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与方法、形态与结构学术语1 原则与方法1.1 原则1.1.1 参考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植物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试行)。
1.1.2 结合当前需要,以满足热带经济作物描述、评价、鉴定和果树育种需求为主,兼顾生产需要。
1.1.3 优先考虑我国现有的研究基础,兼顾到与国际交流和发展的需要。
1.1.4 参考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和国内发布的有关热带、亚热带果树描述符。
1.2 方法与要求1.2.1 描述符类别分为6类。
1 基本信息2 植物学性状3 农艺性状4 品质性状5 抗逆性状6 抗病虫性状7 分子标记8 细胞学特征1.2.2 描述符代号描述简表中描述符代号由描述符类别加上两位顺序号组成,如“101”、“202”、“301”。
1.2.3 本规范采用国际单位 。
1.2.4 本规范文本中,数量性状描述符所采用的单位在其后的[ ]里,质量性状有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其后有相关解释。
1.2.5 本规范文本中,描述符的代码是有序的,如对持续变化的数量性状的描述,采用从细到粗、从低到高、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描述。
如颜色时从淡到浓,抗性性状的描述则从弱到强等。
1.2.6 “0”作为描述符时,表示没有该项或者该项未获得。
例如:如果一种种质不能形成花,下面花颜色的描述符将记录为 01 白2 黄3 红4 紫1.2.7 特征缺失或具备记录如下:0 缺失1 具备1.2.8 植物学形态描述符有模式图。
1.2.9 日期表示为YYYYMMDD格式。
YYYY-----代表年MM-------表示月DD-------表示日1.2.10 经度格式为DDDFF,纬度格式为DDFF,其中D为度,F为分,后面标明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12136E”,“3921N”;如果“分”的数据缺失,则缺失数据要用连字符(-)连结,如121-E、39-N。
1.2.11 描述符按照性质分为3类。
M 必选描述符(所有种质必须鉴定评价的描述符)O 可选描述符(可选择鉴定评价的描述符)C 条件描述符(只对特定种质进行鉴定评价的描述符)2 形态与结构学术语2.1 木薯2.2.1木薯茎的内部构造(图1)图11.皮层2.表皮3.木质部4.髓2.2.2 木薯花序(图2)图21.初生苞片2.雄花3.花梗4.雌花5.花序梗6.小苞片7.花序轴2.2.3木薯花(图3)图3A 雄花 B雌花2.2.4 木薯种子(图4)图4: 木薯的种子2.2.5 木薯的根系(图5)图51茎2 薯柄3 根颈4 块根5 吸收根2.3甘蔗2.3.1蔗茎(图6)图61 节2 节间3 芽4芽沟 5 生长带 6 根点 7 叶痕 8 蜡粉带9 木栓裂缝 10 木栓斑块 11 根带 12 生长裂缝 13 起根2.3.2 蔗叶的构造(图7)图71叶片 2叶中脉 3肥厚带 4叶舌 5叶耳6外叶耳7叶鞘 8鞘基 9节面2.3 椰子2.3.1 果实(图8)图81 长圆形2 卵圆形3菱角形4 圆形2.4 咖啡2.4.1 叶子(图9)图91 倒卵形2 卵形3 椭圆形4披针形5其他2.5油棕2.5.1果实(图10)图101. 厚壳种2. 薄壳种3. 无壳种2.5.2果穗(图11)图112.6胡椒2.6.1 果实(图12)2.6.2 花穗图12Ⅰ.果穗 Ⅱ.果实外形 Ⅲ.果实纵剖面1.胚 2.内胚乳 3.外胚乳 4.种子腔 5.种皮 6.果肉 7.外果皮1.花药2.花丝3.花穗4.柱头5.花药6.雄蕊7.子房8.苞片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1 适用范围1 本规范规定了木薯、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符及分2 本标准适用于7种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数据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的制定,以及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的建立。
2 规范性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而版本。
凡是不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2部分:国家地区代码 前所用名的代码 Coffea arabica ).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ces.3 定义3.1 热除热牧草、热带花卉、热带蔬菜、南药以外的主要经济作物的统称。
主要包括甘蔗、木薯、油棕、咖啡、胡椒、剑麻、椰子等。
本信息:源的基本情况描述信息,主要包括全国统一编号、种质名称、学名、原产资源的主要植物学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植株树形、主干、叶片形态及花、甘蔗、椰子、咖啡、胡椒等7种热带级标准。
