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文献综述和立道(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云南财经大学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1)关键词: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差距摘 要:试图较为全面的综述学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和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原因分析的研究状况。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9)05-0069-03收稿日期:2009-08-21作者简介:和立道(1977) ),纳西族,云南丽江人,中央财经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师,专业:财政学,研究方向: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

收入分配、特别是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一直是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古典经济学派到新古典经济学派、从凯恩斯主义到新凯恩斯主义,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乐此不疲,同时也得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各项宏观政策的制定及运行效果评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就当前学术界对收入分配影响因素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综述,以期对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一、收入分配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最初的古典经济学曾把分配理论视为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如李嘉图就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应该是商品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阶级间的分配规律。

其后,新古典经济学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理论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发展了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学教科书基本组成部分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从1950年代开始,收入分配研究的重心转向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即从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间的分配转向由基尼系数描述的个体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并重点研究这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即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成为热点,其中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一)人力资本投资、工资和利率等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该领域最为著名的是内生收入分配格局理论,该理论认为收入分配从一种收入分配格局到另一种分配格局时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工资、利率等因素的传导,初始的分配格局决定当期传导变量值,而传导变量值又对不同个人的当期收入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使得期末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改变下期传导变量值,从而形成循环导致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

大量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对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中,通过OLG 模型研究发现:假定寿命为两期的个人或者作为不熟练劳动力在两期都工作、或者在第一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然后在第二期作为熟练劳动力工作并且使用不熟练劳动力的传统部门的工资率较低,使用熟练劳动的现代部门生产效率和工资率较高的情况下,在长期经济中的劳动力将分为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前者世世代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收入较高;后者则世世代代只能作为不熟练的劳动力,收入较低。

研究也表明初始收入分配格局不同的国家可能遵循不同的经济增长路径,并收敛于不同的稳定状态(Galor 、Zeira 1993)。

另外在利率和信贷市场均衡角度研究方面,在假定个人可以在信贷市场上贷出资金、或者投资于企业获取利润,但投资存在最低门槛并且投资的边际收益不变,信贷市场为竞争的条件下,研究发现生产效率或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中存在永久性不平等,富人靠剥削穷人得以维持其相对优势;而生产效率或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收敛于完全平等状态,其经济增长类似Kuz nets 倒U 型模式,富人的投资最终把穷人推出贫困陷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由此两个生成效率或金融发展水平不一样的经济体很难实现收入分配平等上的收敛(Matsuyama,2000)。

(二)技术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若生产函数中资本规模收益递增,则随着经济增长不平等将不断扩大(李宏毅、谢丹阳、邹恒甫,2000)。

另外在19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导致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等,由此,许多学者根据技术发展过程的具体特征从三个角度尝试对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作出解释。

第一,根据传统的H eckscher 2Olin 国际贸易模型来理解穷国与富国收入不平等加剧的现象。

在穷国和富国因各自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因各国在专业化于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产品从而导致两种类型国家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即收入分配进一步不平等;第二,一些学者从纯技术发展角度,利用用一般技术革命(即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技术革命)、具体技术变化分别解释组间、组内收入分配不平等;第三,一些学者还尝试用企业组织结构变化来解释OEC D国家新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

例如在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机构下,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逐渐趋同,要求员工能够在相对独立的工作团队中完成多种任务,并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同时也满足普通教育对人类资本的培养模式。

因此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虽然增加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同时也加大了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组间收入差距(Aghion、C aroli、Carcia.Penalosa1999)。

(三)金融发展与扰动偏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方面,把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放在同一框架分析中发现,经济增长为金融中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金融发展则使得投资期望收益率更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早期,由于收益率的差别穷人和富人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的成熟期,金融中介充分发展,人们都能获得同样的较高投资收益,收入分配格局最终会稳定在平等水平(Greenwood、Jo2 vanovic,1990)。

在扰动偏好分析方面,最为著名的是Luca s(1992)研究的内生不平等所需要的最小条件。

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似乎是人类社会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为了解释不平等,我们甚至不需要求助于能力、教育、遗传、社会制度等多种要素,仅仅消费偏好的随机扰动就足以产生巨大的不平等。

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研究文献综述对中国收入分配不平原因的研究亦方兴未艾,总体来看,学者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主要从收入分配地区差距的原因综合分析、市场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社会保障、财税政策、灰色收入等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收入分配地区差距的综合原因分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对数据的计量方法研究来考量导致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从而为政策决策层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其中,通过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改革的作用和政府政策的作用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

在经济发展方面,第一,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导致的其人员结构的变化对居民收入分配特别是对职工收入影响显著;第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导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三,财产积累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财产性质不同而不同但影响显著,例如在自有房产方面,在农村自有房产的折算租金缩小农村收入差距的效应,与之相反,城镇居民自有房产的折算租金具有扩大城镇收入差距的效应。

在经济改革方面,企业改革、劳动力流动、灵活的工资制度与教育收益率、住房改革等方面都对居民收入的分配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政府政策作用方面,通过对两项政策的研究发现:第一,在农副产品价格政策方面,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的变动;第二,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方面,最终中国的个人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不仅是很弱,而且有强化收入不均等的趋势(李实、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1999)。

另外,通过对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与流动状况,同时也把制度变革和结构变化等因素融入到模型来考察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来看,发现:第一,经济改革开放期间,市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民间资本流动使资金大量持续地流向东部,同时长期以来享受的外资优惠政策,加速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加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的收入分配差距;第二,银行业改革,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农村劳动力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等因素,有利于缩小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效率;第三,人力资本存量、要素生产率、城市化程度等三方面的全面差距是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重要因素,从而也导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方面的全面不平衡(王小鲁、樊纲,2004)。

(二)市场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国的经济改革其实也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由此,市场化程度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分析也成为了热点。

通过运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及它们的基尼系数波动和与之相对应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分析,对农村居民来说,其劳动力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两项的基尼贡献率较高,由此民营经济更为活跃的东部地区具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和本地农村家庭经营机会,即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农民收入与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对城镇居民来说,除国有经济部门的工资收入外,其他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的贡献不断增大,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省际差距扩大,主要是非国有经济部门在就业和收入来源中作用的增强而形成的(林毅夫、蔡、李周,1998)。

在利用1979)2003年相关数据进行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收敛分析过程发现: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显示出不同的增长特征,在1979)1991年其各地区的增长呈现收敛,但在1992)2003年间地区经济趋于发散;第二,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但一旦控制住物质资本投资率、人力资本积累率和人口增长率,中国的地区经济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由此也证实了一个重要假说,即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与各地市场化进程的快慢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国有经济比重、城乡差距和财政赤字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而对外开放度和优惠政策则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陆云航,2005)。

由此也可见对外开放度和优惠政策占优势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比中西部地区增长快,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水平也比中西部高,在全国体现为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三)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社会保障项目,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通过改变当前居民的收入结构来影响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同时也实现了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当前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为普遍。

公共养老保险制度除了具有应对长寿风险的保险功能和强制储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选择现收现付制的融资方式实现代际收入再分配,甚至通过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或养老金计发办法来实现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Aaron,1966;Diamond,1977; Atkinson,1987;李绍光,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