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讲评课 模板

高中历史试卷分析讲评课 模板


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 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 繁荣。所以,选B。
6.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 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 本原因是
考查能力 考查学生解读史科、获取关键信
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47-1852年制造品输华值与 1843-1847年相比,呈下降趋势,中 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对 英国制造品的抵制,是造成这一现象 的根本原因。所以,选B。而A、C、D 都是具体原因。
方法指导 类型:历史定量分析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 柱状图)、饼形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 期)的相同历史现象或者不同历史现象的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 命题形式主要有表格类、坐标图类、饼形图类、扇形图类等四类;形式多为 图文结合方式,考察历史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动态;数据关系;数据成 因等。一般在题干中都有某一时期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某一方 面的统计或者变化图等提示语,其求答限制语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 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等。
考查能力 考查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考查知识点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 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3)配套措施 (4)作用: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 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内容:政策性调整(管理体制、 所有制、分配);制度创新(产权制 度)。 (3)作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 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 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 政权;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
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 (2)客观: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 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
后开始解体。
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方法指导 类型:评价结论型选择题
79 sit5a7met
赵梦想 付 佳
反思,撸起袖子,加油干!
榜样
优秀率 0%
Lorem及ip格sum率dolor 6si8t .am9%et
进步之星 再接再励 张 萌(进步37名) 孟 祥(进步34名) 王 欢(进步32名) 王 迪(进步28名) 张 亮(进步26名) 吴 敏(进步22名)
下次考试力争突破
——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阿姆斯特丹是17世纪的金融中心。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 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有阿姆斯特丹市政的担保,很快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票据结算中 心,荷兰的利率也比其它欧洲国家都要低得多。银行不仅支持商品贸易,还支持股票贸 易。
(4)查:选出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
活学活练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 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两国实际的政策相距半个多世纪,国
内外经济状况尤其是国际经济状况明 显不同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前没有农村 所有制经济
方法指导 类型:比较异同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实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 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形式主要有 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性质的事件、任务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 程度型比较,在题干中一般都有“最早”“最主要”“本质上”等标志性词 语;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者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 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 点”“共同”“相似” 等标志性词语。
(2)、信息简化法:往往评价的内容过于繁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 懂,针对此情况可用此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再结合题意和限定条 件对评价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并运用历史知 识和语文阅读能力对信息进行简化处理;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照分析,找出 最佳答案。
(3)、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理论并结合相应的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 该主体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级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也可把 上述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析:仔细鉴别信息,展开定性分析。重要一环就是鉴别从图表中所提 取的信息是否科学、有效、全面,注意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切忌随意则 一信息就妄加断言或者脱离图标空泛谈论。
活学活练
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万海关 两),以下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
1865年
1894年
而来,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 (1)直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
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保赋役政征和地租征收。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 (2)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4.发展历程:秦国首倡,被历代沿用,明清
男尊女卑:旧时社会风俗。上古母系氏 强化。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考查知识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洋务经济出现。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1865—1894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显著增长,进口值增加、出口增加、进出口 总值也在增加,这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世界市场的依附日 益加深,故C项正确。
18.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 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 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己,时 称个体户。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A.都属于私有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为促进工业化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的做法,承认市场和商 品货币的作用,实际上正确处理了计划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突破 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以,选B。
方法指导
做选择题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心要静,戒急戒躁,要看完题后再答。
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 5.表现: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等。
有母而不知有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 6.影响
于支配地位,实行母系继承制及男嫁女、 (1)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从妇居的婚姻居住制度。
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促进了农业
小农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 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
【解题思路】 (1)审:审读题干及求答项,明确考查意图。
(2)读:主要运用比率对比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相互对比法。 全面阅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先读图表外部再读内部。
(3)联: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文互换。解读图表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是成功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学生一定要注意多角度、多领域、 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联系,为图表信息寻找更准确的史实定位。
2017
试卷讲评课

目标引领

总评试卷

合作探究

共同讨论
一 目标引领
高考能力目标 本次考试目标 学习目标
目标引领
1、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2、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 3、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 4、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
1、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 信息
2、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 法论证历史问题
1、找出问题与不足,进行知识 查漏补缺
分值分配 必修一:32分 必修二:68分
题型和分值 满分100分,选择题 50分,非选择题50分。
特色题目 中国史:6、12 世界史:9、28
成绩分析
争取下次 考试更上
Lore平m均ip分sum平d均olo分r sit amet
一层楼
67.10
优惠陈秀晓之舟晓星周王(70杰佳分以上)Lorem最最ips高低um分分dolor
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 考查知识点
这一现象反映了明代社会
重农抑商
A.宗法制度依然存在
未体现
1.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2.含义(内容):
C.轻商观念已有变化 D.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近代之后
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 商业的发展。
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 3.原因(目的):
2.“三看三思”,审题准确:
(1)题干----三看:
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基础知识
(2)备选项----三思: 一思: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的掌握和 灵活运用
二思: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是前提
三思: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错误率较高非选择题统计
【题型特点】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考查“为什么”“怎么样”,很少 考查“是什么”。从命题形式来看,一是在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题肢给 出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二是题干给出的是评价, 题肢给出的是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
【解题思路】
(1)、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 立进行注意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所选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证明,找出最 符合题意的选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