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17课18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17课18课教案

②〔歇〕消散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3.三读理结构。

(1)生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先写,再写,最后写。

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3)检查背诵。

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做适当点评。

三、品美点总写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突出一个“美”字,总领全文。

接下来的文字无不围绕它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你发现了本文的美了吗?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美”的句式,说几句赏析语言。

(出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教师提示: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可这样赏析,如:(1)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

文章短小精焊,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经纬分明,脉络贯通。

(2)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

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

(3)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

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4)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四、悟感情1.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则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要点:学习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赏析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入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

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什么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板书题目:记承天寺夜游)2.说说你知道的苏轼。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三年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招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本文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二、读一读,初步感知1.听读。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和停顿。

(2)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①掌握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g)②把握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仿读。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初步感知课文。

(2)选两名自愿朗读者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讲一讲,了解内容1.解题。

顾名思义,《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作者与谁同游?经历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2.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讲解文意,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交流,相互质疑。

4.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5.请一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作补充评价。

6.教师强调一些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1)念无为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7.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四、品一品,赏析妙语1.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

开头便写到“月色入户”,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小组合作探究(出示探究题目):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删一删,品修辞: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2)添一添,品意境:在原句后添上“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好不好?为什么?五、说一说,领悟感情1.作者通过对月色的描绘,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清幽淡雅的意境。

此时,他的心情如何?除此之外,作者在这篇短文里还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先找到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句,再说一说作者的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的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3.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可引申提问: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闲”?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步于中庭看清“竹柏影”。

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4.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庭中景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我们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即使命运的安排对个人来说,可能不很公平,也不能失去了拼搏进取的勇气,在逆境中要看到希望,要懂得如何去面对困难,接受命运的挑战。

总之,作者能在被贬的情况下并没有“借酒浇愁”,消沉下去,而是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作者的豁达心境可见一斑。

让我们带着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再次朗读这篇短文。

5.生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评一评,比较意境1.男女生分组背诵两篇短文。

男生背《记承天寺夜游》女生背《答谢中书书》2.比较阅读。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

你更喜欢哪一篇?请简单谈一谈。

七、品味写景的妙处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

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八、课外积累:请收集与“月”有关的古诗词,比较不同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什么不同?体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九、小结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

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

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

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一、导入:钱塘江潮“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乃天下第一大观潮胜景,古今盛事。

今天我们来学习周密写的《观潮》,看南宋时期钱塘海潮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二、作者简介周密(1232~1308)宋末词人。

字公瑾,号草窗,祖籍济南(今属山东),流寓湖州(今浙江吴兴县)。

尝居弁山,自号弁阳啸翁,又号萧斋、四水潜夫。

理宗淳祐中为义乌令,景定初任浙西帅司幕官。

不久去职,退居湖州。

度宗咸淳中,监杭丰储仓。

宋亡不仕,移家杭州,与王沂孙、张炎、仇远等人共结词社。

著作颇多,以辑录旧闻为主,《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云烟过眼录》等,都富有学术价值,所选《绝妙好词》,也保存了不少词人的作品。

词集有《频洲渔笛谱》二卷,又名《草窗词》。

诗集有《草窗韵语》,又名《蜡屐集》。

周密和吴文英(梦窗)齐名,旧称“二窗”。

其早期词作多表现旧时文人所谓风雅生活,立意不高,但音律和谐,文字精美,“独标清丽,尽洗靡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