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华教师被骗千万

清华教师被骗千万

“清华教师被骗千万”戳破的诈骗幻象朱昌俊8月31日,一则由清华大学液晶大楼物业服务中心发布的“警情通报”在网络上热传,引发网友关注。

通报称,8月29日晚上23点25分,中关村派出所110接报,海淀区蓝旗营小区清华大学一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

记者向海淀警方求证属实,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具体情况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通报。

(8月31日《法制晚报》)如果要评选奥运会后,舆论场中的最热门词汇,恐怕非“诈骗”莫属。

只是,从包括徐玉玉在内的多位大学生学费被骗,到这次清华大学教师被骗千万,那些将被骗原因推给个人贫困和智商的论调,应该可以休了。

堂堂最高学府的教师也会被骗,且被骗的还不是一万两万,至少戳破了两层社会对于诈骗的认知幻象。

一来,被骗与否,真的与个人“智商”和身份没有直接关系;二来,在“骗子”眼中,下手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利益考量。

事实上,在一个蕴藏着高受骗风险的社会,将个人的被骗上当归咎为贫穷和无知,要么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化,要么是智力上的懒惰。

这种对于受害者的“自身原因”的强调,既显得冷漠,也回避了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从来没有哪个社会骗术的消除,是单靠被骗者个人素养的提升来解决的。

一个正常的社会恰恰是应该可以让人放下不必要的心理戒备,而非设置过高的警惕阈值来抵抗外部风险。

称当前的电信诈骗具有普遍性,已非夸张。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相当于每3人中就有1人接到过诈骗信息。

而目前在我国从事网络诈骗产业的人数至少有160万人,“年产值”超过1100亿元。

从中不难发现,诈骗已经非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偶然作案,也非专门针对某个人群,而是呈现出企业化、产业化、大撒网的特征,并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涉及个人信息、电信安全等多个领域。

面对这样一张高度专业化和普遍化的骗术网络,如果仅仅只是苛求个人提高警惕,显然无异于缘木求鱼,也削弱了公共部门对于防范和惩治电信诈骗犯罪所应该负起的责任。

电信诈骗精密化和普遍化的背后,是社会治安和秩序维护的新转向。

过去,谈到社会治安,我们侧重的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秩序与街头暴力。

但在信息社会,对于社会安全秩序的冲击更趋精密化与隐蔽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就体现为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的诈骗。

但目前无论从公共治理,还是从社会观念来看,对这种转变的认知与行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

电信诈骗在很多人看来仍仅是只能骗骗“智商低”的人的小伎俩。

所以,在社交平台上我们乐于转发那些“把骗子骗得想哭”的段子化信息,当诈骗发生后,我们习惯将之视为是受害者交的“智商税”。

类似的潜在的社会心理,一方面消解了骗术的真正危害和防范难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社会对于骗术的预防。

一些人所谓的“防骗宝典”,不过就是信奉不再相信任何陌生人。

然而且不说这种“他人即地狱”思维的潜在危害,在一个陌生人社会,对于陌生人的界定从来会因时因人而异,其实际效果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电信诈骗,本质是信息社会的犯罪。

要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犯罪的蔓延,只能依赖于公共防治网络的缜密化。

这既包括对于犯罪行为的精准打击,也包括相关预防体系的建设,比如信息安全的保障,安全责任的落实,防骗教育的跟进。

且由于这一犯罪所牵涉到的诸多领域的失范,对之的应对,仅仅依靠公安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公共部门对它的危害性与现实发展程度是否有足够的预判。

当前电信诈骗案的破案率只有3%,无疑敲响了警钟。

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分析诸如黑手党这样的犯罪社会组织所构成的“秘密社会”时指出,对“秘密社会”的最大消解,是社会大系统的健全——正当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正义可以得到伸张。

在某种意义上,电信诈骗的大面积存在,也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社会危害的“秘密社会”。

只是,面对这一几乎“防无可防”的秘密社会网络,正义的伸张,不能只再倚赖个人的自求多福了。

“清华教师被诈骗”勿因身份标签影响价值判断杨朝清近日,一则由清华大学液晶大楼物业服务中心发布的“警情通报”热传。

通报称,29日23点25分,中关村派出所110接报,海淀蓝旗营小区清华大学一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1760万元。

记者从警方获悉,清华教师被电信诈骗属实,警方已介入调查,正全力开展工作。

(8月31日《新京报》)在一个“标签论”盛行的时代里,“清华教师被诈骗”很容易成为舆论焦点。

一方面,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金字塔中,清华大学处于塔尖,清华大学的教师大都是社会精英,“智商高的也被骗”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一个大学教师拥有如此丰厚的财富,难免让人“嫉妒羡慕恨”,甚至会引发一些人利益固化、阶层鸿沟拉大的“惯性联想”。

被诈骗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财富损伤,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伤害;在狡猾的骗子面前,遭遇诈骗的清华教师明明是一个弱者、一个受害者,却由于“清华教师”的耀眼光环、“被骗1760万元”的诱人财富,演变为一个强者。

“清华教师被诈骗”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同情与声援,反而遭遇了娱乐化的调侃与恶搞。

在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的当下,高校有不少师生成为受害者。

在武汉的一所大学里,也有一位老师被诈骗了一百多万元。

在教育分层中,清华教师处于高端位置,并不意味着他在预防诈骗上也处于高端位置--那些缺乏生活经验和风险防范能力的大学老师,在与流程化、团队化、技能化的诈骗分子的对抗中败下阵来。

