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

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

PLC课程设计课题: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作者: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任务要求1.1 设计任务与要求许多娱乐场合设有投币手动抓物机械手。

仿照娱乐场合中的手动抓物机械手,设计机械手的控制系统,能够配合机械手的机械结构实现手动抓物。

要求:在资料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的分析和设计;要求完成如下主要功能:(1)机械手的控制可以用单片机或PLC;(2)通过按键,实现机械手的上升、下降、左移、右移、手爪张开、闭合;(3)可采用上位机,远程控制机械手的上升、下降、左移、右移、手爪张开、闭合。

(4)采用电机驱动控制方式。

机械手的全部动作由气缸驱动,而气缸又由相应的电磁阀控制,可以完成俩个工作台之间的工件搬运,完成动作包括左右,上下及工件的夹紧和放松六个动作过程,并可实现手动和自动两个操作过程。

本课题结合学生的将来的职业岗位,主要要求学生根据机械手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特点,设计该类型机械手的PLC控制过程,包括PLC的选型,即采用的类型。

确定输入输出端口的个数。

完成左右,上下及工件的夹紧和放松六个动作过程梯形图。

实验二:机械手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手PLC控制设计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激烈、人工成本上涨,以往人工操作的搬运和固定式输送带为主的传统物件搬运方式,不但占用空间也不容易更变生产线结构,加上需要人力监督操作,更增加生产成本,原有的生产装料装置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度自动化的需要。

减轻劳动强度,保障生产的可靠性、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的质量及经济效益是企业生成所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

它集成自动控制技术、计量技术、新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控制管理和分散控制;充分吸收了分散式控制系统和集中控制系统的优点,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设计,配置灵活、组态方便。

本论文可编程控制器(PLC)选用西门子(SIEMENS)公司S7-200系列的CPU224.机械手的开关量信号直接输入PLC,PLC通过中间继电器对电磁阀加以控制,而电磁阀通过控制相应的汽缸,完成俩个工作台之间的工件搬运,包括左右,上下及工件的夹紧和放松六个动作过程,并可实现手动和自动两个操作过程。

关键词:PLC,可编程控制器,机械手目录一、控制系统结构 (5)二、控制要求 (5)三、机械手顺序功能图 (6)四、输入、输出分配 (7)五、程序设计及工作过程分析5.1程序设计 (7)5.2程序梯形图 (9)5.3过程分析 (12)六、方案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七、课程设计心得与总结 (13)参考文献一、控制系统结构机械手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此面板中的启动、停止用动断按钮来实现,限位开关用钮子开关来模拟,电磁阀和原位指示灯用发光二极管来模拟。

二、控制要求图中为一个将工件由A处传送到B处的机械手,上升/下降和左移/右移的执行用双线圈二位电磁阀推动气缸完成。

当某个电磁阀线圈通电,就一直保持现有的机械动作,例如一旦下降的电磁阀线圈通电,机械手下降,即使线圈再断电,仍保持现有的下降动作状态,直到相反方向的线圈通电为止。

另外,夹紧/放松由单线圈二位电磁阀推动气缸完成,线圈通电执行夹紧动作,线圈断电时执行放松动作。

设备装有上、下限位和左、右限位开关,它的工作过程如图所示,有八个动作,即为:机械手要求具有以下几种工作方式:1.手动操作:用各自的控制按钮来一一对应地接通或断开各动作的工作方式。