质量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注日期的引用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植物种质资源共性描述规范ISO 3166-1 国家和他们的地区名的代码表示法 第1部分:地区代码ISO 3166-2 国家和他们的地区名的代码表示法 第ISO 3166-3 国家和他们的地区名的代码表示法 第3部分:国家以GB/T 2260 全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表 GB/T 12404 单位隶属关系代码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1966, c. 1986. R.H.S. Colour Chart [ed. 1, 2].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London.IPGRI . Descriptors for coffe(IPGRI .Descriptors for Sugrarcane.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ces.IPGRI .Descriptors for Cassava.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ces.IPGRI .Descriptors for oil plam.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ces.IPGRI .Descriptors for coconut.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ces.IPGRI .Descriptors for pepper.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ces.带经济作物:带果树、热带3.2 基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地、种质类型、种质主要特性和用途等描述符。
3.3 植物学性状:热带经济作物种质果实、种子等器官形态性状。
3.4 农艺性状: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包括物候期、开花座果习性资源主要商品品质、感官品质和营养品质性状,包括果实硬度、可食含量等。
44.1 种质编号种质资源的全国统一编号 种质资源在种质库中的编号 种质从国外引入时赋予的编号名称质的汉语拼音名 种质所属的科名 种、产量、丰产性和耐贮性等。
3.5 品质性状热带经济作物种质率、风味、酸甜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总酸含量、Vc 3.6 抗逆性状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对各种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或抵抗能力,包括抗寒、抗旱、耐涝、抗风等抗性性状。
3.7 抗病虫性状热带经济作物种质资源对各种生物胁迫的适应或抵抗能力,主要包括重要的病虫害种类。
基本信息4.2 库编号4.3 圃编号种质资源在种质圃中的编号4.4 采集号种质资源在野外中的编号 4.5 引种号4.6 种质名称 种质的中文名称4.7 种质外文 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或国内种4.8 科名4.9 属名或亚属名种质所属的属名或者亚属名 4.10 学名种质的学名 4.11 种质资源类型 种质资源的类型 4.11.1 野生4.11.2 半野生种 4.11.3 地方种 4.11.4 引进品种 4.11.5 选育品种4.11.7 其他 4.12 主要特性1 高产2 优质3 抗病4 抗虫5 抗逆6 高效7 其它4.13 主要用途4.14 选育品种(系)的血缘关系。
4.15 选育品种(系)的单位名称或个人。
品种(系)培育成功的年份。
种质资源原产国家名称,ISO 国家代码。
种质资源原产省份,GB 行政区代码。
4.19 种质资源原产县、乡、村名称。
格式为DDDFF,其中DDD 为度,FF 为分。
度和分,格式为DDFF,其中DD 为度,FF 为分。
m] 地)名称种有者的名称。
名称和地址。
1 食用 2 药用 3 观赏 4 纤维 5 材用 6 砧木用7 其它系谱选育单位4.16 育成年份4.17 原产国家4.18 原产省份原产地4.20 原产地经度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经度。
单位为度和分,4.21 原产地纬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纬度。
单位为度4.22 原产地海拔 [种质原产地的海拔。
4.23 采集地(来源质资源采集地的名称。
包括国家、省(州)、县(市)、乡、所在农场或所在地的名称、采集地所4.24 采集单位名称种质资源采集机构/个人的4.25 采集时间种质资源采集的时间,记载格式为YYYYMMDD。
种质资源采集时的材料类型。
1 种子2 果实3 芽4 芽条5 花粉6 组培材料 4.27 保存单位名称种质提交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前的原保存单位名称。
4.28 种质在保存单位的编号种质在原保存单位中的种质编号。
4.30 照 种质资源的图象文件名。
图象格式为.jpg 。
4.31 鉴定评价的机构名称种质资源描述的鉴定和评价单位或个人的名称。
种质资源描述的鉴定和评价的地点。
7 种茎8 苗木 9 其它4.29 保存种质的类型 保存种质资源的类型。
1 植株2 种子3组织培养物 4 花粉 5 标本 6 DNA 7 其它片4.32 鉴定评价的地点5木 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1 植物学性状1.1 植株1.1.1 株型1 紧凑型2 张开型伞型4 圆柱型1.1.2 植株高度(地面到冠顶):用cm 表示1.1.3 主茎高度(cm):自主茎的第一分叉处至地面的高度,收获前选取长势正常的10株,取其平均值。
(见图1)3 5直立木薯图1: 主茎高度1.1.4 主茎粗(cm):收获前选取长势正常的10株,用卡尺测近地面10厘米株高处的直径,取其平均值。
1.1.5 主茎节数密度:收获前选取长势正常的10株,从地面量50厘米中部主茎,数其节数(茎节数/50厘米),取其平均值。
1.1.6 整齐度:在木薯生长的中期和后期,观察植株生长的整齐情况。
2 中等整齐〈以“+”表示〉:株间高度较一致,10%以下的植株间高度差异超过301 整齐(以“++”表示):株间高度差异不超过30厘米。
厘米。
3 不整齐(以“-”表示):植株间高度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