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荧光分析法.ppt

荧光分析法.ppt


续前 荧光分析法分类:根据光源不同进行分类
激发光源
紫外-可见光
X射线
原子特征谱线
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法(Molecular Fluorometry) X射线荧光法(X-ray Fluorometry) 原子荧光法(Atomic Fluorometry)
荧光分析法与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比较
相同点 本质
不同点 灵敏度 选择性
荧光光谱的特点(重点)
(1)斯托克斯位移:荧光发射波长总是大于激发波长。 原因:无辐射跃迁能量损失,包括振动弛豫和内部能量转换等
(2) 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原因: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产 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图)。
③溶剂粘度σ ↑ ,φf↑,F↑
续前
给电子基团
3、pH影响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4、荧光熄灭的影响 荧光物质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 降低或熄灭的现象。引起荧光熄灭的物质为荧光熄灭剂
常见的熄灭剂有: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以及硝基化 合物、重氮化合物、羰基化合物。
ν=4
ν=3 ν=2 ν=1 ν=0
ΔEΔΔ4EE3 2 ΔE1
S0
蒽的能级跃迁图
返回
11.2.3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结构中有共轭π→ π*产生的K带,
能吸收紫外-可见光
(2)具有一定的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磷光
续前 1、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exation)
过程:从电子激发态的某一振动能级以非辐射跃迁的方式, 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为振动驰豫
特点:发生在同一个电子能级内不同振动能级间的跃迁;时 间约10-12秒。

返回
续前 2、内部能量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 过程:当两个电子的能级非常靠近,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 时,电子常常由高电子能级以非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 电子能级,这种过程称为内部能量转换 特点:发生在非常靠近的两个电子能级间,他们的振动能级有 重叠;时间约10-1~10-13秒。

续前
注: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通过振动弛豫和内部能量 转换,均回到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过程:振动弛豫→内部能量交换→振动弛豫
返回
续前 3、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
过程:处于激发态的电子自旋方向发生改变,而使电子能级的 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特点: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振动能级重叠时,产生体系间
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
荧荧光光光光谱 谱
返回
续前 5、磷光(phosporescence)
过程:电子由三重态的第一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基态的 任一振动能级而发射的光量子为磷光
特点:发生在激发三重态最低振动能级与基态之间。分子在三 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上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发射时间约 为10-4~10 s。
返回
续前

λex=205nm λem=278nm Φf=0.11

286nm 321nm 0.29

356nm 404nm 0.36
联苯φf=0.2
芴φf=1.0
返回
11.2.4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界因素
1、温度:低温,φ f↑。 原因:温度T↑,分子运动加快, 磁撞几率↑无辐射跃迁↑
2、溶剂: ①溶剂介电常数↑,极性↑,n→π *,Δ E↑,φ f↓,λ ↓ π →π * Δ E↓,φ f↑,λ ↑ ②溶剂含重原子或溶解氧(CBr4等),体系间跨越↑。 使φf↓,甚至熄灭。
续前
跃迁类型的比较
跃迁类型 基态→激发单重态S*
所需能量

自旋方向 跃迁几率
不变 接近于1
基态→激发三重态T* 小 改变
10-6(光学禁阻)
续前
二、荧光的产生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返回到基态共有以下几种途径:
回基态途径
无辐射跃迁
1
2 36
振动 弛豫
内部能 量转换转换
辐射跃迁
45
荧光
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所得的光谱。 方法:固定发射光波长λ em,依次改变激发波长λex,测
荧光强度F,以F-λ ex作图得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 发射光谱:(荧光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λ ex,依次改变发射
波长λ em,测荧光强度F,以F-λ em作图得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上的λmax是定性定量的依据
22 多重性 M 1
三重态:两电子自旋方向相同, 自旋量子数分别为 1 和 1
22
triplet state 总自旋量子数 S 1 1 1
22 多重性 M 3
续前 基态单重态S0