2.单周期操作:按下起动按钮,机械手传送工件运行一次后,停在原位后等待下次启动。

3.连续操作:按下起动按钮,机械手能自动连续往复运行。

三、机械手顺序功能图四、输入、输出分配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启动按钮SB1 I0.0 电磁阀下降YV1 Q0.0 停止按钮SB2 I0.1 电磁阀上升YV3 Q0.1 左限位SQ4 I1.0 电磁阀左行YV5 Q0.2 右限位SQ3 I1.1 电磁阀右行YV4 Q0.3 上限位SQ2 I1.2 夹紧YV2 Q0.4 下限位SQ1 I1.3 原位HL Q0.5五、程序设计及工作过程分析5.1程序设计语言表:①LD I0.0 ③LD M0.2O Q0.0 O Q0.0AN Q0.4 = Q0.4AN M0.5 ④LDN I1.3AN I1.3 A Q0.4AN Q0.2 LDN I1.3AN Q0.5 AN Q0.4AN Q0.3 A M0.5AN Q0.1 OLD= M0.1 O Q0.1② LDN Q0.4 AN I1.2AN M0.5 AN Q0.2A I1.3 AN Q0.0= M0.2 AN QO.3= Q0.1⑤LD Q0.4 ⑧LDN Q0.4 AN I1.0A I1.2 A M0.1 AN Q0.3 O Q0.3 LD Q0.4 AN Q0.0 AN I1.1 A M0.3 AN Q0.1 AN Q0.0 OLD = Q0.2 AN Q0.1 O Q0.0AN Q0.2 AN I1.3= Q0.3 = Q0.0⑥LD I1.1 ⑨LDN Q0.4O Q0.0 A I1.0A Q0.4 0 Q0.5AN I1.3 AN I1.3AN Q0.1 AN I0.1AN Q0.2 AN Q0.1AN Q0.3 AN Q0.3= M0.3 = Q0.5S M0.4 R M0.4,1⑦LD Q0.4 R M0.5,1A M0.4 ⑩LDN Q0.4A I1.3 A I1.2R Q0.4 O Q0.2S M0.5,1 AN I0.15.2程序梯形图1)电磁阀下降2)夹紧3)电磁阀上升4)电磁阀右行5)电磁阀左行4.1PLC主程序设计5.3过程分析机械手动作过程的实现机械手的动作过程如图3-1所示。

从原点开始,按下启动按钮,下降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下降。

下降到底时,碰到下限位开关,下降电磁阀断电,下降停止;同时接通夹紧电磁阀,机械手夹紧。

夹紧后,上升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上升。

上升到顶时,碰到上限位开关,上升电磁阀断电,上升停止;同时接通右移电磁阀,机械手右移。

右移到位时,碰到右限位开关,右移电磁阀断电,右移停止。

若此时右工作台上无工件,则光电开关接通,下降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下降。

下降到底时,碰到下限开关,下降电磁阀断电,下降停止;同时夹紧电磁阀断电,机械手放松。

放松后,上升电磁阀通电,机械手上升。

上升到顶时,碰到上限位开关,上升电磁阀断电,上升停止;同时接通左移电磁阀,机械手左移,左移到原点时,碰到左限位开关,左移电磁阀断电,左移停止。

至此,机械手经过八部动作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动作。

图3-1 机械手动作过程六、方案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机械手没考虑到断电情况,一旦断电后恢复将会导致机械手难以控制,将会导致工程事故。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设计者必须考虑到的一点。

在正常情况下,做每一动作时,其他的步骤的开关将处于关闭状态。

它的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灵活性好、功能齐全,并且编程简单、使用方便。

七、课程设计心得与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可编程控制器和机械手的设计完毕,机械手的模型已设计完毕,其功能基本达到要求。

整个系统稳定性好,而且只要修改控制程序,就可以让机械手作出不同的动作,控制的柔性很好。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也是对学习的总结过程,更是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利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机械手的工作原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有了切身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并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经验。

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于调试的过程来进行。

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是一项既复杂又辛苦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要边学习,边实践,遇到新的问题就不断探索和努力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在设计中,体会到理论必须和实际相结合。

虽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多差异,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许多问题都是书本上是这样,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很不一样,在经过多次分析修改后,才设计出达到要求的系统。

目前工业机械手主要用于机床加工、铸造、热处理等方面,无论数量、品种和性能方面还是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在国内主要是逐步扩大应用范围,重点发展铸造、热处理方面的机械手,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在应用专用机械手的同时,相应的发展通用机械手,有条件的还要研制示教式机械手、计算机控制机械手和组合机械手等。

将机械手各运动构件,如伸缩、摆动、升降、横移、俯仰等机构以及根据不同类型的加紧机构,设计成典型的通用机构,所以便根据不同的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基加紧机构,即可组成不同用途的机械手。

既便于设计制造,有便于更换工件,扩大应用范围。

同时要提高速度,减少冲击,正确定位,以便更好的发挥机械手的作用。

总之,随着PLC传感技术的发展机械手装配作业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机械手的安全性高,节省人工,提高效率和品质,延长机器寿命,防模具损坏,降低产品不良率,节省原料,降低成本,节省人力,从而根本改变目前机械制造系统的人工操作状态。

参考文献[1] 张建民主编.工业机器人[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2] 李静主编.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与产品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3]杨长能主编. 可编程控制器基础及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4]陆鑫盛主编. 气动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计[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 袁任光主编.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与实例[M],华南里工大学出版社,1997[6] 张万忠主编.电器与PLC控制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7] 张桂香主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王永华主编.现代电气及可编程控制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