我们渴望真相,但真相通常被喧嚣遮蔽着;我们渴望理性,但理性往往被某种观念所酿造的情绪所左右。

倘若这位清华教师出身寒门、家境困难,如果他被诈骗的金额少一些,在舆论场的待遇就会截然不同。

价值判断本应以事实为依据,却异化为因人而异的“看碟下菜”,这何尝不是一种“双重标准”?在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的当下,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的合法利益,都容不得非法侵犯。

高校教师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整体,他们有着鲜明的差异。

在经济市场化、人才流动化的今天,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尽管在学历差别上并不大,但在财富上却可能相差悬殊。

有的教师主要依靠工资和津贴,收入来源很单一;有的教师收入渠道却很多元化,既有工资津贴,也有父母赠予、房屋租赁、投资理财、科技成果转化……只要这些收入正当、合法,我们没有必要患上“红眼病”。

更何况,财大气粗的高校教师,并不多见。

不因身份标签区别对待,不以财富多寡的“双重标准”来进行价值判断,才是一个成熟、理性社会应有的姿态。

不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每一个诈骗受害者都需要得到公平地对待。

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别打错了板子李长需8月30日,网传一则“警情通报”称,清华大学一老师被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

北京市海淀区警方当晚10点30分通报称,已经介入调查,正在全力开展工作。

看了这条新闻,还真有点震惊。

话说徐玉玉悲剧之后,陆续上当受骗的,不乏其人。

唯有这起被骗事件,再次掀起舆论的一个高潮。

原因不难猜测:一是被骗者是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智商不是一般的人;二是被骗的不是一万两万,而是令人惊诧的1760万。

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正击中了舆论的兴奋点。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人们的关注点,却不是被骗这个值得同情的事实,而是其他的方面。

在一些人眼中,清华大学的教授,那是顶尖的智商,却被骗了这么多钱。

“这个老师好有钱”,却有点“很傻很天真”,大有“你傻你活该被骗”的意思。

还有一些人质疑这个教授怎么做学问的,怎么能够赚这么多的钱?八卦清华教师的工资待遇,解析教授们的挣钱门径,感叹教授们的贫富差距,口水漫天飞,让人感觉越来越不对路了。

这有点跑偏了。

教授被骗了那么多的钱,本来够窝心的了,不但没有得到丝毫的同情,还遭到了一大圈的质疑。

在北京那地方,一个顶级大学的教授,挣个一千万两千万的钱,应该也不算多大的问题。

比如早些年买一套房现在卖了,一两千万顷刻到手。

据说该教授就是刚卖了房子,就被骗子盯上了。

这说明不是教授“太傻太天真”,而是骗子太狡猾了。

这也让我们认识到,现在的骗子团伙,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智商能抵御的了,他们掌握了大量优势和系统的漏洞,不断地“开发”出新的圈套,达到了令人防不胜防的地步。

我们往往高估了受害者的防骗能力,也低估了诈骗犯的行骗能力。

让一个公民全面无死角地掌握防骗技能,这不现实,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更无益于对电信诈骗的认真治理。

不去指责骗子的狡猾,却去批判被骗者的愚不可及,打错了板子。

要知道,骗子的行骗行为跟被骗者的智商与身份无关,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根据相关数据,2015年我国接到诈骗信息的人数高达4.38亿,相当于每3个人中就有1人接到过诈骗信息;而我国从事网络诈骗产业的人数至少有160万人,“年产值”超过了1100亿元。

从中不难发现,诈骗这个“事业”已经呈现出企业化、产业化、大撒网的特征,行骗者并不分你是学生还是教授,抑或其他行业的人。

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建立缜密的精准预防和精确打击体系,如何改观现在只有3%的电信诈骗案破案率,而非去调侃一个本该得到同情的受害人。

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舆论为何“歪楼”王石川此前,不少人指责因电信诈骗上当的人“愚蠢”,清华教师受骗的案例告诉人们,聪明人也可能被骗。

骗子让人防不胜防,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被骗。

8月30日,网传一则“警情通报”称,清华大学一老师被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

北京市海淀警方当晚10点30分通报称,已经介入调查,正在全力开展工作。

(《京华时报》8月31日)看到这条新闻,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浏览网友跟帖可以发现,多数网友不是同情该教师的不幸遭遇,而是对被骗金额颇感兴趣,甚至追问一名老师为何有如此多的现金。

如果只是单纯好奇,倒还罢了,但是一味质疑该教师有这么多钱,就把关注点跑偏了。

被骗1760万元,确实有诸多新闻看点,但事件本是老师被骗,电信诈骗再添恶例。

无论被骗1000元还是被骗1000万元,谴责的矛头都应该对准恶贯满盈的电信诈骗,并且弄明白为何清华大学的教师也栽在骗子手里。

能在中国顶尖名校从教,智识一般没有问题,却中了骗子圈套,足以说明骗子善于设置陷阱。

此前,不少人指责因电信诈骗上当的人“愚蠢”,清华教师受骗的案例告诉人们,聪明人也可能被骗。

骗子让人防不胜防,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被骗。

不指责骗子狡黠,却批判被骗者愚不可及,属于打错了板子;不去谴责骗子制造罪恶,却质疑清华教师哪来那么多钱,让人想到鲁迅的一段话,“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荒谬的逻辑很相似。

其实,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逞凶,如何抓住骗子。

被骗清华教师的钱究竟从何而来?据报道,被骗老师今年53岁,住在北京蓝旗营小区8号楼。

一些清华师生称,“其实这是被害老师的卖房款,要不谁有那么多现钱?”“刚卖了房子,被骗子以手续不全涉嫌偷税及诈骗为借口行骗。

”如果此说属实,就能解答该老师何以有那么多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