配的前臂和手的内侧、第4、5手指的侧面为主;患者往往伴有血管症状,如手指发冷、紫绀,桡动脉搏动较另一侧减弱;Adson试验阳性;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等可资鉴别。
3.2.3多发性神经炎
常是双侧发病,不限于正中神经,尺、桡神经也受累,呈手套状之感觉麻木区。
4.分期[1]
4.1早期
气血瘀滞,经脉不畅。
表现为拇、食、中指麻木,刺痛,感觉异常。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4.2中期
气血不足,肢体筋肉失养。
表现为鱼际肌萎缩,不能做抓、握、搓、捻等动作。
舌淡而
嫩,脉细弱。
4.3后期
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表现为桡侧三指皮肤发干、发凉、色泽改变,甚至溃疡形成。
舌淡,少苔或无苔,脉细弱。
5.治疗
5.1治疗原则[1]
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治疗的目的是对卡压的正中神经实施有效方法,以解除压迫。
5.2非手术治疗
5.2.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主要包括针刺治疗、电针治疗、温针灸、隔姜灸等治疗方法,早、中、后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均适用。
5.2.1.1针刺治疗(推荐级别:C)[2,4-8]
治则: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常用穴:阳溪、外关、合谷、劳宫等穴。
5.2.1.2电针治疗(推荐级别:C)[9-13]
治则: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常用穴:大陵、外关、阳溪、内关、合谷、劳宫等穴。
5.2.1.3温针灸(推荐级别:C)[14-16]
治则:温经散寒,疏经导滞,祛瘀散结,活血止痛。
常用穴:大陵、内关、阳溪等穴。
5.2.1.4隔姜灸(推荐级别:E)[17]
治则: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活血祛瘀。
常用穴:大陵、内关等穴。
5.2.2手法治疗(推荐级别:C)[1,18]
手法治疗种类很多,目的是提高软组织的耐力,改善肌萎缩,减轻局部压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效果。
对于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
注意事项:行局部手法治疗时手法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加重临床症状。
5.2.3药物治疗
5.2.3.1中药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