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院的阮新波教授真是位大忙人。
作为我校今年新评出的青年博导,记者数次电话联系采访,或被告知他开会外出,或被告知他出差在外。
好不容易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午后,阮教授才终于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阮新波年仅33岁,可是自从1987年考入南航电气技术专业后,他就与南航建立了长达17年的难舍难分的感情。
可以说,南航见证了他从一个毛头学子成长为一名颇有成就的专家的历程。
谈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阮教授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谢为他的成长付出心血的领导、老师及同事,感谢学校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沃土。
而对于自己是如何获得今天的成绩,他归结了这么几句话。
搞学术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耐得住清贫。
在阮新波刚拿到博士学位后留校的最初的三年里,是他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段磨炼期。
当时与他一起读博的同学,有的去了华为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有的到了国外的科研院所,而在博士毕业时就已在国内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阮新波却留在了我校当时的303教研室工作,并参与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筹建。
当时的实验室处于建设初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比较落后,条件也十分艰苦。
单从经济收入上来看,阮新波远远不能与他的同学相比,每次同学聚会,巨大的经济差距都会使他倍感失落。
为此他也动摇过,一度产生了离开学校的想法,这时,他的导师严仰光教授及时挽留住了他。
到了1999年,当一切都步入正轨后,阮教授也终于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建立起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一个人要有Ambitions,这在英文里叫野心,在中文里可以翻译为远大的目标。
阮新波一直认为,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博士毕业时就已经在学术界小有名气的他,并没有因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在确立了更高的目标后,他又开始了努力。
留校之初,他写的论文总是只投在国内的一般期刊上,不敢向核心期刊投稿,更不用说向国际会议和国际期刊投稿。
他逐渐发现这样很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只有力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才能提升自己和学校的学术地位。
于是他开始尝试向国际会议投稿,一开始他也被拒绝过。
但他没有气馁,一方面向有关专家请教,一方面仔细研究这些期刊和会议论文。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论文逐渐被IEEEAPEC和PESC会议所录用。
接下来,阮新波把目标定得更高,他开始向国际期刊投稿。
他投出的第一篇论文先后修改过5次后,终于得到了发表。
几年来,他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被IEEE工业电子期刊和电力电子期刊发表和录用论文5篇。
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如《电工技术学报》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发表和录用论文近20篇。
眼界要开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阮新波认为搞科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让学术界和工业界知道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了解了对方需要什么,这样研究成果才容易转化成为产品或者获得经费支持与合作。
在这点上,阮新波有过切身体会。
在老一辈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于1986年获得博士点,这是国内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的第二个博士点,在国内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和航空工业界已有一定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其他行业还没有为人认知。
1999年,阮新波在台达电力电子研发中心短期工作,得知台达电子公司董事长有意在国内设立一个资助计划,无偿支持国内电力电子方面的高校的科研工作,具体由美国电力电子系统中心主任、国际电力电子领域的知名学者李泽元教授负责实施。
在启动这个计划时,他们只考虑了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并没有考虑南航。
当时阮新波心里很难受,也很不服气。
于是他将此消息电话告诉了丁道宏教授和严仰光教授,让他们出面邀请李泽元教授访问南航。
当时刚好李教授将要来中国参加中国电源学会的学术年会,机会难得。
在与丁道宏教授和严仰光教授商量后,阮新波立刻向李教授发出了到南航访问的邀请。
通过这次访问,李教授对南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南航在电力电子方面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000年,台达电力电子科教发展基金终于启动,南航也成为第一批受资助的对象之一。
阮新波在参加多个学术会议的同时,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他向他们介绍南航和他所在的重点实验室,并邀请他们前来访问。
近年来,他先后邀请了国内外多家著名公司,如通用电气、雅达电子、台达电子、光宝电子、华为、中兴通讯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访问南航。
通过访问,让他们了解了实验室的研究情况,并且先后有5家公司在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专业设立了特别奖学金,很多公司纷纷来学校招聘我校的研究生。
而他本人的科研经费也大幅增加,近三年来的科研到款已达330多万。
“我们要永远记住,只有学校实力和地位提高了,我们才可能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进行科研工作,才能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赢得别人的尊重”,阮新波如是说。
在科研工作中,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
从刚指导研究生开始,阮新波就十分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
他深刻体会到,在科研工作中,做事情光靠一个人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
他所带的研究生形成了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每次由一个学生做学术报告,介绍自己近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难点和困难。
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评述和讨论。
这样做不仅检查了学生的研究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讲解能力,同时又扩大了其它同学的专业知识面。
而且通过讨论和交流,碰撞出很多灵感火花,产生出很多新的思路。
现在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形成了极强的凝聚力,一人有困难,其他人会主动提供帮助。
整个小组呈现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阮新波说,偶尔静心思考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被授予了这么多的荣誉,身上的担子很重。
必须时刻想到下一步做什么,怎样来保持自己的优势,怎样不停的出成果。
对他来说,成绩只属于过去,后面的路还很长。
他还将一如既往,少说话,多做事。
争取能为实验室、为南航做一些实实在在、力所能及的事情。
背景资料:阮新波,1987年考入南航电气技术专业,历经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
1998年被评为副教授,200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200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20多项科研项目。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4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
先后获得江苏省“九五”产学研先进个人、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二批培养对象 第三层次。
今年被评为“中达学者”,该称号类似于“长江学者”,是由台达电子公司资助,用于奖励国内在电力电子领域杰出的教授和副教授。
他是IEEE高级会员、IEEE电力电子学会北京分会组织委员、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电气工程委员会委员。
他也是IEEE电力电子期刊、工业电子期刊和IEEEPESC年会、APEC年会的特邀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