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案例8-5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讲义资料
案例8-5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讲义资料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 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 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
(3)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 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 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巴林银行之所以倒闭,是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 让利森既直接从事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两种职能未能 完全分开。而监督巴林银行的英格兰银行却没有发现这个 致命的弱点,这是巴林银行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
巴林银行的倒闭,还在于利森下注的不是一般的金融产品, 而是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在于可以用少量 的保证金做大笔交易,若运用得当,可以获取高收益。运 用不当,将损失惨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没有错,但参与 其中必须有严格的授权和制度约束。利森参与金融衍生产 品炒作,就是在未经授权和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据 说,利森曾被英国银行界誉为“金融界”娇子,但正是这 头脑灵活的年轻人为了取得超额的利润,变得贪婪,投身 到金融衍生产品中去。事实证明,在银行经营中,人是重 要的,但制度更重要.
(6)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 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 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 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 败。
(7)奖金结构忽视企业风险系数。奖金与基本年薪的比例失衡且忽视对 风险的考虑,就会使员工为获得高额奖金不恰当地增加公司的风险。贪 婪,是每个人的自私本性,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以获得高比例的奖金, 是管理层制定奖金构成一个严重的错误。
杠杆效应--从个人失误到银行倒闭 从里森个人的判断失误到整个巴林银行的倒闭,伴随着金
融衍生工具成倍放大的投资回报率的是同样成倍放大的投 资风险。这是金融衍生工具本身的“杠杆”特性决定的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成因分为微观主体原因与宏观成因: 1.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微观主体原因 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 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 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 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 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 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 潜逃。
2.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宏观成因 金融监管不力也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另一主要原
因。英国和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当局事先监管不力,或未 协力合作,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国监管部门出现的问题是:第一,负责监管巴林等投 资银行的部门曾口头上给与宽免,巴林将巨额款项汇出 炒卖日经指数时,无需请示英格兰银行。第二,英格兰 银行允许巴林集团内部银行给予证券部门无限制资金的 支持。 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存在的问题是:首先,新加坡国际 金融交易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 在持仓量的控制方面过于宽松,没有严格执行持仓上限, 允许单一交易账户大量积累日经期指和日债期货仓位, 对会员公司可持有合约数量和缴纳保证金情况没有进行 及时监督。其次,里森频繁地从事对倒交易,且交易数 额异常庞大,竟没有引起交易所的关注。如果英格兰银 行、新加坡和大阪交易所之间能够加强交流,共享充分 的信息,就会及时发现巴林银行在两个交易所持有的巨 额头寸,或许巴林银行不会倒闭.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 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 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 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 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 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
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 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 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 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 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极 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 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 缺乏制衡,很容易改写交易记录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 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 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 识薄弱。在日本关西大地震之后,里森因其衍生合约保 证金不足而求助于总部时,总部竟然还将数亿美元调至 新加坡分行,为其提供无限制的资金支持;再者,巴林 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 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 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另外,过度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交易员的冒险精神,增大 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系数。
(4)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 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 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
(5)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 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 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 调节。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 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 “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 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来说影 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 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