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整体框架及‘物质’的要求及其案例解读”中廖老师指出“物质”这部分内容在新的“课标”和旧的“课标”中要求有一些区别,请举出一个实例,并说说对于新课标修改的理解。
关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总体来看,在新的课标和旧的课标中有一定的区别。
一、加强了实验。
比如说关于固体、液体的密度,专门有实验要求,还有关于物体的属性、弹性、导热性、电磁性等等,都是通过实验来了解这些物体的属性。
二、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旧的课标里就非常注重STS 观念的渗透,在新的课标里关于STS 观念渗透更加加强了。
三、明确具体要求的,比如说物态变化,这个以前我们提的是熔点、沸点,现在我们提出凝固点、放热过程、吸热过程等等,这些就比较明确的要求了。
四、归类合并的。
比如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旧的课标里有六条要求,但在新的课标里只有四条要求,也就是说中间有两条要求移位到其他的条目中合并了。
我学习新的课标后,体会很多,总结起来,有这么两点,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新的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给与了更明确的指导性。
比如说,要求学生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这个实验,旧的课标并没有提到过,
可是在我们天津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这个实验考过不下三次,在初三学生物理实验考查中,这也是其中必做的一个实验,可见,这个实验是很重要的。
现在在新的课标里,对这个实验有了明确的要求,这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了依据,消除了困惑。
二、调整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删除了学生在小学就学过、到初中并没有知识的进一步提升的知识,比如删除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删除了初中生感觉有难度到高中还要重点学习的知识,比如知道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去掉关系,改为知道波速、波长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