π*

激发单重态S*
π* π*
激发三重态T
π
π
π
A
B
C
单重态和三重态电子分布
A:基态单重态 B:激发单重态 C:激发三重态
• 基本理论:溶液荧光光谱的特征;物质发射荧光的条件;荧光 定量分析的依据、条件及方法
• 熟悉: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分子结构和外界条件)
了解
• 荧光分析仪器
(1)光电荧光计
高压 汞灯
将不需要
低荧光的玻
的光滤去
璃或石英制
成,四面透


透 镜
滤 光
光。 样 品 池

高压Hg灯, 产生线光谱
电表 光电荧光计光路图
第二滤光片
光电 管
只让荧光
照射到检 测器上
续前 (2)荧光分光光度计
氙灯
样品 池
检测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光路图
•固定激发波长λex ,扫描荧光光谱,找荧光光谱λmax 。 •固定荧光光谱λmax,扫描激发光谱,找激发光谱λmax 。 •固定激发光谱λmax 。扫描荧光光谱,找荧光光谱λmax 。
荧光 分子光谱 发射光谱 10-8~10-10g/ml

可见紫外 分子光谱 吸收光谱 10-5~10-7g/ml
一般
返回
11.2 基本原理
11.2.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11.2.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1.2.3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1.2.4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1.2.1 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硫酸奎宁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a)与散射光谱(b)
激发320nm
激发350nm
荧光448nm
荧光光谱
瑞利光320nm
散射光谱
拉曼光360nm
瑞利光350nm 拉曼光400nm
返回
11.3 荧光定量分析
1、荧光测定方向:激发光源垂直方向,避免透射光干扰。
受激后,可在各个方向发 射荧光,在透过光的方向 不易测定F。
荧光效率只能为0~1 荧光效率低的物质可能有强的紫外吸收,但所吸收的能量
以无辐射跃迁的方式释放,不出现荧光发射;
2.分子结构对荧光的关系 (1)跃迁类型:
→ *是强吸收带,电子跃迁几率大,荧光效率高; n → *是弱吸收带,电子跃迁几率小,产生的荧光极弱;
(2)共轭效应:
提高 → *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
2、荧光强度与浓度关系:(稀溶液)
F 荧光
荧光强度F与溶液吸收光能的程度以及溶液中荧光物质的量子
效率有关。
若荧光物质浓度很小,满足Ecl<0.05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
浓度成正比
F = k (I0 - I)=KC
返回
11.4 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
1、荧光仪器简介:
四个部分:激发光源、样品池、双单色器系统、检测器。
续前
(3)荧光光电计与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比较
激发光源 激发单色器 发射单色器
检测器
样品池
光电荧光计 荧光分光光度计
汞灯
氙灯
第一滤光片
光栅
第二滤光片
光栅
光电倍增管
石英、玻璃池(低荧光的玻璃)
返回
小结: 掌握
• 基本概念:荧光、振动弛豫、内部能量转换、外部能量转换、 体系间跨越及磷光;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的跨越(S1*→T1 )。 结果:这种跨越会导致荧光强度减弱,甚至熄灭。
续前 影响体系间跨越几率增大的因素:
含重原子的分子(如碘、溴等),体系间跨越最为常见。 原因:高原子序数的原子中,电子的自旋与轨道运 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大,有利于电子自旋反 转的发生。
在溶液中存在氧分子等,这些顺磁性物质也能增加体 系间跨越的发生几率。

续前
返回2 返回
11.2.2 激发光谱与发射(荧光)光谱
——荧光物质分子的两个特征光谱
发射波长
激发波长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F~ ex 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F~ em
激发光(谱二:)(与激吸发收光光谱谱类与似荧)表光示光不谱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
续前 6、外部能量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
过程:如果分子在溶液中被激发,激发分子之间、分子与溶剂 之间会发生碰撞而失去能量,这种非辐射跃迁的过程称 为外部能量转换
特点:发生在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和基态之间;所需时间约 为10-7~10-9秒。
结果:导致荧光或磷光减弱,甚至熄灭
(3)刚性共平面结构:
刚性共平面结构,电子共轭性增加,荧光强度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