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管理论文篇一:城市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12级建筑一班 12150240117李雪霏城市社会学论文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什么是城市社会学的组成以及成好似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社会学是探讨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和生活方式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都市社会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流派。
城市社会学包括一下内容: 1.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和韦伯的思想只是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城市的反映,他们的思想也是比较幼稚的,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
如滕尼斯的“通体社会”和“联组社会”的概念,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的概念都过于绝对化,城市远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欧洲传统城市社会学思想可以说只是城市社会学的启蒙思想,但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传统城市社会学的核心和主要研究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对城市社会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移民大量涌入。
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样出现了严重的城市问题,美国城市社会学应运而生。
新学派对生态学派进行了猛烈地抨击,认为生态学派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适应而自动达到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
他们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作用,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集中,社会阶级关系与国家管理职能等。
新学派可分为两个学派,即“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管理主义学派”。
前者包括第一是卡斯泰尔的集体消费,是指用结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社会。
他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结构的表现,社会结构式由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系统组成的,其中经济系统起决定作用。
第二是哈维的资本运动三级环程。
包括初级环程,即资本向产业的投入和向消费资料的利润型生产的投入;次级环程,即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的投入;第三级环程,即资本向科教、卫生、福利事业等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
后者以雷克斯和保罗为代表,其研究将住宅作为阶级形成的基础,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70年代末该学派的研究开始停滞不前。
通过对城市社会学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理论学派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发展是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连的。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 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第二篇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它的思想渊源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
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尔、达伦道夫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作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和对立物提出的。
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的是社会的稳定和整合,代表社会学的保守派,那么社会冲突论则是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代表社会学激进派。
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流行于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
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社会交换理论同时也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因此,城市社会学通过了这些的发展及近化,变成了今天我们看见的成熟且统一的城设社会学。
[参考文献]康少邦、张宁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研究》1998年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现代西方社会学》,尹恩·罗伯逊,河南人民出版社。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21年城市社会学论文篇二:毕业论文:论城市社区管理论《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层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
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城市社区管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而受到普遍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不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予以重视。
我国从1983年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后才开始兴起。
近二十年来,虽然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已取得很大成绩,显示出传统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首先,在职能上,社区不能只限于贯彻上级政府的指意,对居民实施行政管理,而应该作为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社会治安,并向上级组织反映民众意愿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其次,在体制上,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带来的人口大移动,户藉与居住人员的分类现象日益显现,给社区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也使原有的居委会数量增多,功能不全,不能真正成为居住地人群的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
再次,在管理能力上,社区居委会干部由老、弱、妇组成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文化层次较高,经过专业培训,懂得现代社区管理,熟悉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来充实社区的管理。
社区干部经过调整、招聘、选举充实了一批文化程度较高,经过培训的优秀年轻人。
基本完成了社区体制改革的要求。
城市社区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基础组织。
二、加强城市社区管理的探索加强城市社区管理,要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为出发点,从建立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和与世界接轨的高度来考察。
在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管理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指导思想,推行以服务为中心的行政职能,理顺关系,完善社区的组织体系着手,逐步建立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1、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这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人是社区的主体。
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人这个中心。
因此,在社区管理上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上,重视与社区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卫生,医疗保健,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这是体现了社区管理的指导思想问题。
只有在管理上做到“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才能最终实现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心理归属,真正做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明确指导思想,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提高人的素质,一手抓改善人的居住环境。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概念,它通常包含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文化与思想)素质两个方面。
开展社区健身工程,设置健身场所,组织健身活动,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群众参加健身锻炼,打击邪教巫说的毒害,以提高居民群众的身体素质。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群楼文化、老年文化、节庆文化等社区文化活动,组建业余文娱队伍,少年宣传队,不定期的开展文化宣传活动。
针对社区居民老龄化现象,建设老年活动室,成为老年居民的活动中心。
寓教于乐,融合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群众的心理素质。
提高了人的素质,就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品位,打下了社区管理的坚实基础。
所以,要把它作为加强和改善社区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
居住环境的优化,同样是刻不容缓的。
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生态环境和可持继发展问题。
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创造一个优美、清新、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十分必要。
社区治安环境和治安秩序好坏,也直接影响居民居住质量。
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就保证了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在提高居民法制观念的同时,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治安队伍,是社区稳定和安全的保障。
2、推行以服务为中心的行政职能,城市社区行政职能应以管理为中心还是以服务为中心,一直在理论界存在着争论。
社区建设起步较早的英美各国,行政模式普遍从管理行政转向服务行政,现在,社区行政职能只是管理的观点已不合时宜。
强调服务行政,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
它对居民福利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可持继发展,都起到关键作用。
3、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城市社区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中。
总体而言,有纵向的关系和横向的关系两个方面。
纵向关系,主要是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三者的关系。
区政府对社区实施全面领导,街道接受区政府的委托,对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执法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对社区办的事务,放权由社区居委会依法行使。
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而言,它并不是一级行政性单位,它开展工作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而只能依靠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群众自觉参与。
因此,民政部提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从而做到职责与权利的统一。
4、建立与完善社区的组织关系,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是加强社区管理的组织保证。
社区的组织体系一般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策层)、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居民委员会(执行层)和社区党组织等组成。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最高的民主权力机构,由社区居民经过普选产生的代表组成,凡是社区的重大事项,诸如社区居委会的组成、社区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总结,社区财政收支的预算与决算等等均需由代表大会选举或审议,形成决议方能生效。
充分发挥代表大会的决策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居民关心社区,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与参与精神,把社区真正看作是自己的家园,爱好家,管好家,建设好家。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是社区的议事协调机构,其成员由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知名人士等组成,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聘请产生,主要职责是:(1)讨论社区内的重大事件,并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授权下,对其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