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高二第一册地理教材说课范围:我说的教材范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册。

一、说课程价值
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是以人文地理知识为骨架编写的,它主要包括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1.知识构建功能:本书内容涉及与人口、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关的地理问题,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整本书用“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标题,醒目地标明各人文地理分支中的重点问题,各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2.能力培养功能:教材中设有“自学园地”----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活动课,极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

以及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本教材广泛运用了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专用图表分析,定量评估,模式分析,自然与人文综合分析等人文地理基本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3.实践操作功能:实践性操作性强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

教材运用绘制图表,设计方案、社会实践调查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后活动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信息动手绘制新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据此分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在第六节的课后活动中,请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的流动人口状况,写一分调查分析报告。

4.心理教育功能:新教材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单元内容的编写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教材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增加了大量的图幅和资料。

观看图片可以对知识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阅读有关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

由此做到,先体验感知,进一步感悟理解。

5.情感教育功能:本教材注重了对高中地理教育功能——“协调人地关系”的深化。

每一单元每一节内容无不渗透着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材采用图片、资料、社会调查活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渐增大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说课程价值的达成度
1.内容选取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科分支很多,教材主要选取其中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经济地理来作为教学内容。

教材编选了丰富翔实的人文地理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促进起更好更快的认识世界,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其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内容组织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从内容安排上看,本书是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编写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安排人口地理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繁衍,迁移等基本活动的。

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

再次,安排文化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文化传播的基础之一,是人口的迁移。

城市的居住活动,生产活动,是建筑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一。

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的综
合性,逐步提高对人文地理的认识水平。

教材将学习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有机结合。

如此安排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形式特征对课程价值实现的支撑度:本册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不拘一格,知识的呈现除安排在正文部分外,还有机的穿插在图象、活动、阅读材料之中,图文并茂。

同时,每节课之后都有课后活动,且形式多样,不仅有讨论、图表绘制、判断,还有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等。

三、对教科书的加工和处理
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转变”是落实“课改精神”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教师、教材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三大要素。

要想达到“四个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和教材。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教材也应与之相适应。

本册教材从内容选取、内容组织、形式特征上看,较旧教材都有较大改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践操作性有待于加强: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感知问题能力、探究问题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所要学习的知识形成直观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发散活跃自己的思维,进而形成能力。

新教材的实践操作性较旧教材有所加强,但是个别章节仍显不足。

如,第一单元第一节的课后活动中,应建议学生留意所在生活区域内人口的结构情况,分析人口类型是否已进入了现代型;第三节和第五节中也存在类似问题,所以教材应在必要的环节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增强实践操作性。

2.个别知识点诠释不清:
第一单元第一节中说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现代型,至于我国人口类型的具体现状和发展过程则没有很好的说明。

是我国各区域人口都进入现代型还是部分进入现代型,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疑问。

在教材中找不到具体的依据,教材对此知识点的阐述似乎有些笼统。

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对于付租能力问题的诠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工业区的产值很高,而住宅区内居住的绝大部分是工薪阶层,那么工业区的付租能力一定比住宅区高。

但是,按照图2.13所表达的含义,付租能力的顺序应该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教材对此也做了解释,但是没有从应有的角度加以解释,学生在学习时障碍很大。

类似的问题还有,如,人口迁移问题,没有给以明确的时间界定,使有些问题摸棱两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