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领导机构:总理衙门
内容:军事企业(见下表)以“自强”为口号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地址
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上海
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南京
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福州
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年崇厚天津
特点:封建性为主,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
近代工业的起步。
存在弊端。
制约发展。
民用企业(见下表)以“求富”为目标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创办人地址
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上海
开平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唐山开平镇
电报总局1880年李鸿章天津
上海机器织布局1880年郑观应等上海
湖北织布局1893年张之洞湖北武昌
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湖北汉阳
特点:资本主义为主,带有一定封建性。
促进其他工业发展。
新式海军:20世纪80年代中期。
北洋海军,南洋海军,福建水师。
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失败原因:1、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阻挠与破坏。
3、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4、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5、没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
影响/评价:1、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培养了人才,传播了西学。
2、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愿望,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的封建制度。
如何理解“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1“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指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西用”指西方的技术。
即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中国的固有的制度的纲常礼教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在较广泛的层面传输进来,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当时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
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上出现了倡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派,他们
在继承和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上,大力创办洋务企业,以实践行动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的纲常礼教。
3.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继承师夷的思想,由技术层面提高到学习运用阶段上。
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4.洋务运动中的“官办”
“官办”自古就有,主要指政府对盐、铁、生产工具、货币等实行专营专卖。
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已与传统官办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
它采用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第二,采用了雇佣劳动方式,也就是按工人技术程度和劳动量大小付给报酬;第三,部分地实行成本核算。
戊戌变法
背景:1.社会基础: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传播
5.爱国救亡维新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涨
目的:救亡图存。
兴起:开始标志:公车上书
成立维新政治团体,如强学会。
创立学堂、报刊宣传变法
高潮——百日维新
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颁布《定国是诏》
失败原因: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其他原因: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
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亚洲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消极: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如:甲午中日战争
积极:日本作为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亚洲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如:戊戌变法
租界、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概念: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
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
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
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
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3.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 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原因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强大,武装倒幕成功维新派力量薄弱,寄希望于无实权
的皇帝
政策措施逐渐改革,大力推行措施激进,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列强侵略亚洲其他国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维新思想的意义:
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思想是爱国的。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热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维新思想还是进步的。
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新文化运动
背景:政治: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反动势力还妄图复辟帝制破坏共和
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前期指导思想:民主科学。
活动中心: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北大三兔),李大钊后期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发表文章,开设课程,展开论战,组织社团,创办刊物。
传播特点:①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核心倡导作用。
②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
③尽力了一个有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④其宣传与中共工人运动相结合。
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积极:1、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关心。
3、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5、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6、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精华: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提倡“民本”与“德治”;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糟粕: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如何正确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
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