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大
学
生
创
业
意
向
与
影
响
因
素
的
调
查
报
告
书
委托方:陈老师
领跑小组:姚着彬李金波邱程王平吴宪文丁更强孔庆州郎光磊宋雪荣 2009年12月24日
序言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从中国的实际来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 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2004 年达到280 万人,2005 年达到340 万人,2006年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长73万,随着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推上了自主创业之路,这无疑也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渠道。
据《复旦青年报》(1999年11月9日第3版)的调查报道,复旦学生选择“毕业后自己开公司做老板”的占19.4%,清华、北大、人大的比例分别为43%,30%和17%。
由此看来,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生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选择。
在新华学院这个年轻的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有2万余名,其中有多少学生会选择创业,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们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就成为我们这个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形式对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分为两个方向,内容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和大学生认为与创业意向相关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问卷题量不是很大,只有12个小问题,故对单个个体测试误差比较大,但对群体测试的可信度还是较高的。
我们先后在新华学院不同方位发放了总计70份问卷,有效问卷70份。
一、总论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学生大部分都有一定的创业打算,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而且,性别、学历和专业对自主创业的影响并不大。
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向、方向具有重要影响的是个人价值观、创业信心、个人素质、创业环境以及创业资源等。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男女比例为1比1,而从调查问卷第4题统计结果来看,毕
业后打算创业的人数也基本为1比1。
调查对象的学历主要集中在专
科和本科,比例约为3比2,而打算创业的人数统计为2比1。
调查
对象的专业分布在各二级学院各个专业:财会、建技、工管、机电、国贸、会计电算化、应用英语、商务日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
流、电子商务、土木工程、电子信息、软件等专业。
而从调查结果看,专业并不对意向构成影响。
三、调查资料分析
(1)从创业原因来看,调查统计可以显示,大学生创业不外乎实现个人
价值、挣钱多,以及如今就业困难。
统计如下:
(2)从创业信心来看,对创业的成功与否的信心程度各不相同。
统计
结果如下:
(3)从对调查对象的对创业所必备的个人素质看,沟通能力、心理素质、
适应能力和专业水平缺一不可。
同时,其中沟通能力又尤为重要,
心理素质次之,适应能力与专业水平分列其后。
可见,专业水平并
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创业者的心理因素。
(4)从调查统计得出,众多创业者所能遇到的困难有许多,各不相同。
例如:没有好项目,没有好的合作伙伴,资金缺乏,家庭不支持,
人脉资源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等等。
具体情况如图: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调查结论:
(1)大学生对创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总结这方面的原因:1.
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
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
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社会生
存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
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
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
到位。
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
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更加没有特意培养学生的创业
意识。
(2)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
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
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3)大学生创业有许多困难,尤其是重要的经验。
大学生认为影响创业的各个关键因素与实际的影响因素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创业学习、创业经验等已经被大学生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因素,因此创业过程中应了解各个因素对创业的真正影响。
(二)建议
(1)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业精神。
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结果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更缺乏创业的胆识和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不断的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意识,打破传统理论传授方式。
(2)积极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营造创业氛围。
从1999年起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每届都会将很多优秀的创业活动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
各个高校都应以此为契机,定期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和设计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选拔出部分实用性很强的成果,通过应用、推广并最终走向了产业化,有利于营造校园的科技创新氛围。
同时,在组织竞赛的过程邀请一些创业实战专家举办创业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经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高校也可通过各自的创业基地,给很多大赛中的优秀成果创造一个创业平台,为积极创
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硬环境。
(3)改变社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关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家庭、社会要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同时也要打破只有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才是一份好工作的传统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作为培育大学生摇篮的高校也要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好的服务,通过一些典型创业案例的广泛宣传,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决心。
而家庭则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时,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4)为结合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生产管理知识。
其次,不同高校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培育方案。
本科类高校要开设专门的创业类课程,而高职类院校则要更强调创业实务类课程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
最后,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要通过渗透、结加强创业教育改革,构建规范培育体系。
规范的培育体系是确保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各个高校要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建立适合自己的培育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改革,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
学校应开设创业系列课程,包括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心理、创业理论、创业指导等不同内容,并以创业需要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各个专业不需要打破原有的培育体系,只需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挖掘、渗透,理科专业与文科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通才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